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食品與健康》主編 全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健康管理師 天津市衛計委科普專家庫入庫成員
不少人相信酸奶有益消化,能助排便——晚飯吃多了喝一瓶酸奶,第二天就能順暢如廁。我們對于酸奶的這種標簽印象,是來源于商家的宣傳引導,還是來源于權威機構的研究結果呢?
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要求:食品類產品不應標注或者暗示具有預防、治療疾病作用的內容,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酸奶是食品,不具備改善疾病如便秘、胃脹氣等癥狀或促進健康如提高胃腸道機能的功能。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款酸奶產品敢在廣告中“白紙黑字”地宣傳自己能助消化、促排便。
消費者認為酸奶能夠助消化大抵是因為部分產品中含有益生菌。目前,不少權威醫學指南都認可益生菌對于健康的重要性。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明確了益生菌的概念和功能:攝取適當數量后,對宿主健康能發揮有效作用的活菌可以稱為益生菌。
2011年,世界胃腸病學組織指出:益生菌在緩解腹瀉、便秘等方面的功效有“強有力的證據”,并于2017年強調: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2016年,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發布《中國消化道微生態調節劑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6版)》,指出作為微生態調節劑重要組成的益生菌具有廣泛的生理功能。2018 年,歐洲胃腸病學基礎醫療學會發布更新后的《益生菌在下消化道癥狀管理中的應用國際共識》,指出特定的益生菌可以減輕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胃、腸道癥狀,益生菌對腹痛、腹脹、排氣、便秘等下消化道癥狀有明顯的緩解或改善作用。
目前,已知可作為益生菌的微生物有三十多種,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產乳酸的,包括腸道正常菌和非腸道正常菌——即一些酸奶產品中添加的具有發酵功能的乳酸菌;另一類為不產乳酸的微生物。
基于醫學研究成果,一些酸奶廠商將自家產品的賣點放在“健康價值”上。畢竟,酸奶發酵的確需要添加乳酸菌。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也更愿意為食品除飽腹之外的附加價值付費。
商家會在酸奶瓶身上的明顯位置標注“益生菌”“乳酸菌”“活菌”“雙歧桿菌”等字樣。某些產品的商品名中含有“暢”“輕松”“動力”“舒”等看上去和保健作用無關,但卻很容易令人聯系起具體功能的字樣。有些產品的視頻廣告中,代言人會微笑著一手舉酸奶,一手撫摸腹部。這樣看起來,消費者認為酸奶能助消化并不奇怪。
目前,大多數酸奶產品使用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進行發酵。但遺憾的是,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不耐酸,難以通過pH僅為2左右的胃酸的考驗。它們不能夠“活著”在人體腸道內“定植”——即活下來并繁衍子孫。一些含有上述菌種的藥物制劑,是以“微膠囊”技術在菌體外面包裹一層耐酸的“鎧甲”,助其平安到達腸道發揮生理功能。因此,酸奶中含有的這兩種乳酸菌對食用者而言不具備健康功效。
一些單杯重量不超過130克,售價在5元以上(有些甚至可達到20元)的酸奶,其配料表中可見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副干酪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發酵乳桿菌等“耐酸”的,可以在腸道存活,并被學術研究證明具有某些健康益處的益生菌。
那么,食用這種酸奶幫食用者助消化嗎?腸道內寄居的共生微生物有上千種,數量超過1 000萬億個。而且,人類腸道菌群的構成受很多因素影響。鑒于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尚不深入的學術研究成果,即便是在益生菌制劑藥品領域,也沒有任何一個菌種能對所有人,所有的胃腸道問題有效——精準解決“你”的便秘問題。
此外,酸奶食用者的自身健康情況,腸道問題的表現與原因,是否服用抗生素等,都會對益生菌能否發揮“益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想依靠益生菌改善消化問題,一是需要弄清“病因”,二是應就醫診斷是否患有器質性病變如出血、潰瘍等,三是遵醫囑決定是否服用益生菌類藥品以及服用哪一種、服用多長時間。將改善腸道健康水平僅寄希望于酸奶是沒有用的。
基于以上分析,無論從法規層面,還是從實際作用的角度來說,酸奶都不能助消化,但酸奶這種食品本身的確是好消化的。
乳酸菌可以讓牛奶中部分乳糖轉化為乳酸,乳酸可以和鈣結合形成人體更易吸收的乳酸鈣。牛奶中的蛋白質和乳脂被轉化為短肽、氨基酸和小分子的游離脂類等更易被人體吸收的小分子,同時還可產生特殊的芳香物質,令酸奶變得有營養、味道好。可見,酸奶是乳糖不耐受者補充礦物質鈣、蛋白質的美味選擇,也是好消化、易吸收的營養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