林日升
【摘要】目的:探究不孕癥患者實施性激素檢驗的方法、效果。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選入不孕癥患者、健康體檢者,各33例,分別為試驗組、參照組,均行性激素檢驗。評價各組檢驗效果。結果:兩組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性激素水平均存在差異(P<0.05)。結論:予以不孕癥病人性激素檢驗,能夠分析其不孕出現的原因,從而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不孕癥;性激素檢驗;雌二醇
Method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sex hormone test for infertility patients
LIN Risheng
Liancheng County General Hospital, Longyan City,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Fujian 366200,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sex hormone test for infertile patient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20 to October, 2022, 33 infertile patients and 33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respectively, and all of them were tested for sex hormones. Evaluate the test effect of each group. Results: The levels of sex hormones in follicular phase, ovulation phase and luteal phase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esting the sex hormones of infertile patients can analyze the causes of inferti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llow-up treatment.
【Key Words】Infertility; Sex hormone test; estradiol
近些年,不孕癥發生率逐漸升高,且已經成為育齡女性面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尤其是在生活壓力增加、生活方式轉變背景下,導致不孕癥患者數量增多。有關統計發現,多次刮宮、生理病變等均會誘發不孕癥[1]。此外,排卵障礙、輸卵管障礙等,也屬于誘發不孕癥的重要因素。而在不孕癥患者中,可見其性激素存在異常分泌特點。有關調查指出,不孕癥發生,與內分泌、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異常相關者超過48%[2]。對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而言,主要作用即對女性卵巢功能進行調節,并且能夠促卵泡成熟。在排卵中,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也具有關鍵性價值。針對上述因素所致的不孕癥,與神經調節、激素反饋調節相關。受此影響,患者性激素難以正常分泌,進而導致機體以異常排卵為表現,致使不孕癥發生。通常情況下,E2、PRL、FS等相關性激素指標會隨著月經周期而發生改變。就FSH、LH而言,具有促進卵泡發育成熟的作用,并且能夠刺激E2分泌、合成。在卵泡功能提升后,E2表達也會升高,從而影響下丘腦,使之出現正反饋。這就使得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從而提高LH表達,致使排卵出現異常[3]。對于不孕癥患者而言,若其處于排卵期,則FSH水平、LH、E2水平等均會下調。這就使得排卵高峰受到影響,最終導致排卵受阻,增加閉經、月經失調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本研究分析不孕癥患者實施性激素檢驗的方法,并評價檢驗效果,報告如下。
1.1 基礎資料
錄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不孕癥患者33例,作為試驗組,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28.12±1.54)歲。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3例,作為參照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28.07±1.47)歲。各組基線資料區別較小,P>0.05。選入根據:①不孕時間大于1年者;②知情本研究者。排除根據:①配偶存在先天性生理缺陷者;②伴有免疫系統疾病者;③惡性腫瘤者;④心、腎存在器質性病變者。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在月經后3d,排卵期,黃體期各進行采血檢驗。抽取其晨起空腹靜脈血,約3mL。對于采集完成的血液標本,放在零下20℃的環境中存儲。標本送檢后,預先進行離心處理。速度為3000r/min,處理時間為5min。分離血清后備用。以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分析儀、配套試劑盒等,對各項性激素指標進行測定。
1.3 觀察指標
(1)卵泡期性激素水平。FSH:促卵泡生成素。LH:黃體生成素。E2:雌二醇。T:睪酮。PRL:泌乳素。P:孕酮。(2)排卵期性激素水平。(3)黃體期性激素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卵泡期性激素水平
