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廣西民族中等專業學校,廣西武鳴 530199)
中職學校民族音樂與舞蹈品牌專業建設進一步放大了藝術課程的突出地位,要求學生在扎實樂感的同時,也要掌握舞蹈功底。相對于傳統舞蹈教學,與傳統民族舞蹈文化的結合能夠有效帶動專業教育的藝術性與專業品牌的特色性;既能使學生從多角度了解傳統民族舞蹈的藝術魅力,也能兼顧課程教學的“理實”育人要求。而駱越舞蹈文化作為廣西地區的特色民族舞蹈藝術,本身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舞蹈文化特征,即延續了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舞蹈藝術特點,后啟駱越后裔烏滸、俚、僚乃至壯侗語族的舞蹈藝術。因此駱越舞蹈文化符合上述中對舞蹈專業學生的理實教學增益效果,在此基礎上結合駱越舞蹈文化特點優化教學計劃,促進學生專業個性化發展。
我國具有多元民族特征,不同地區民族各有地域特色、人文精神與文化特征等。而中職舞蹈專業教學作為我國舞蹈藝術與文化人才培育的主陣地之一,是承接舞蹈傳統文化啟迪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場域。但結合現階段中職舞蹈專業建設情況看,教師過于重視圍靠校本課程開展舞蹈教學,缺乏地區民族特色舞蹈文化導入,導致民族舞蹈同質化、范式化問題明顯,自然也失去傳承民族舞蹈藝術的育人價值。因此中職舞蹈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多發掘地區優秀民族舞蹈藝術元素[1]。另外現階段存在的另一個問題便是教師慣用“模仿性”教學,對于傳統舞蹈文化知識與教學內容融合并不充分,由此致使專業學生對民族傳統舞蹈了解存于表象,缺乏舞蹈藝術內化究根的研學動力與引領。而部分教師過于糾結刻板的舞蹈慢動作傳授,忽視了其背后文化內涵、內容挖掘,從而阻礙民間舞融入課堂教學。
中職學校舞蹈教學多是延續傳統教學模式開展專業教學,尤其是樂理與舞蹈動作教學過程中,極少教師會涉及內容背后的民族歷史文化與舞蹈文化講解與導入,更多的是單一的舞蹈動作講解與模仿教學。這種教學現象便會導致課堂內容單一,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練興趣的問題。另外,中職舞蹈教學作為職業教育中的一項重要課程,現階段教學模式、科目、內容設計偏于狹隘。由于多數學生對傳統民族舞蹈的基礎為“零”,后天接受能力有限,教師在教學初期便快速推進開展樂理及舞蹈教學,忽視學生文化興趣培育,存在應試教育之嫌。因此在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善于發掘地區民族特色舞蹈形式,也要嘗試更多的文化、理論、實踐教學手段。
現階段,中職舞蹈專業教師多是畢業于高校藝術師范專業,在校所學教學方式具有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趨同性,缺乏對地方多元育人內容提取及教學設計的教學內容把握[2]。而中職民族音樂與舞蹈品牌中發散駱越舞蹈文化教學內容,恰巧能夠促進廣西中職舞蹈課堂中地方民族舞蹈文化融合,也能使單一的舞蹈教學中接入豐富的駱越舞蹈元素。駱越舞蹈文化形式多樣且內容具有多元化特征,其舞蹈內容為中職舞蹈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舞蹈教學優化素材,駱越舞蹈主要是駱越先人圍繞祭祀活動展開的,后再長期的祭祀活動中舞蹈動作不斷豐富,并延伸出隊形、舉手、擺手、跳躍等系列舞蹈動作組合[3]。駱越舞蹈對于教師而言,不但能夠有效激發教師教學內容及創新意識,也能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專業育人能力成長。而最重要的便是達到豐富教學資源及目的作用。廣西中職舞蹈專業教學內容主要以全國統一中職舞蹈教材為主,缺乏廣西地區地域及鄉土特征。而駱越舞蹈文化與中職舞蹈教學融合,能夠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設計,駱越舞蹈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其先民的原始舞蹈——巫舞,包括左江花山巖畫上的集體擬蛙舞和駱越鑄造的石寨型銅鼓上的羽人舞蹈、羽人劃舟舞圖像,透過這些舞蹈圖像,可以了解和重構駱越舞蹈的類型、屬性、內涵及風格特征。通過將駱越舞文化融入教學則能有效展示地方舞蹈文化傳統與風土人情,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可發散的教學資源,滿足當下中職舞蹈專業品牌建設特色化發展訴求。
