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旭輝 徐 力 李璐璐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先行區和示范區,擁有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良好基礎,尤其是作為國際大都市,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歷程有著特殊性。
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是發展水平的衡量標尺和工作推進的重要依據。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和各省市工作實踐中提出了很多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指標體系,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指標體系構建越來越細致和專業化。二是農村社會發展與農民生活的內容占了越來越多的比重。三是指標構建的方法更加科學、客觀。四是指標體系內容更加綜合。緊扣時代發展要求,不斷納入新的發展理念。
從銜接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對標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突出上海的優勢和特色三個方面,通過定性分析總結上海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框架。
一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工作部署。2021年頒布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強調“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涵蓋了“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個方面,并提出了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能力等八個方面的工作部署。上海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落實上述工作要求,把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群眾的幸福感作為重要目標,促進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的融合,實現“三生共贏”。
二是發達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理念和策略。現階段發達國家都把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放在重要地位。荷蘭、德國等發達國家在農業農村發展戰略中,把保護耕地、確保糧食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作為重要要求,把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實到每個環節。其次,通過制定具體政策,建立生產和消費對接平臺、建立公平競爭機制和價格體系,鼓勵區域農業發展、保護本國農民利益。再次,這些發達國家在農業發展中重視資源要素投入和農村建設,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的吸引力。此外,發達國家尤其重視農業科學研究和數字化等技術支撐手段。通過數字化技術發展,為農業種植和管理,農村發展注入動力。在勞動力可持續方面,美國還通過鼓勵繼承、吸引移民等一系列措施,強化農業農村人力資源保障。
三是上海的資源特色和發展優勢。上海作為超大城市,其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優勢不在于生產總量,而在于產業發展的特色、科技創新的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潛力。近幾年,上海把“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作為重點任務,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優化提升工作,使農村環境大幅提升,高投入的資源要素為上海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物質空間和社會資源保障。上海超大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平臺搭建、人力資源供給、基礎設施支撐等方面,對農業農村發展都有強大的帶動作用。著力結合城市發展綜合優勢,在資源要素、城鄉空間、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將是上海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
綜合上述三個視角,基于文獻梳理,從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三個方面(一級指標),將上海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落實到10個維度(二級指標)。
一是農業現代化,包含生產水平、技術裝備、產業融合和綠色發展4個二級指標。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農業現代化的迫切要求。持續提高生產水平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農業技術裝備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叭a融合”意味著農業經營主體更加多元、農業功能和業態創新更加豐富、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是上海著力構建大都市鄉村產業體系的重點內容。
二是農村現代化,包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治理有效3個二級指標?;A設施和公共服務是農村地區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城鄉融合的發展方向之一。通過制度創新和治理現代化,為城鄉居民提供平等的社會保障和發展機會,為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三是農民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目標,包含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健康素養3個二級指標?!耙匀嗣駷橹行摹币笪覀冴P注農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關注農村農民的生活福祉,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
圍繞各個維度,從已有的公開統計數據、政府工作所采用的指標中選擇備選指標,在此基礎上邀請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的7位行業內資深專家,對指標進行修改、補充,課題組在匯總專家意見后,最后保留26項三級指標。按照等權重法設置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三個一級指標的權重,進一步邀請7位專家對指標重要性進行打分,通過專家打分法,匯總確定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權重,形成上海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表。

表 上海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本次研究將2025年作為上海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年份、將2035年作為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年份。以已有政策文件的目標指標為主要依據,對標發達國家現狀發展水平,并結合歷史數據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推算,梳理確定各項三級指標在2025年和2035年的目標值。以2020年上海農業農村各項指標數據為基期值,采用目標比值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打分,衡量當前上海農業農村各個方面的現代化水平。
結果表明,現代化發展水平最高是上海農村,其次是農業,再次是農民。二級指標中,農業技術裝備、農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農民健康素養發展水平最高,其次農業綠色發展、產業融合達到了較高水準,而農業生產水平以及農民生活水平與發展目標相比,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三級指標中,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年末家用汽車擁有量、勞均糧食產量在三級指標中得分最低,還需要繼續努力提升。
一是上海農村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在養老服務和教育資源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村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鄉村治理等方面,很多指標都達到或者接近相關文件中提出的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值。上海農村物質空間環境和社會環境改善明顯。調研顯示,農村居民對人居環境滿意度達90%以上、村民對善治滿意率達93.4%。
二是農業技術裝備是上海農業發展的突出優勢。近幾年,上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步提升,2020年達79.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上海重點聚焦綠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創新研究,促進了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鼓勵盤活閑置資源,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了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是上海農民健康素養處于較高水平。2020年,上海市戶籍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3.67歲,已超過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持續保持全球領先水平。有報道指出,上海城鄉居民體質達標率超過97%,其中老年人體質達標率為98.7%,并且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常住人口比例達43.7%,呈現“生活運動化”趨勢。上海農村居民醫療保健現金支出占現金消費支出比例在全國處于最低水平,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上海農村居民較高的健康素養。
一是上海農業生產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2020年,按照第一產業增加值計算的上海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勞均糧食產量相較周邊省市較低。由于上海農業勞動力兼職化特征突出,且第一產業產值的統計口徑尚不夠細化,統計數據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同時也應看到,據相關文獻及糧農組織網站(fao.org)數據,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水平大大高于我國的整體現狀。
二是上海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還有較大增長空間。2020年,上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周邊的江蘇省和浙江省,并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兩倍多,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同時,2020年上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19,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約為1.5左右。因此,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三是農業農村領域各個維度的工作有待均衡推進。從現狀數據看,上海農業農村領域各個維度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差異,同時在同一維度內,部分指標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例如上海農業產業融合水平總體評分較好,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之比較高,但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為2.50,農業第二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鏈的銜接,需要進一步改善。
在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驅動下,上海依托超大城市的資源優勢,農業農村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與此同時,上海農業農村發展還受一定因素制約。首先,上海農業總量較小、資源有限,是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上海耕地面積為243萬畝,是江蘇省耕地面積的3.5%、浙江省的12.6%。同時,上海農業用地布局較為分散,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余地較小,影響了農業產出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其次,上海農村人口總量較少、勞動力后勁不足,使農業生產水平持續提升受到限制。2020年底,上海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總計27萬人,是江蘇省的4.00%、浙江省的12.98%,且從業人員存在兼業情況多、老齡化程度高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再次,由于空間資源缺乏支撐,產業融合發展受限,活力和動力都不足。資本和龍頭企業支持力度還相對較弱,也使特色農業發展受限。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農業農村發展有其特殊性。未來上海應充分利用超大城市的科技、信息、人才等資源,進一步凸顯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持續加大城鄉融合水平成為上海國際大都市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突破城鄉之間資源要素流通的限制,賦予鄉村和城市均等的發展機會。通過進一步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鄉村環境建設品質、體現鄉村的自然風貌特色,縮小城鄉建設差距;通過內部技術提升、外部人才引進和實施人才激勵政策等方式,促進農業農村勞動力可持續。此外,通過不斷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各個條線的工作統籌和部門協作,推動上海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率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