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花 廖素梅 李玲 張韶忠
混合痔為臨床肛腸科多發病、常見病,多表現為便血、肛門疼痛、肛門瘙癢等癥狀,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該病常用手段,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肛門功能,但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創面不易愈合,且術后疼痛、水腫、感染等發生率較高,進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臨床實踐證實,術后采取有效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疼痛,縮短康復進程[2]。中藥熏洗借助熱力直接作用于患部,可疏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發揮消腫止痛之效[3]。熱敏灸以經絡學說為指導,其利用溫熱刺激機體敏化腧穴,促進機體氣血運行,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散瘀的作用[4]。本研究將中藥熏洗聯合熱敏灸應用于混合痔患者術后護理,探討對患者肛門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2月—2022年3月醫院行手術治療的混合痔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符合混合痔相關診斷標準[5],且經直腸指檢、肛門視檢等確診;無手術禁忌證;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既往有痔手術史;肛門功能或形態異常;處于經期女性或孕婦;合并肛瘺、肛裂、肛周膿腫或其他肛周疾病;伴有腸道感染性疾病;精神或認知異常,交流障礙。按照基本資料組間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22~63歲,平均45.23±3.14歲;病程0.8~4年,平均2.69±1.23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23~65歲,平均45.43±3.26歲;病程0.9~5年,平均2.81±1.3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方案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①認知干預。術前護理人員積極向患者科普疾病相關知識、手術治療目的、預期效果及術后注意事項等,同時強調手術治療重要性,提升患者手術配合度。②飲食指導。術后48 h叮囑患者以無渣流食為主,逐漸過渡至半流質食物,同時以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禁食生冷、刺激等食物。③疼痛護理:術后及時評估患者疼痛情況,若患者疼痛較輕,可采取注意力轉移法(深呼吸、播放舒緩音樂等)幫助其緩解疼痛,若患者疼痛較重,可遵醫囑使用止痛藥。④創面護理。術后定期更換創面敷料,并時刻注意患者體溫變化,若出現異常及時予以對癥處理,避免切口感染。⑤康復指導。待患者疼痛減輕后,根據其自身情況指導患者適當活動,以加速腸胃蠕動,防止便秘;同時叮囑患者便后及時清洗肛門,確保肛門周圍衛生清潔。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藥熏洗聯合熱敏灸干預,具體如下。
(1)中藥熏洗組方:蛇床子18 g,紅藤、蒲公英、虎杖各30 g,黃柏、苦參各27 g,五倍子12g,將諸藥置于鍋中,加3000 ml水,煮沸后煎煮半小時,直至藥液濃縮至1000 ml,而后將其倒入盆中,指導患者坐于盆口熏蒸肛門處,待藥液溫度下降至皮膚可耐受時,直接坐于盆內熏洗15~20 min,熏洗完畢后叮囑患者緩慢起身,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熏洗1周。
(2)熱敏灸: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及肛周皮膚,而后點燃艾條,取患者關元、天樞、腰俞、長強穴及局部疼痛部位,距皮膚表層3 cm處實施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并詢問患者是否出現表層不熱深部熱、傳熱、透熱、擴熱等感覺,若患者出現≥1種感覺,即說明腧穴已經產生熱敏化,每次施灸15~20 min,每天1次,以患者感覺肛周透熱或擴熱為宜,連續熏洗1周。
(1)肛門功能:于干預前、干預1周后比較兩組肛門功能,測量并記錄兩組肛管舒張壓、肛管最大收縮壓、肛管高壓帶長度、肛管靜息壓。
(2)疼痛程度:于干預前、干預1周后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測評兩組疼痛程度,滿分為0~10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重。
(3)術后康復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創面愈合、肛門水腫消退及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肛管舒張壓、肛管最大收縮壓、肛管靜息壓、肛管高壓帶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周后,兩組肛管舒張壓、肛管最大收縮壓、肛管靜息壓均高于干預前,肛管高壓帶長度短于干預前;組間比較,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肛門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周后,兩組VAS評分均大幅度降低,但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中藥熏洗聯合熱敏灸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肛門水腫消退、創面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住院時間比較
混合痔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細菌感染、飲食習慣、不良排便習慣等均可誘發該病,且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不斷轉變,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雖可經外科手術切除病灶,緩解臨床癥狀,但因手術位置比較特殊,切口距離肛緣至齒線較近,易刺激齒線下部組織或手術創面神經引起疼痛,進而誘發一系列并發癥,不利于創面愈合[7]。因此,術后如何減輕患者疼痛,加速創面愈合是護理干預的關鍵。
常規干預措施多依據疾病或臨床經驗所制定,干預措施相對統一,缺少針對性,護理預后一般。祖國醫學認為,混合痔術后發生疼痛、水腫等并發癥多因濕熱下注、氣血不暢以及經絡受阻所致,而術后水腫消退、創面愈合是瘀滯漸化、正勝邪退、經絡減通、邪毒漸除的過程,故術后應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為主[8]。中藥熏洗中黃柏有祛腐消腫、清熱燥濕、解毒瀉火之效;紅藤、虎杖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苦參有燥濕、清熱之效;五倍子有解毒止血、斂瘡之效;蒲公英有解毒清熱、散結利濕之效;蛇床子有活血燥濕之效,諸藥合用,共奏止痛祛腐、收斂止血之功[9-10]。現代藥理證實,虎杖中含有大黃酸、大黃素和大黃酚,具有抗病毒、鎮痛作用,對創面有防感染、收斂和消炎的作用[11-12];黃柏有小成小柴堿可阻斷化膿性細菌,發揮抗菌作用,進而減少并發癥發生;五倍子中含有的鞣質和沒食子酸等有效成分可沉淀蛋白質,有止血作用;同時在患者熏洗或坐浴的過程中,藥液可直接接觸創面內組織,藥物分子經皮吸收發揮藥效;還可保障肛門局部清潔,有助于減少刺激,進而促進水腫消退、創面愈合,縮短住院時間;且在熱力熏蒸作用下,患處氣血經絡得以溫通,可促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淋巴和血液循環,從而增強局部組織免疫力,加速創面愈合,改善肛門功能。熱敏灸為艾灸的一種,其通過艾條懸灸機體相關熱敏穴位,可激發經氣傳導,使“氣達病灶”,進而調節臟腑血氣,發揮理氣通脈、行氣活血作用[13-14];且本研究所選穴位中長強穴位于肛周附近為督脈絡穴,配合腰俞有調理氣機、清熱之效;天樞配關元有增強補益、培元固本之效,諸穴相配,共奏調理氣血、疏通腠理之功,不但利于水腫消退,還可促進創面愈合[1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周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肛管舒張壓、肛管最大收縮壓、肛管靜息壓均升高,肛管高壓帶長度、肛門水腫消退、創面愈合及住院時間短,VAS評分低,提示混合痔患者術后應用中藥熏洗聯合熱敏灸共同干預,可減輕其術后疼痛,縮短術后康復進程及住院時間,改善肛門功能。分析原因在于,中藥熏洗聯合熱敏灸具有協同效應,前者通過藥物與熱效應相結合,發揮消腫止痛、收斂止血作用;后者通過強化傳熱、透熱、擴熱等熱敏灸感,發揮疏經通絡、行氣活血作用,進一步促進炎癥吸收,減輕或消除局部組織水腫,加速組織修復,改善肛門功能。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聯合熱敏灸可改善混合痔患者術后肛門功能,減輕疼痛,縮短術后康復進程及住院時間。但因本研究樣本數量有限,加之未進行隨訪,無法評估遠期干預效果,故研究結果存有局限,未來臨床仍需擴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真實性,以期為臨床護理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