駱越舞蹈文化本身可發掘的文化內容、舞蹈動作資源豐富且頗具特色,同時將駱越舞蹈中的“蛙舞、祭祀舞”等動作進行提取并創設相關舞蹈教學內容,使學生清晰認知傳統文化中的舞蹈文化魅力,拓展他們對于舞蹈文化認知的視野。同時除了舞蹈動作教學外,還可通過對駱越舞蹈文化的意涵進行發掘與闡述,揭示駱越舞蹈形態與文化內核之間的本質關聯,進而揭示駱越舞蹈文化延傳至今的原因。充實學生的精神、情感世界,而非僅存于書本上的理論育人內容[4]。在把駱越舞蹈融入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中職學生對于駱越舞蹈文化以及相關傳統舞蹈文化的探索欲也會相應提升。綜合來說,通過把駱越舞蹈文化融入廣西中職舞蹈課堂,對于促進中職舞蹈專業學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職舞蹈教學是發散舞蹈教學的基點,擔負著培育舞蹈藝術人才,通過駱越舞蹈文化課堂教學探索與實踐,吸取傳統舞蹈藝術精華,促使傳統舞蹈藝術借中職育人平臺得以延續、傳承、保留,同時其內在文化、舞蹈、藝術元素又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與研學能力。引導中職師生沿駱越舞蹈延傳思路與形式更多的發掘傳統舞蹈形式的內在文化價值。如此借廣西中職民族音樂與舞蹈品牌建設之勢,將駱越舞蹈文化價值不斷融匯于實踐,以此被更多的師生群體了解與熱愛,達到保護民族舞蹈文化,傳承傳統文化藝術的目的,推動中職民族舞蹈專業品牌建設有理可依,有實可循。
駱越舞蹈文化起源于駱越先民原始舞蹈——巫舞,并在后續的延傳中經歷了漫長發展優化過程。在舞蹈文化不斷積累豐富過程中,駱越舞蹈動作被反復細琢,最終促成兼顧舞蹈美學與藝術內涵的駱越舞蹈文化。
隨著時代發展,駱越舞蹈文化在延傳過程中被不斷賦予新的舞蹈元素與文化內涵,流傳至今既具備傳統舞蹈文化內涵,又兼顧現代舞蹈文化特征,具有較高的舞蹈藝術價值。將駱越舞蹈作為中職舞蹈教學內容,可拆解舞蹈動作用以學生基本功練習,以基礎訓練著手舞蹈文化融合[5]。如駱越舞蹈中重要分支——蛙舞,其舞蹈動作以曲臂、伸手、轉圈等舞蹈動作為主,典型蛙舞動作主要包括“曲肘上舉,岔腳屈膝,前后左右跳躍”等。駱越舞蹈發展至現代,其間又增加了一些現代藝術創造成分,舞蹈難度也相應提升。同時銅鼓翻滾、屈伸平地翻滾等動作的融入也增加了駱越舞蹈的觀賞性與藝術美感。這類動作與中職舞蹈教學實踐融合,既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舞蹈基本功底,也能促成學生舞蹈演繹水平提升。駱越舞蹈中剛勁舞步與極具節奏的鑼鼓伴奏均能使學生感受到不同于教材的舞蹈藝術特色,從而促使學生在傳統舞蹈藝術中領悟藝術魅力、扎實基本功底、樹立精益求精的舞者心態。
舞蹈包含了物質與精神世界兩維內容。舞蹈動作能夠表達舞蹈所要展現的精神內涵,而缺乏精神內涵的舞蹈則是缺乏靈魂的舞蹈。
駱越舞蹈能夠歷經千年延傳至今,其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內涵起到重要助力作用。而中職舞蹈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動作要領外,學生的精神文化教育同樣重要,如前文所述舞蹈本身物質與精神缺一不可,而在舞蹈教學中唯有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才能以更為飽滿的狀態深入演繹舞蹈動作的“精”與“神”[6]。結合駱越舞蹈史料,駱越舞蹈先民是我國早期中職水稻的民族之一,而《插秧舞》又是駱越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之一,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此項駱越舞蹈文化特點,在舞蹈教學中融入稻作文化。《插秧舞》意在表達田間插秧的歡快場景,以舞蹈動作體現勞作人民熱愛勞動、知足常樂的精神。中職教師在《插秧舞》教學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將駱越舞蹈文化與教學環節融合,在舞蹈練習中引導學生感悟駱越農作文化發展的內在文化含義,從而使學生對駱越文化有一個直觀的認知。而學生也能在感悟駱越農耕文化的同時也能在舞蹈動作中感悟勞動精神,培植勞動意識,以此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念[7]。同時對精神的感知又能幫助學生更富有情感地演繹《插秧舞》。以此實現以內涵聯動精神世界培育并帶動學生舞蹈技能精湛發展。
駱越舞蹈文化內容多飽含真實的情感基調。而飽滿真實的情感亦是舞者表達舞蹈內在含義的基礎與根本所在。
