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偉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山東 濟寧 272067)
近幾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興起,高職院校緊跟本科院校的步伐,申報并招生相關專業。以山東理工職業學院為例,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相關的專業主要有:物聯網應用技術、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以及軟件技術專業,這些專業都集中開設在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1]。
2019年9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四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2022年5月31日,濟寧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對外公布:濟寧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將突破180億元。
接下來將探討: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職業院校如何服務于區域經濟,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如何有機銜接。
以政府為引領,學校、行業和企業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框架中,“四鏈”互為依托,互相促進,構成了有向全連通的有機銜接圖,最終形成“教育鏈”健康發展、“人才鏈”全面發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創新鏈”蓬勃發展的良性循環。如圖1所示。

圖1 政、校、行、企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構建有向全連通的“四鏈”有機銜接圖
近幾年,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與惠與、甲骨文等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實施“校企共育、項目導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年,為響應國家號召,在濟寧市政府的牽頭下,中興協力(山東)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信息工程學院進行產教融合,共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與物聯網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深度融合,基于“生產鏈”,共建共享30多個實訓基地。中興協力派遣26名工程技術人員入駐信息工程學院,與信息工程學院的老師一道,為“四鏈”的有機銜接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應注意以下兩點:
學校、行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領。由于政府的加入,校企雙方無疑吃了一顆“定心丸”,在校企合作中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政府可以協調雙方的利益,使學校培養出合格的“人才鏈”,而合格的“人才鏈”進入企業又能使企業高質量發展;政府可以約束雙方的行為,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使雙方必須遵守,從而保證雙方的合作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政府可以聯合相關行業成立一個評估機構,每年對校企合作雙方進行考核[2]。
政府也要轉變職能,從以前的決策者、執行者轉變成推動者,經過考查,甚至可以制定優惠政策促使雙方進行校企合作,在雙方出現矛盾時,要及時協調、溝通,起到“潤滑劑”的作用。
共建產業學院,離不開政府的引領,同時也要防止政府過多的干預,要把握一定的“度”。
在以前的校企合作中,學生去企業頂崗實訓或教師去企業實踐鍛煉,由于企業的核心技術、制造專利等不對外公開,學校很難參與到企業的產業鏈中去。同樣的道理,企業除定期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對學生進行實踐培訓,共同對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外,也很難參與到學校的教育鏈中來。而在產業學院,校企雙方要全程參與到四鏈中來,保證一個良性的循環,保證雙方共同受益。
在“四鏈”中,教育鏈是基石。它的好壞決定著“人才鏈”和“創新鏈”,因此和“產業鏈”也密切相關。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大多涉及到一些交叉的學科。例如: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就涉及計算機、通信技術、電子技術、測控技術等專業基礎知識。職業院校要有一個正確的職業定位,一般定位生產崗位或者售前、售后崗位。如果職業院校缺乏清醒的認識,定位的都是高、大、上的崗位,開設的課程和本科院校差不多,試想,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人才鏈),很難找到工作。
結合本省的特別是本地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山東理工職業學信息工程學院對接產業鏈,和行業、企業共同商討工作崗位,按照“崗位群——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課程體系”的課程設計思路,從崗位、任務和能力三個維度對課程進行定位,構建“基于崗位的、課程融通的、平臺+模塊”式課程體系。
“教育鏈”除了課程體系,還涉及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評價體系、師資隊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等。
信息工程學院在引進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積極挖掘自身潛力。學校專任老師、企業兼職教師、一部分學生每周三下午在產業學院進行教研活動,高學歷、高層次人才講解前沿知識,學校專任教師向企業專家請教實踐技能,老師、學生共同科研創新。實行雙專業帶頭人制度,學校和企業各有一名專業帶頭人,學校的骨干教師每年至少去企業或在產業學院鍛煉1個月。專業帶頭人每年要去企業和同類職業院校進行調研。新進教師要和老教師“結對子”,對青年教師實行傳、幫、帶。此外,還要健全師德師風建設。
近3年,信息工程學院的教師發表論文60多篇,發明專利8個,實用新型專利40多個,課題10余項,新建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8門。
“人才鏈”是“教育鏈”的產品。一般而言,高職教育一般培養的是對接產業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此外,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還要求政治素質過硬,即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一個優秀的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要在素質、知識和能力方面都達標。以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為例,素質主要包括基本素質和職業素質,基本素質一般包括: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責任意識和協作精神,職業素質主要包括:職業行為和職業道德;知識結構包括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能力結構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包括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等,社會能力包括團隊協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協調人際關系等。
