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璐宇 付曉東
葫蘆(Gourd),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①,別名壺盧、蒲蘆、匏、瓠等,屬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門,木蘭綱,葫蘆目,葫蘆科,葫蘆屬類。葫蘆栽培歷史悠久,在其世界范圍生態種植分布廣泛,栽培于世界熱帶、亞熱帶、溫帶地區。據考古資料記載,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都相繼出土過葫蘆遺存,而在我國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就出土了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葫蘆種子,這都表明世界各國的先民很早就開始了對葫蘆的栽培。葫蘆,諧音又為“福祿”,自古以來都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在我國葫蘆常常以象征的形式承載了先民對葫蘆的崇拜意識,不僅有關于人類起源的葫蘆神話傳說、對葫蘆的母體崇拜等,葫蘆與人類生活一直有著緊密的聯系。葫蘆最早常作為盛水的用具、酒器、養蟲的器皿,到后來人們對它的利用也越來越廣泛,如將它制作成各式各樣的樂器等。最常見的就是使用曬干的葫蘆殼來制作,因它的材質堅硬,可以直接作為節奏性樂器搖奏或擊奏使用;而葫蘆的氣室作為一個密閉的空間,可作為管樂器的共鳴氣室來使用;葫蘆的外殼由于它的輻射面積大,可作為弦樂器的擴散音板來使用,增加樂器共鳴擴散聲能的作用?,F如今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以葫蘆為制作材料的樂器,筆者將依據薩克斯·霍恩博斯特爾分類法對其進行分類,以樂器的聲學振動體特性將葫蘆類樂器分為“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打擊樂器)、弦鳴樂器、氣鳴樂器三大類,下面進行詳細的介紹。
打擊樂器是指物體受到外力激發振動而產生聲音的樂器,它包括體鳴樂器和膜鳴樂器,體鳴樂器包含的種類,從聲學角度可分為“棒振動”和“板振動”兩大類,而膜鳴樂器主要是鼓類樂器“膜振動”②。葫蘆本體作為振動體存在時,在不加膜的情況下,大部分都是“板振動”;葫蘆作為共鳴體存在時,在葫蘆上方蒙上獸皮后,它就是“膜振動”。它們的演奏方式主要為搖奏、擊奏、刮奏和撥奏。
1.葫蘆搖響器——響葫蘆(Sekere/Chequeres/Axatse/Cabaca)③,體鳴樂器,板振動,搖奏、擊奏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振動體。它流行于非洲西部加納、尼日利亞,拉丁美洲古巴、巴西等地。常在一些古代音樂和巫術儀式中使用,在拉丁美洲的舞蹈樂隊和節奏合奏團里也是一件重要的樂器。一種是在干葫蘆里裝一些小種子,搖奏或拍擊使用;另一種是珠網式葫蘆搖響器,在干葫蘆的表面蒙織網,并在網眼結上串聯一些珠子或貝殼等物品,利用葫蘆外面的珠網與葫蘆摩擦發聲,演奏時搖奏或拍擊使用(圖1、圖2)④。

圖1

圖2
2.馬林巴(Marimba),又稱為非洲木琴(The Africa Xylophone),體鳴樂器,棒振動,擊奏類,葫蘆作為棒振動的共鳴體。它流行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非的岡比亞、幾內亞、塞內加爾、馬里、科特迪瓦北部、中非、剛果等地。以長短不同的音板條和葫蘆共鳴腔來制作,由帶有橡膠頭的木槌擊奏音板條而發聲。音板長約27.5~40cm,寬約2.5~4cm,音域可達兩個半八度,有明確的音高。非洲木琴由專業的男性音樂家來演奏,既可以獨奏,也可以多架木琴一起合奏,常作為舞蹈的伴奏樂器。在撒哈拉南部的一些非洲部族里,有時也會為各種風俗儀式擔任伴奏(圖3、圖4)⑤。

圖3

圖4
3.葫蘆木魚(Gourd Temple Block),體鳴樂器,板振動,擊奏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它流行于非洲西部貝寧、加納、多哥、尼日利亞等地區,常使用多個不同大小、厚度的葫蘆,合并在一起擊奏,從聲學上來看,改變樂器的壁厚大小就可以使頻率發生變化,即壁越厚,空腔越小,聲音越高;壁越薄,空腔越大,聲音越低。演奏時用手輕拍或小棒敲打葫蘆木魚。它常作為節奏樂器使用(圖5、圖6)⑥。