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學優化的關鍵在于觸及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以此促使學生在舞蹈表演過程中能夠流露真情實感。駱越舞蹈文化即以社會功能為主要舞蹈形式,因其舞蹈元素中多含祭祀內容,因此在舞蹈動作與內容設計中存在諸多真實且復雜的思想、情感內容元素。為此教師在深挖駱越舞蹈文化過程中,應當側重對舞蹈動作、文化深層情感要素的提取,以文化講解以及舞蹈演示啟發學生所思所想。以《駱越先歌》舞蹈為例,其在傳統駱越舞蹈文化基礎上整合群舞創作出的一部舞蹈作品。舞蹈動作充分展現駱越舞蹈動作特點,配合群舞流暢的舞蹈動作配合以及面部表情,重現駱越舞蹈所彰顯得莊嚴且充滿希望的內在情感[8]。《駱越先歌》舞蹈內在情感即表達駱越先民對自然、神靈等事物的崇拜之情,彰顯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因此在舞蹈教學優化過程中,教師可結合上述具有積極情感的駱越舞蹈內容展開教學融合,以舞蹈所展現的情感引導中職學生了解時下勞動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時透過舞蹈感受先民虔誠敬畏之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歡愉,通過教學中對駱越舞蹈動作的拆解以及背后情感的講述,引領學生真實體會《駱越先歌》舞蹈的情感跳動,觸動情感體驗。
舞蹈教學貴在創新,舞蹈創新能力是舞蹈專業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更是時代發展賦予中職教師的重要育人任務,中職舞蹈教學的核心除“理實”融合外,還需發散學生對舞蹈的創新意識與思想教育。駱越舞蹈言傳千年至今,在舞蹈、文化等領域依舊具有重要影響,其關鍵便是舞蹈內容及形式進行創新。其中較為突出的便是在駱越舞蹈基礎上研創而生的貴馬壯族銅鼓舞(下稱“銅鼓舞”),銅鼓文化在廣西地區較為普及,并集中遺存于桂西北地區,其銅鼓文化、活動、傳承人占全國的85%以上。而駱越舞蹈是最早融入銅鼓的舞蹈形式,更是成為世界銅鼓文化發源的中心。隨著舞蹈對銅鼓的使用需求擴大,逐漸延伸出銅鼓文化,并在祭祀中融入銅鼓活動,后發展成為駱越的一大特色。銅鼓舞的前身是喪葬手巾舞,其動作特點粗獷且緩慢,銅鼓舞在此特點的基礎上將動作簡化,改變了喪葬手巾舞的肅穆之風,形成表現生活情趣的活躍之舞,通過銅鼓舞改編創新,使喪葬手巾舞從傳統祭祀舞蹈轉變為具有觀賞價值的舞臺藝術延傳至今。同時在時代更迭中,在銅鼓舞基礎上依舊在不斷融匯舞蹈創新元素。由此演變而來的《銅鼓》便是由銅鼓舞改編的舞蹈劇,《銅鼓》舞蹈作品展現了駱越多元文化,以舞蹈的推進舒展故事情節。另外,銅鼓舞蹈在不斷創新過程中甚至融匯了建筑、美工、旅游等多元文化要素,在銅鼓舞豐富的舞蹈內容基礎上中職教師可以沿著銅鼓舞創新思路,師生合作對舞蹈進行動作創新與內涵填充[9]。借銅鼓舞改編教學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參與到駱越舞蹈文化創作中,以個人認知理解舞蹈內涵,從而實現對舞蹈內容的創新。
駱越舞蹈文化是我國舞蹈文化歷史中的重要分支,更是承載著歷來先人的舞蹈智慧與情感。在新的教改發展背景下,中職舞蹈教學要更為注重學生的思想素養教育,賦予舞蹈教學更多的精神育人內涵以根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在駱越舞蹈文化影響下,中職舞蹈教師可借傳統舞蹈藝術樹立學生文化傳承思維,鑄就學生堅定的中華舞魂。例如駱越點兵舞作為較為著名的駱越舞蹈形式,通過舞蹈設計將駱越古國的國風民情重現在世人面前,駱越點兵舞以強烈的視聽沖擊展現古代駱越戰士保家衛國的浴血精神與場景。而駱越點兵舞本身強烈的精神與視覺沖擊特點也使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職教師通過駱越點兵舞融入教學設計,以舞蹈帶動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精神教育,以舞為引使學生承擔起傳統文化意識,教師要靈活借助駱越舞蹈豐富的情感內涵鑄就學生堅定的中華舞魂。
綜上所述,中職舞蹈教學與駱越文化的融合能有效帶動傳統舞蹈教學模式改革,在夯實學生舞蹈文化主體地位同時,教師也可運用駱越舞蹈文化基于課程、舞蹈賦予專業教學新的育人內容設計,在駱越舞蹈教學過程中,通過整合不同舞蹈,強化學生思想認知教育;引導學生感悟駱越舞蹈風格與精神的同時強化學生精神教育;同時在駱越舞蹈教學過程中,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融匯駱越舞蹈特征,使學生在初步了解特色舞蹈文化魅力的同時,創新傳統舞蹈教學內容與形式,在有限的課程內容中增設更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育人內容。另外,教師在融匯駱越舞蹈的同時,也要注重傳統音樂與舞蹈教學融合,以此強化專業教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