社會和行業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在學校中,教育鏈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人才。
近幾年,信息工程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8%以上。學生滿意度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均接近100%。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習總書記也提到: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產業鏈”要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為了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學生考取和專業相關的1+X職業資格證書。信息工程學院針對產業鏈,并響應國家號召,申報了1+X試點證書,如傳感網應用開發、數字化網絡管理與應用、云計算運維與開發、Web前端開發等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由于有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支持,證書考取率在90%以上,遠遠高于省內同類職業院校的平均水平。
(2)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經過探索實踐,信息工程學院逐漸形成了“以賽促訓、以賽強技”的專業特色,通過定期參加或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提升學生技能鍛煉興趣。近3年,在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三等獎以上的獎項18項。
(3)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將創業教育內容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第二學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該課程為必修課(1學分)。通過學習該課程,以及邀請企業專家進行創新創業講座,結合各種競賽、企業創業案例等形式,向學生直觀、生動地展示成功創業者的創業精神、創業方法、創業過程和規律,熟悉有關創辦及管理企業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創新創業意識,啟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思路,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念。
依托產業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工作室,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新實戰演習的場所,多方位多層次推進職業生涯教育、創業教育、創新教育。以項目研發、社會服務、技能大賽、社會實踐為載體,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全程共同培育學生的模式,加強校內的“網絡系統管理”“軟件開發小組”和“軟件測試”“物聯網技術應用”“云計算技術及應用”等學生團隊建設,強化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能大賽的選拔和訓練,帶領學生開展軟件測試、網站系統搭建等創新創業項目。
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并取得了多個獎項。近3年來,共獲得了省級獎項13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
(4)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成立科研創新團隊,從學生中選拔科研助理。信息工程學院成立6個科研創新團隊,為了發揮科研創新團隊育人的作用,借鑒山東商業職業學院的寶貴經驗,從學生中選拔科研助理,每月給取一定的費用,入選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為科研創新團隊提供服務支持,跟隨雙導師(學校專任老師和企業兼職教師)進行科技創新。
產業鏈是其他三鏈的終極目標,其他三鏈要服務于產業鏈。產業鏈是教育鏈的“晴雨表”,產業鏈最終也會反饋到教育鏈,促進人才方案的重新修訂、課程的修改以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進,培養出適合產業鏈的人才鏈。同時,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也會促進和帶動創新鏈,使學生創新更有活力和動力。
百度百科上是這樣描述產業鏈的: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它的本質是用于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產業鏈有狹義和廣義產業鏈之分。狹義的產業鏈指的是具體的生產制造環節,而廣義產業鏈不僅包括生產制造,還包括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等環節。
產業鏈對教育鏈具有直接的影響,人才鏈、創新鏈是產業鏈永葆青春的不竭動力。教育鏈要對接產業鏈,職業院校要每年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一次,因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更新太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等走上工作崗位,發現所學知識和技能已經“落伍”了。
構建基于產業鏈的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可以包含眾多的實訓室,包含生產鏈的全部流程,從研發到終端產品再到市場,甚至包括售后。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職業院校“四鏈”有機銜接離不開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共同參與,在濟寧市政府的引領下,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和中興協力(山東)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打造產教融合新高地,共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實踐證明:和以前的畢業生對比,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職業技能大賽、證書的考取率、就業率、企業對畢業學生的滿意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政、校、行、企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構建有向全連通的“四鏈”有機銜接圖,有助于“四鏈”的有機銜接和良性循環,有助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