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中國注冊營養師
入冬之后,對于很多朋友來說,一鍋冒著熱氣、葷素搭配得當的燉菜、燉湯會讓人感覺很溫暖。熱乎乎的燉菜燉湯一入口便可讓人感受到濃濃暖意,驅散周身的寒氣。而且,這類經過長時間燉煮的菜肴和湯品,往往十分美味。無論是土豆、豆角、白菜、豆腐,還是排骨、老鴨,通過長時間燉煮會變得既軟爛又可口。
不過,注重健康養生的朋友可能會有疑問:長時間高溫燉煮會不會讓蔬菜、肉類等食材的營養受到嚴重損失?燉出來的湯里是不是含有許多不利于健康的物質?食材中的營養是否都能“燉到湯里”?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燉菜美味背后的秘密,如何烹制和食用能讓燉煮美食既健康又美味。
對食材進行長時間的高溫加工,的確會對天然食材的營養素造成一定損失。不過,對于日常家庭烹飪而言,真正稱得上高溫的是油炸、油煎、爆炒、烘焙、明火燒烤等方式——這些烹飪方式的溫度往往接近或超過200℃。而像燉、煮、蒸這樣以水作為導熱媒介的加工方式,其最高溫度不會超過100℃,屬于低溫加工方式。相比油炸、油煎、烘焙、明火燒烤等高溫加工,燉煮這樣的低溫加工方式其實更加健康。
油炸、油煎、爆炒、燒烤等高溫加工往往需要使用大量食用油。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在持續高溫的作用下會發生熱氧化聚合反應,產生多環芳烴類致癌物,如苯并芘。同時,在高溫的作用下,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會發生氧化分解產物反應,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此外,油炸、油煎等高溫加工過程,會使不飽和脂肪酸的結構發生變化,產生少量反式脂肪酸,增加食用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燉煮能有效殺死怕高溫的細菌,能更好地確保食品安全。
燉煮可以提高食物的含水量,也能使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吃起來軟乎、細膩。對于消化和咀嚼能力相對較弱的老年人和孩子來說,燉煮食物更加友好。
一些本身就富含谷氨酸等呈鮮味氨基酸的食材,如菌菇、海帶等食材經過燉煮,其中的呈鮮味氨基酸會充分釋放進湯中。因此,菌菇湯、海帶湯、雞湯不僅味道格外鮮美,還能促進食欲。
當然,長時間燉煮加工也并非毫無缺點。一些對熱敏感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經過長時間燉煮會大量損失。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燉煮菜中常使用的配菜如土豆、芋頭、胡蘿卜等,大多含有比例不低的淀粉。這類蔬菜經過長時間燉煮更入味,口感也很好。白菜、白蘿卜等蔬菜雖然也常被用來做燉菜、燉湯,但是相比菠菜、油菜等深綠色蔬菜,這類蔬菜所能提供的維生素較為單一,尤其是其中維生素K1的含量很低。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應攝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應占1/2以上,大概是150~250克。深色蔬菜包括綠色、橙色、黃色、紅色、紫色等。建議您每天食用75~125克綠色蔬菜,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鈣、膳食纖維素等。
綠葉菜不耐煮,很容易在長時間燉煮后被煮爛、煮碎,或者因為調味品使用不恰當而使綠葉菜發黃。建議您在燉煮菜快出鍋前加入綠葉菜,這樣做既能避免長時間燉煮將葉菜煮爛,還能增加燉煮菜的營養,并給菜肴增添一抹鮮綠,令其看上去更有食欲。其次,您可以在烹制時往燉鍋里加入一片維生素C,保護葉綠素不被氧化,避免菜葉被煮黃,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燉煮造成的維生素C損失。此外,做燉煮菜不加醋,也可以避免菜葉中的葉綠素被破壞而變黃。
