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樂
閱讀綜述
說明文常見的結構有:總分式、遞進式、連貫式等。在行文中,說明文常常是幾種結構綜合運用的。
1.總分式。這種結構又分為三種形式:總—分式,如《蘇州園林》;分—總式,如《什么是生態系統》;總—分—總式,如《看云識天氣》。
2.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后文在前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如《萬紫千紅的花》一文,首先說明花有各種顏色的原因,接著說明花變色的原因,然后說明花與昆蟲的關系,最后說明花與人的關系,逐層深入,各層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
3.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的過程、時間、因果、條件等關系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如《從甲骨文到微縮圖書》,以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為線索,介紹了書籍演變的歷史,文章的層次反映了書籍發展的幾個階段,各層之間是連貫的。
一般而言,總分式結構常見于邏輯順序中從概括到具體或從整體到部分的說明文;遞進式結構多用于從現象到本質的事理說明文;連貫式結構多見于以時間為序的說明文和介紹產品制作的說明文。
另外,說明文還有并列式的結構,如《松鼠》一文,雖然總體上來看是總分結構,但各部分之間呈并列式。
典例呈現
(2022年安徽卷)
材料一:
亞洲象四肢粗壯,幾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體型龐大,雄性肩高可達3.2米,體重可達5.4噸。亞洲象有著很高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更有堪比人類的記憶力,它們能精準記住大面積區域內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亞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尋找食物和季節遷移時,它們都能在叢林中開辟新的“象道”,偶爾也會借用人類開辟的道路。
在西雙版納,1991—1995年,有30頭亞洲象因偷獵致死。1996—2005年,亞洲象得到嚴格保護,中國境內的大象基本擺脫了被獵殺的厄運。人象沖突的焦點,已經從盜獵和殺戮,變成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摘編自劉東黎《觀象》)
材料二:
2021年,一群來自西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一路向北遷移,進入昆明。在當地政府的柔性引導和細心呵護下,終于,它們在外“游蕩”數月后,向南跨過元江,重返家園。
這群陸地“巨無霸”的大膽行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體專門做了一期節目,詳細介紹這次長達數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稱“中國政府對遷移中大象的呵護令人印象深刻”。而網友則表示:“追吃逛吃,一路溜達,大象之旅詮釋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顯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經成為一個縮影,見證了中國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近些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在維護重要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摘編自《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美麗的中國,看生機如此盎然》,《光明日報》2022年4月25日)
材料三:
生物多樣性不僅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兩個方面,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其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另一方面,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滅絕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摘編自《生物學》,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喪失已經成為全球性挑戰。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體現的中國智慧,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傳統思想重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客觀上使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保護。進入現代社會之后,中國更以文明自覺的態度重視生物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面對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艱巨而迫切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國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
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領域中長期規劃,從法律、技術、人才等層面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已記錄陸生脊椎動物2900多種,占全球種類總數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萬余種,數量居全球第三。
(摘編自《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智慧》,《光明日報》2021年10月10日)
借鑒
請圍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智慧”,梳理材料四的行文思路。
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內容要點、概括說明結構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智慧”“材料四”,確定梳理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內容要點的基礎上,梳理說明結構并概括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