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芳
膾炙人口、享譽海內外的粵曲《荔枝頌》是粵劇著名編劇家、撰曲家陳冠卿老先生而寫,由粵劇大師紅線女首唱,并被稱為粵劇紅腔的代表作之一。
1957年7月,紅線女隨中國青年藝術團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以下簡稱聯歡節)。經多方研究決定,除了準備紅線女首本名曲《昭君出塞》為參賽曲目,還需要準備一首風格不同,輕快活潑的粵曲進行演唱。當時邀請了數位劇作家進行創作,幾番斟酌,最后定下了陳冠卿老先生所撰寫的《荔枝頌》(時名《賣荔枝》)。陳冠卿老先生回憶當年撰寫《荔枝頌》往事,“女姐找我的時候離世界青年聯歡節只有一個多月時間,說想唱一首賣荔枝的新曲,最好以廣東音樂入曲,內容要反映南國的新氣象,曲調要通俗易唱,讓大多數聽眾一聽就覺得新鮮,學唱傳唱也方便。”陳冠卿老先生兒時活潑好動,每當荔枝豐收之時,他就和小伙伴時常去荔枝林中攀爬采摘。因為從小就對荔枝了解頗多,所以只用了短短幾天,他就寫下了這首流傳廣遠的《荔枝頌》。
而后,在聯歡節期間,紅線女以《昭君出塞》《賣荔枝》參加了東方古典歌曲比賽,以清脆豐富的音色、徐疾有致的表演,被評委和莫斯科人贊譽為“粵劇花腔女高音”,并榮獲比賽金質獎章。其中《賣荔枝》借鑒花腔女高音的唱法,表現一個叫賣荔枝的小姑娘?!瓋汕L格迥異,充分體現了“紅腔”總是隨著所塑造的人物感情、性格、遭遇的不同而有不同風貌的特色,顯示了紅線女能夠運用豐富而多變的歌唱音色,創造出不同的歌音風格,鮮明地表現她飾演的角色性格感情的深厚功力。
紅線女曾在訪蘇日記里提道,“今天去灌唱片,莫斯科唱片錄音室的同志對我們客氣極了,他們說他們對中國戲曲還不怎么熟悉,我們認為怎樣做才能滿意,他們就怎樣盡力協助我們。我唱了《昭君出塞》和《荔枝頌》(賣荔枝)兩支曲子,這兩支曲子是我們一個多月來練習不輟的,錄音算是順利地完成了,不過這當中也出了一點小岔子,那就是在唱《荔枝頌》時,把一個“心”字唱走了樣,變成“申”字,這實在是件令人又好氣又好笑的事情,因為在這些日子里,我老是把普通話和廣東話混起來說,說滑了口,想不到在嚴肅的演唱時,也扭不過來?!?/p>
國內備賽期間還有一段小插曲,周恩來總理來審查節目,看到穿著旗袍的紅線女,就向評委程硯秋先生建議,能否讓紅線女穿戲服?后來,紅線女認真思索后,覺得穿戲服演唱“賣荔枝”很別扭,似乎還是穿旗袍更合適。紅線女還認為,旗袍是中國傳統禮服,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程硯秋先生把這一想法匯報給總理,周恩來總理聽了點點頭,于是紅線女就依然穿旗袍演出。這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對創作追求完美與極致,注重無數的細節,方組成藝術美感。
據紅線女回憶,在重錄該曲時,為表現嶺南人民對荔枝的熱愛之情,紅線女希望將原開篇結尾處模仿沿街叫賣的“賣荔枝”改成“荔枝”,曲名也改成《荔枝頌》。去“賣”改“頌”,一字之差,《荔枝頌》三字更加清新脫俗,由叫賣荔枝轉到頌揚嶺南,作品意境及精神層面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正如陳冠卿老先生所說,《荔枝頌》影響之大、覆蓋面之廣、流傳時間之長,是他始料不及的。
粵曲《荔枝頌》采用反線(1=G),分為四個部分,A-B-C-B’,以相近旋律為間奏。主體是E羽七聲調式,多次與宮調式進行調性交替。最低音是小字組的c,最高音為小字三組的d,跨越三個音區,并將【四不正】【百花亭鬧酒】等曲牌和新撰的樂曲揉合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生動地表現了嶺南佳果的特有情趣。
全曲以散板進入,隨即銜接曲牌【四不正】,精心剪裁輔以新制曲譜穿插其間,有機地聯綴一起?!舅牟徽浚ㄗV例1),廣東音樂中最短的樂曲,又叫做《水底魚》。雖然該曲牌較為完整地運用在《荔枝頌》的第一部分(譜例2),但它的表現性能也是不同的。
從譜例2看到,《荔枝頌》此段散板后八小節與【四不正】比較,骨干旋律基本一致,但節拍不同,【四不正】是一板三叮,即4/4拍,而《荔枝頌》此段采用即一板一眼,2/4拍。2/4拍較4/4拍,在表現歡快景象時更為形象化,更加符合該曲情緒的表現。旋律略有變形,節奏更加密集,附點、連音、休止的運用,讓音樂更加豐富多采。而形象化的唱詞,使音樂與唱詞結合得更加緊密。演唱者的發聲、吐字和運腔,賦予樂曲更多的表現力。
【百花亭鬧酒】源于昆曲,后逐漸形成廣東音樂的曲牌(譜例3),主要表現歡樂喜慶的氣氛情景。該曲運用在《荔枝頌》的第二部分(譜例4),并不是完整的復制,而是進行加工變形,可以比較一下: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從譜例4可以看到,《荔枝頌》此段僅運用了《百花亭鬧酒》的前四小節,并且在節拍上變化較大,采用了流水板(1/4拍),與原曲相比,音樂朗誦性較強,節奏爽脆趨快,表演的伸縮性大。
《荔枝頌》其創作特點還在于板腔與曲牌的結合,如三字清、七字清,使調式和旋律性得到豐富。板腔在全曲中多處使用,在此不一一贅述,僅以兩段為例。如譜例2,《四不正》銜接三字清、七字清,與宮調式進行調性交替;譜例4,《百花亭鬧酒》與三字清相結合,銜接七字清,略有變形。而新撰樂段,采用了加花擴腔等手法,使旋律得以擴展、延伸,逐層遞進,如流水行云般婉轉。
譜例4
曾有人說,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有粵劇的地方就有紅線女的聲音。紅線女所創立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著當代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風靡海內外數十年的“紅腔”即始創于《一代天嬌》,被人們親切稱為“女腔”。藝術的轉變和提升積累到一定程度,“紅腔”延續并發展了“女腔”,紅線女在繼承發展粵劇藝術、充分吸收兄弟劇種、西洋美聲唱法的基礎上,不斷沉淀,從而把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故而形成獨樹一幟的“紅腔”。
常言說“樂之框架在曲,而色澤在唱”,樂譜只寫出曲調的框架,而只有演唱者通過演唱才能為樂曲“潤色”。陳冠卿老先生為《荔枝頌》搭建架構,而紅線女則以“紅腔”的行腔特色,賦予該曲新的生命力。正如前文曾提到的紅線女的演唱,眾所周知,紅線女行腔圓潤、甜美,善用滑音、連音、氣口斷腔等演唱方法,但她并不是逢曲必用,而是根據實際需要而斟酌使用,其根本在于細節的把握,渾然天成。
如譜例2,紅線女演唱時,中音區散拍進入,“荔”以丹田為根基,氣息均勻,漸漸平穩向上,形成音柱,推出“枝”字。接著換氣,入拍保持延伸狀態,從聲音的高位置進入。隨后,旋律漸漸下行,通過氣息的支撐,銜接中音區,使其高音區以下的旋律混合在一起,保持音區里的統一。“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團兒,入口甘美,齒頰留香世上稀。這是什么呀?可是弄把戲?……”如同猜謎語的兒化語,紅線女以詼諧趣稚的表演,引起聽者遐想連篇。
如譜例4,“好佳果,品種各異,爽口桂味,肥濃糯米糍,荔枝早熟早上市?!鼻浑S字走,旋律抑揚頓挫。紅線女寓柔于快,清新自然的行腔,讓聽者似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脆生生的小姑娘仿佛立在自己面前,手捧荔枝展示著它的妙處。
“帶著一班小伙子,成群結隊摘果去……”(譜例5)的“去”字腔,多數人演唱時會用裝飾音處理,而紅線女則反其道而行之,不以裝飾音處理,只用單字拖音,令眾人不解。其實質則是紅線女善于細節的把握,正因為此處唱腔的字面含義摘果去,表示慢慢離遠了,如果運用太多的裝飾,就不符合實際。而“珠江兩岸歌聲起”一句,則與之形成對比,“歌”字近六拍的長拖音,快速換氣緊接“聲”數拍的頓音,滑音、裝飾音運用得恰如其分,與前面“珠江兩岸”的節奏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歌聲”兩字。
譜例5