圖5

圖6
4.水鼓(Water Drum),體鳴樂器,板振動,擊奏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它流行于非洲西部新幾內亞、南美洲墨西哥北部、北美洲西南部印第安人等地區。非洲水鼓是用一個直徑大約為30~40cm的葫蘆殼盛滿水,再將1~2個小葫蘆殼放入水中,用手拍打或用小槌子擊奏小葫蘆殼而發聲。從聲學上來看,敲擊葫蘆時會引起葫蘆壁的晃動,使得葫蘆在水上和水下浸入的高度產生變化,從而改變音高。水鼓有時與其它打擊樂器合奏,通常作為歌曲的伴奏樂器,傳說有獵人利用擊奏水鼓產生的聲音來吸引鱷魚和水蜥(圖7、8)⑦。

圖7

圖8
5.葫蘆鼓(Gourd Drum),膜鳴樂器,膜振動,擊奏類,葫蘆作為膜振動的共鳴體。它流行于非洲西部尼日利亞、南美洲古巴等地區?!捌湫螤钊缫豢阱?,葫蘆制成鼓身,在上面用繩子將皮膜綁在葫蘆口上,單面蒙皮,演奏時,將葫蘆鼓放在地上或膝蓋上”⑧,用雙手或小木槌敲擊。葫蘆鼓無明確的音高,我們可將它歸為樂音性噪音類樂器⑨(圖9、10)⑩。

圖9

圖10
6.姆比拉(Mbila),又稱為“拇指鋼琴”(Thumb Piano),體鳴樂器,棒振動,撥奏類,葫蘆作為棒振動的共鳴體。它流行于非洲西部、南部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南非等地區,它由若干條金屬或竹簧舌片裝在一個葫蘆共鳴匏里或表面上,這些簧舌以一根橫擋夾持于適當的位置,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演奏用拇指或食指撥動簧舌,有明確的音高(圖11、12)?。

圖11

圖12
7.葫蘆擊奏板(Gourd Percussion Board),體鳴樂器,棒振動,擊奏類葫蘆作為棒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南部贊比亞、莫桑比克等地區,贊比亞地區將葫蘆擊奏板稱為伊利姆巴(llimaba),莫桑比克地區稱為馬林巴(Malimba)。將一根木質的音條板固定在空葫蘆共鳴匏上的兩條支架之間,演奏時使用小木槌擊奏發聲(圖13、14)?。

圖13

圖14
弦鳴樂器是指弦受到激發振動而產生聲音的樂器。霍·薩分類法將弦鳴樂器分為:樂弓類、里拉類、豎琴類、琉特類和齊特爾類?。弦鳴樂器中,葫蘆常作為琴箱,通過板振動的振動體或共鳴體來擴散聲能,大部分都與其形成的空氣腔進行耦合(復合共鳴),對樂器音色起到修飾的作用。它們的演奏方式一般為弓擦、撥奏和擊奏。
1.樂弓(Musical Bow),弦鳴樂器,撥奏、擊奏,樂弓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南部,莫桑比克、南非等地區的各個部族中,每個部族的稱謂不一。琴桿大約長1.5~1.8m,采用木或竹制,琴上張有1根琴弦,在琴桿的中部或底部有一個葫蘆共鳴匏,演奏時將樂弓豎立,共鳴匏抵于胸前,使用左手食指撥弦,右手用小木棒擊奏(圖15、16)?。

圖15

圖16
2.穆維特(Mvet),又稱為匏弓?,弦鳴樂器,撥奏,齊特爾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中西部,喀麥隆南部、加蓬、烏干達、赤道幾內亞、剛果金北部,以及中非共和國南部等地區。匏弓琴桿大約長1.5~1.8m,采用木或竹制,琴體上都有弦品和葫蘆共鳴匏,琴上張有5根琴弦,琴體上有弦馬,琴弦材料為酒椰樹纖維制成。演奏時將共鳴匏斜靠在身上,并用雙手撥奏(圖17、18)?。

圖17

圖18
3.恩贊澤(Nzenze),又稱為匏琴?,弦鳴樂器,撥奏,齊特爾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非洲中西部剛果、坦桑尼亞等地區。匏琴琴桿為木質,大約長55~65cm,琴桿下方有一個葫蘆共鳴匏,上方有琴軫,琴上張有3~4根弦,分別為主音弦和持續音弦,常為歌舞伴奏。演奏時將匏琴斜靠于胸前,共鳴匏抵在肩胸之間用雙手撥奏(圖19、20)?。

圖19

圖20
4.厄克塔爾(Ektar),弦鳴樂器,撥奏,琉特類,葫蘆作為板振動的共鳴體擴散聲能,并與其形成的空氣腔耦合(復合共鳴),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它流行于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尼泊爾等地區,是一件持續音彈撥樂器,可發出獨特的持續嗡鳴聲,在音樂中常作為伴奏樂器使用。厄克塔爾的琴體大約長90~110cm,琴桿為一根細圓木棒,一端插入葫蘆共鳴匏內,共鳴匏面上蒙以羊皮,琴上張有1~2根金屬弦,演奏時用食指撥奏(圖21、22)?。

圖21

圖22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