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達 青木 丁雅梔 陳康 劉海生 柳玉鵬
(上接第一版)那么又有何理由給中方亂扣帽子呢?”汪文斌表示,美方不應濫用武力,過度反應,更不應借此進行政治操弄,抹黑攻擊中方。
美炒作慕安會上的“中國間諜威脅”
近幾天,美國對華的一些新動向顯得很擰巴。由于美國居高不下的通脹和巨額債務,美國經濟離懸崖邊越來越近;在一些地區熱點問題和全球問題上,美國也需要中國的合作。正因為如此,即使在,“氣球”事件發生后,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仍表示希望訪問中國。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16日在華盛頓的演說中也稱,“我們不尋求與中國沖突。我們相信外交力量可以防止可能導致沖突的誤判。”隨著美方“降調”,《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考慮借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機會,同與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面。
與此同時,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始終不忘利用各種機會對中國進行攻擊和抹黑。美國“政治新聞網”稱,在距離舉行慕尼黑安全會議的酒店300米內,就有多個使用華為設備的移動通信基站。對此,出席會議的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稱,這一現象“令人不安”,“每個出席會議的人都感到擔憂”。美國福克斯電視臺16日稱,當包括美國高層在內的西方國家首腦、部長和政要在此聚會時,“中國間諜風險很大”。報道把華為設備與“北溪”天然氣管道相提并論,稱“有跡象表明,德國沒有認真對待中國構成的安全威脅”。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美方有毒的政治空氣中,炒作“中國威脅”已成為“政治正確”。“氣球”事件就是被美國政客和媒體通過炒作,硬生生從“意外”變成“事故”,最后演變成一場難以收場的鬧劇。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這些美國政客湘媒體再次炒作“中國間諜威脅”,企圖逼迫歐洲清除華為設備。但諷刺的是,美國國內一些電信網絡至今也仍在使用華為設備。呂祥說,美國抱著“負和博弈”的心態對待中國,甚至為達目的愿意自己割肉,希'望他們心里有數,“不把握好尺度容易割到自己的動脈”。▲
環球時報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