以【四不正】變形的輕快過門后(譜例6),轉到全曲最高音“枝”字,也是換聲點?!爸Α笔情_口音,發“衣”韻,在粵劇中常用于女聲拖腔?!爸Α比壬闲泻笥鼗兀宥认滦?,宛轉悠揚,吐字行腔,累累乎端如貫珠,迂回轉折之間一氣呵成。
當粵曲進行到最后(譜例7),在一段快板后放慢速度,再接自由板,紅線女借鑒花腔女高音,把“枝”字無限延伸,氣息循序漸進的加強,聲音則由強及弱,欲斷亦復,聲音若有若無。隨即高腔滑音,戛然而止,一曲終了余韻猶在。
譜例6

譜例7

著名戲曲理論家郭漢城先生評價紅線女的表演:“紅線女以她藝術大家的胸襟把流派的意義拓寬了,為流派注入了新的內涵,‘紅派’成了一個大寫的流派,不僅僅是‘紅腔’,也不僅僅是紅線女的表演藝術、風格特色、代表劇目都能囊括的,更為重要的是‘紅派’所遵循的創作規律、創作方法和‘紅派’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紅派’沒有打句號,‘紅腔’還在創,‘紅派’還在流?!?/p>
粵曲是埋植于心的嶺南文化根系,《荔枝頌》作為粵劇紅腔的代表作品,充分展現出粵曲的精髓,將嶺南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其成功之處也充分體現,精品創作,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勇于創新,以凸顯本民族、本地區語言、韻味的獨特性為首要,在技法上采取兼容的態度,結合演唱者的再度創作,從而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