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媛
鮮食玉米是指食用新鮮果穗的玉米類型,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型玉米等。鮮食玉米是目前最具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方向,滿足廣大城鄉居民高品質、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近二十年來全球種植面積發展最快的農作物。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鮮食玉米終端消費區之一,也是我國鮮食玉米重要的研發基地,在我國鮮食玉米產業發展中長期起到消費引領、模式創新和路徑導向的作用,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與先發優勢。同時,上海也是我國鮮食玉米現代育種和綠色生產重要的發源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在優質營養功能型鮮食玉米種源創新和品種開發上走在競爭前沿。
近年來,上海鮮食玉米產業進入高質發展期,從“論斤賣”向“論個賣”轉變,成為上海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目前,上海市鮮食玉米產業主要有兩個特點。
一是種植面積總體穩定,規模種植比重呈波動狀態。近年來上海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維持在每年4.5萬畝左右,受土地、勞動力等因素影響,品牌銷售經營主體逐步增加。二是種植品種呈多樣化趨勢,優質特色品種備受歡迎。上海鮮食玉米種植品種呈現多樣化的格局,由原來的白糯品種向彩色、黑色及甜糯型發展,“申科甜糯99”“滬紅糯1號”等自主選育特色品種面積不斷擴大。三是鮮食玉米品牌打造和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良好。近年來上海郊區相繼成立了鮮食玉米產銷聯盟,形成鮮明的區域特色,拓展新零售企業對接、新媒體推介等活動,全方位、多元化為市民展示和宣傳鮮食產業資源和產業文化,引導市場消費,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一)建成了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鮮食玉米種質庫。通過加強鮮食玉米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收集和保存了國內外鮮食玉米種質資源10000余份,構建了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鮮食玉米種質庫;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完成了1834份特用種質的基因型檢測,并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同時聚焦鮮食玉米營養品質和抗逆性狀,建立了鮮食玉米微營養素精準鑒定方法和耐高溫、耐水淹評價技術體系,鑒定篩選出一批耐高溫、耐淹優異種質材料。
(二)育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營養鮮食玉米新品種。創制出富含葉酸、花青素等營養健康元素鮮食玉米新種質和高配合力自交系,育成了優質廣適型品種“申科甜糯99”和“申科甜811”,營養健康型品種“申科糯601”和“滬紅糯1號”等優質特色強優勢新品種,進口替代高端品質型“申科雪甜818”“滬甜305”等系列優質特色強優勢新品種28個,其中“申科甜811”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農業主導品種,也是唯一入選的鮮食甜玉米品種,為市郊鮮食玉米品種更新換代和上海種源服務全國奠定基礎。
(三)改良與提升了鮮食玉米繁制種技術。通過加強繁制種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優化并改進種子繁育設施,研究了制種農藝與機械化操作的配套技術,提高了制種效益;同時研究改良鮮食玉米優良種性保持和提純復壯技術,從源頭上控制雜交種的質量,防止品種的退化和變異;根據不同繁育基地的氣候特點,開展了父母本合理行比、花期調節、合理種植密度、及時收獲等標準化繁制種技術研究與示范。
(四)優化鮮食玉米高效茬口模式提高種植效益。開展“鮮食玉米+”高效茬口模式的示范應用,開發出“綠色番茄+水果玉米”“優質草莓+鮮食玉米”“鮮食玉米+單季晚鮮食玉米”“綠葉菜+鮮食玉米”等高效茬口模式,高效茬口種植效益平均每畝提高4638元,提升39%,化學農藥用量減少10.3%。
(五)集成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支撐產業綠色發展。圍繞上海地區鮮食玉米病蟲害發生種類、分布情況及綠色防控常用藥劑開展調查和研究;開發出含有新型木霉菌-芽孢桿菌生物種衣劑,構建了木霉菌劑包衣應用技術體系并進行生產示范,生物包衣的“金銀208”畝產872.3kg,增產7.5%。
(六)研發保鮮與加工技術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研究完善鮮食玉米保鮮和系列加工產品加工工藝。開發出甜玉米飲料并進行規模化生產應用。開發出新型玉米須茶。開展不同品種玉米粒熱風干燥、真空冷凍干燥、中短波紅外干燥等技術試驗,開發出甜玉米凍干粒產品。
在新時期,按照上海鄉村振興戰略及種植業“三品一標”總體要求,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按照“推廣主導品種、集成綠色技術、創建豐產模式”的總體思路,以重大主導品種培育、綠色高效機械化生產示范和高端產品開發及品牌提升為目標,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一)建立鮮食玉米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技術。深入開展鮮食玉米種質鑒定、改良與創新,構建表型和基因型大數據庫,創造原創性的育種新材料,逐步建立玉米種質創新庫。建立營養品質精準鑒定技術體系和技術規范,對鮮食玉米種質資源的農藝性狀、品質性狀進行多年多點的表型精準鑒定,建立農藝性狀、品質性狀表型數據庫,發掘優異種質資源以供育種利用。開展鮮食玉米種質全基因組水平基因型鑒定,研究鮮食玉米重要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遺傳特征并開發相應分子標記;研究骨干鮮食玉米親本材料中wx、sh2等基因的變異類型分析。構建育種基礎群體,創制一批有重要應用前景的新種質。
(二)提升鮮食玉米高效智能育種技術。開展鮮食玉米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雙單倍體(DH)育種、基因編輯技術等育種技術研究;完善目標基因型設計和基因聚合組配方案和不同性狀間多位點優良等位基因聚合的標記輔助育種方法與技術,對多基因聚合分子設計育種模型進行優化。結合基因組學和遺傳定位知識,通過對核心種質進行基因型分析和測交試驗,劃分鮮食玉米雜種優勢類群,開發用于劃分雜種優勢群的特征性分子標記,創制一般配合力高的親本材料,指導強優勢組合選配實踐。開展逆境生物學研究,提升種子活力和品種抗性。創建基于種質創新、技術平臺和產品創制構建相互融合的科企合作育種新模式,整體提升優勢種業企業的育種創新能力。
(三)培育突破性鮮食玉米重大品種。針對上海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和城鄉居民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活需求,聚焦鮮食玉米營養品質和抗病抗逆性遺傳改良,創制優異種質,培育重大品種,引領產業發展。研究解析營養品質形成和抗病抗逆的遺傳基礎和生理機制,精細定位優質、耐逆等重要性狀基因/主效QTL,開發分子標記用于分子育種。創制發芽勢強、優質營養、抗病、耐高溫和耐陰雨寡照的特用玉米育種新材料,培育年推廣面積20萬畝以上的品質優良、營養健康、多抗廣適的鮮食玉米重大突破性品種,并在上海、長三角、全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種植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