兩組卵泡期性激素水平存在差異(P<0.05),見表1。
2.2 排卵期性激素水平
兩組排卵期性激素水平存在差異(P<0.05),見表2。
2.3黃體期性激素水平
兩組黃體期性激素水平存在差異(P<0.05),見表3。

不孕癥在臨床較為多見,且近些年發病率呈現出增高趨勢。導致不孕癥發生的因素較多,主要原因即機體內分泌系統紊亂。相關研究發現,女性生理系統調控、排卵加快等,均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發揮存在相關性[4]。對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而言,可通過神經-體液系統,從而對機體進行整體調控。但是在調控期間,若某個環節出現失誤,則會導致排卵周期出現異常。在此情況下,女性體內性激素異常分泌,進而導致其月經出現異常,情況嚴重會引起不孕。為掌握女性內分泌紊亂程度,需要重視性激素水平檢測的開展。
性激素水平檢測作為臨床常用診斷形式之一,能夠對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做出全面、精準的判斷,從而為后續疾病治療提供有效參考。如果女性存在不孕癥,則其性激素水平也會出現較大變化。就促卵泡生成素而言,來自垂體前葉細胞。該物質的功能即促進卵泡發育,并且兼具維持性腺組織功能的作用。通過對促卵泡生成素表達的分析,能夠知曉垂體功能、卵巢儲備能力[5-6]。此外,卵泡生成素、黃體生成素等,能夠出現同步變化。前者可加快卵泡細胞發育到成熟的速度。受此影響,顆粒細胞能夠不斷增殖,從而影響卵泡膜細胞,使雄激素轉變為雌激素的速度提升。檢測促卵泡生成素指標,可進一步掌握丘腦、垂體狀況,從而判斷患者不孕、排卵障礙等發生的因素。對于促黃體生成素而言,主要功能即加快排卵,并且有助于促進黃體形成,在刺激孕激素分泌方面作用顯著。該物質能夠與卵泡生成素協同發揮作用,進而達到促進卵泡成熟、雌激素合成的目的。受此影響,排卵能夠逐漸形成。檢測黃體生成素,除明確下丘腦、垂體功能外,還可評估排卵時間、具體情況等,從而了解不孕癥的治療效果。
對于泌乳素來講,來自體泌乳激素細胞。該物質可促進乳腺發育、泌乳。同時,泌乳素在調節生殖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若泌乳素表達下調,則能夠發揮促進卵巢合成類固醇激素的功效。在泌乳素高表達情況下,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會受到抑制,從而影響卵泡發育,致使泌乳異常、閉經等癥狀發生。雌激素涉及的內容較多,如雌酮、雌二醇等。在上述物質中,以雌二醇活性最強。通過檢測該指標,能夠了解卵巢功能[7-8]。一般情況下,在月經周期,雌激素表達與卵泡發育等相關,從而表現為周期性變化特點,進而出現高峰。而檢測雌激素指標,還可知曉患者胎盤功能。對于不孕癥患者而言,卵巢功能下降,所以雌激素水平也會降低。就孕激素而言,來源為胎盤、卵巢等。常見孕激素為黃體酮。該物質存在生物活性,能夠發揮代謝孕二醇的功效。通過檢測此指標,可知曉患者是否存在排卵。同時,掌握孕激素指標,還能夠明確黃體功能、胎盤功能等。睪酮的功能即拮抗雌激素,并且能夠對卵泡進行抑制,使之難以正常發育、排卵。睪酮升高提示存在不孕的可能。本研究結果可見,兩組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性激素水平均存在差異(P<0.05)。
綜上所述,性激素檢驗的開展,能夠明確不孕癥發生原因,并且還可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有效指導。
參考文獻
[1] 王新香,張朝紅.血清性激素和胰島素水平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的預測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2021,50(1):41-43.
[2] 黃萬紫,李喜梅,張夢思,等.血清抗苗勒管激素和性激素在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癥患者中的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22,37(20):3788-3791.
[3] 田艷,陳慧,肖德衛.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不孕癥患者性激素和主要單胺類神經遞質與抑郁情緒的關聯性[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22,47(9):1062-1066.
[4] 徐鵬琛.不孕癥伴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性激素及抑制素B表達特點[J].淮海醫藥,2022,40(1):17-19.
[5] 萬文英.PCOS伴不孕癥患者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催乳素及性激素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34):157-160.
[6] 李文峰.性激素檢驗在不孕癥診斷中的應用評價[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21,8(13):135-137.
[7] 僧雪雁,劉洋,任志敏.性激素六項在原發性和繼發性不孕癥中的診斷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1(5):115-116.
[8] 郭利平.血清性激素六項水平檢測在不孕癥臨床診斷中的價值及LH水平影響分析[J].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學報,2020,3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