燉煮菜的另一問題是湯汁中的嘌呤含量較高。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少使用脂肪和嘌呤含量高的食材。然而,大多數肉類食材所含的脂肪、嘌呤都不低,比如紅肉、水產品等均屬于高嘌呤含量食物。燉煮菜要想美味且營養,不可能完全不使用這類食材。
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您如果選擇使用肉類食材,可以減少或避免使用同為高嘌呤食物的菌菇類食材,適當增加含礦物質鉀豐富的食材,如海帶、瓜類等蔬菜。這是因為,鉀元素能抑制尿酸沉淀析出,從而抑制痛風的發生?;ń?、辣椒等刺激性調味料容易誘發痛風發作。痛風患者或尿酸值偏高的朋友,在制作燉菜時可以適當減少這類調料的用量。當然,不喝或少喝湯汁,也是減少嘌呤攝入的重要方式。
燉煮菜十分美味,很可能讓人一不小心就“吃多了”。然而,這類燉煮菜中本來就有不少淀粉含量高的食材,如薯類、玉米、藕等。用其搭配米飯食用的話,整餐所含的熱量較高。建議您食用這類食物時,少吃一些主食,或者用以糙米、小米、燕麥、雜豆等制作的雜糧飯、雜糧饅頭作為主食。這樣吃既能滿足人吃主食的欲望,還能為人體補充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礦物質,同時大大增加飽腹感,降低餐后的血糖反應,對健康有諸多裨益。
對于草酸含量較高的食材,比如竹筍、毛豆、空心菜、菠菜、茭白、芥菜等,燉煮前建議先焯水,以免吃下溶解在湯汁中的草酸。否則,很可能降低鈣質的吸收率,增加結石的患病風險。肉類食材在烹制前也應進行焯燙去除血水,以減少浮沫、去腥,提升燉煮菜的口感和成品觀感。
有些朋友吃燉煮菜時,特別偏好濃郁的湯汁——不管是直接喝還是將其淋在白飯上,都覺得十分下飯。另外一些朋友則篤信“湯里濃縮的都是精華”“吃肉不如喝湯”,因此也喜歡喝燉菜的湯汁。那么,菜湯的營養價值真的很高嗎,適合大量飲用嗎?想弄清楚這點,需要先說明湯里所含的物質究竟有哪些,是什么讓燉菜湯如此美味的?
燉煮菜湯汁中的美味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燉煮的美食中含有鹽、雞精、味精等調料,花椒、八角、桂皮等佐料。這些調味料經過長時間燉煮,其中的香味物質充分溶解釋放進湯中,會讓湯汁的滋味很豐富,讓湯很“入味”。
脂肪經過長時間燉煮會大量溶出進入湯汁,不僅讓湯汁顯得“有油水”,還可帶來許多香味物質,讓燉煮菜肴香氣撲鼻。
菌菇、水產等自帶鮮味的食材,肉類和骨頭中的蛋白質經過燉煮,會讓湯汁飽含谷氨酸、肌苷酸和鳥苷酸等呈鮮味氨基酸。這些呈鮮味氨基酸遇到湯汁中的鈉鹽,會變成谷氨酸鈉、肌苷酸鈉和鳥苷酸鈉,大大提升湯汁的鮮度,讓人欲罷不能。燉制時間越長,進入湯汁中的鮮味物質越多,湯汁的味道越美味。
可見,湯汁含有大量的鹽、脂肪和氨基酸。飲用大量的燉煮湯汁,會攝入大量的鹽和脂肪,對健康的危害很大。而且,如上文所述,用肉類食材燉煮的湯汁中含有不少嘌呤。長期喝這種湯,會導致機體尿酸水平升高,提升痛風的患病風險。
不喝或少喝湯汁,適當食用經過燉煮的食材,則會健康許多。食材經過燉煮除了會損失一些對熱敏感的維生素,一部分礦物質、脂肪和很少量的蛋白質,其他營養成分幾乎沒有太多流失。據實驗室評估數據,燉煮菜中的食材含有90%的營養成分,而湯汁中僅有10%的營養成分。而且,經過長時間燉煮,食材變得好咀嚼,進食后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春節馬上就要到來了,您不妨選些優質食材,燉一鍋熱熱乎乎的燉菜,和家人一起圍爐品嘗共話團圓。讓這一鍋美食幫我們溫暖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