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依靜,聶 琳,趙洪亮,孫 昂,盧 航,劉利民
(商丘市農林科學院,河南 商丘47600)
桔小實蠅(Bactroceradorsalis)屬于雙翅目(Diptera),實 蠅 科(Tephritidae),果 實 蠅 屬(Bactrocera),俗稱黃蒼蠅、金蒼蠅、針蜂、果蛆,“蛀果蟲”,東方果實蠅,是一種世界危險性檢疫害蟲[1-2]。長期以來,該蟲在我國的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云南、湖南、四川等南部省區發生較為普遍,在柑橘、楊梅、蓮霧、芒果等南方果樹上多有報道[3]。桔小實蠅在南方果樹上的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已有了多年研究[4-7]。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物流交通更加便利,近年來,桔小實蠅在我國北方果樹地區多有檢出,呈現出由南向北的擴散趨勢。河南、河北、山東以及北京等地區均發現桔小實蠅危害[8]。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候存在差異,其在南北地域間的初發生時間、世代數、發生量以及發生規律不盡相同。自2014年河南省商丘市首次監測到該蟲成蟲以來,已連續多年監測到該蟲危害果實,危害面積越來越大,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在河南商丘地區1年發生4~5代,可世代重疊,11月初,在表土層和落果中化蛹越冬。商丘地區冬季溫度低,目前沒有試驗證據表明桔小實蠅在商丘地區可以安全越冬,因此夏季蘋果園內發生的最初蟲源應為園外飛入。該蟲在蘋果果實臨近成熟期開始危害,采用化學藥劑防治,容易對果品和環境造成污染。
自該蟲發生以來,筆者也試驗了糖醋液、藍板等方法防治[9-10],效果均不理想。2019-2021連續3年筆者開展了利用性信息迷向防治蘋果園桔小實蠅的試驗。通過分析迷向率、蟲果率對迷向防治效果進行評價,為合理應用性信息素迷向技術防治該蟲提供了依據,為該蟲的防治推廣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試驗分別在虞城縣和民權縣的3個果園進行。其中:虞城縣利民鎮大韓莊果園,面積3.3 hm2,樹齡6年;虞城縣劉店鄉袁莊村果園,面積6.6 hm2,樹齡9年;民權縣龍塘鎮申莊果園,面積4.1 hm2,樹齡18年。主栽品種為‘煙富6’、‘煙富3’、‘宮琦富士’、‘惠民短枝’;授粉品種有‘夏紅’、‘華佳’、‘華碩’、‘美八’、‘嘎啦’、‘金冠’,沙質土壤,樹勢中庸。試驗前一年桔小實蠅蟲果率5%~9%。果實套塑膜袋。
迷向緩釋劑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提供,有效期2個月。監測誘捕器為加水誘捕瓶。
2019年在虞城縣利民鎮大韓莊,按照900、1 200、1 500根·hm-2進行處理,共處理蘋果園3.3 hm2,果園連片種植,周圍有建筑物,周邊500 m內無其他果園,對照果園相隔650 m。每個處理區劃分為3個監測點,每個監測點懸掛1個監測誘捕瓶。對照果園設置3個監測點。
2020年在虞城縣劉店鄉袁莊,共處理6.6 hm2,每個處理2.2 hm2,2021年在民權龍塘村申莊,共處理4.1 hm2,每處理1.3 hm2。試驗園與對照果園均間隔500 m以上。其他設置同上。
每年分別于6月28日、7月2日、6月30日園內誘到第一頭成蟲開始處理,試驗期間所有試驗藥劑2月更換1次[11-12]。每周調查1次誘捕器內的成蟲量。迷向處理區與對照區管理各項農事管理一致,生長期所用化學藥劑相同。
(1)果園釋放性信息素迷向后,開始每周檢查誘捕瓶的誘到的成蟲量,監測處理區成蟲情況,計算迷向率。
(2)蘋果采收期,調查蟲果率,重復3次。


本研究運用Excel和Dps進行數據處理。
商丘地區的蘋果園多為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建立的老果園,品種以晚熟富士為主。2014—2020年連續對商丘地區蘋果園桔小實蠅發生情況進行監測,多年監測結果顯示,7—11月為桔小實蠅成蟲發生期,7月上中旬監測到成蟲,8月份后,數量上升,9月成蟲數量有所下降,進入10月份數量急劇上升。8月中旬、10月中旬為幼蟲危害盛期,11中下旬隨著果實采收完成及氣溫降低基本監測不到成蟲(圖1)。

圖1 商丘地區蘋果園桔小實蠅發生趨勢(2018—2021)
2021年7—9月商丘地區連續陰雨,溫度較往年同期偏低,園內桔小實蠅發生期較往年推遲2~3周,8月上旬成蟲出現,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數量急劇上升,11月中下旬監測不到成蟲。
由表1和圖2可知,對照組誘蟲量遠高于3個處理的誘蟲量,3個處理誘蟲量以1 500根·hm-2的誘蟲量最少,1 200根·hm-2的誘蟲量較少,900根·hm-2的誘蟲量最多。3個處理對蘋果園內桔小實蠅均有迷向效果。整個生長季1 500根·hm-2處理迷向率一直處于很高值,其次為1 200根·hm-2處理,900根·hm-2處理迷向率最低。1 500根·hm-2處理的迷向率3年平均94.68%,迷向效果最好,其次為1 200根·hm-2的3年平均迷向率91.50%,900根·hm-2的3年平均迷向率80.84%。經方差分析,1 500根·hm-2處理的迷向率與1 200根·hm-2處理的迷向率差異不顯著(P>0.05),但二者均極顯著高于900根·hm-2的迷向率(P<0.01)。

圖2 迷向處理區桔小實蠅迷向率

表1 性信息素對桔小實蠅成蟲的迷向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3個處理的蟲果率均極顯著低于對照。1500根·hm-2的蟲果率最低為0.96%,極顯著低于900根·hm-2的4.50%蟲果率,防效91.87%,防控效果最好,蟲果僅在果園的邊緣出現;1 200根·hm-2蟲果率1.51%,也極顯著低于900根·hm-2蟲果率,與1500根·hm-2的蟲果率差異不顯著,果實采收末期發現蟲果出現,未對蘋果果園生產帶來顯著損失,防控效果較好;900根·hm-2蟲果率最高4.50%,給蘋果果園生產帶來了較顯著生產損失。另外,蘋果生產周期長,品種多,成熟期不一致,900根·hm-2處理區蟲源基數大,桔小實蠅繁殖速度快,實際操作管理中,若信息素更換不及時,存在暴發的危險。

表2 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桔小實蠅的蟲果率
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果園蟲害,利用性信息素在野外干擾昆蟲交配,是一種間接控制害蟲種群的方法,已在梨小食心蟲、蘋小卷葉蛾、蘋果蠹蛾等害蟲的防治上得到應用,且防效顯著[13]。桔小實蠅是鉆蛀性害蟲,繁殖快,其對性信息素敏感[14-16],利用其特點進行蟲情監測、誘殺的研究多有報道[17-19],田間利用迷向法防治的效果鮮有報道,易小龍等[20]通過室內飼養研究發現,延遲交配,可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桔小實蠅的交配率、產卵量和孵化率。本試驗蘋果園每公頃懸掛9 00~1 500根桔小實蠅性信息素迷向絲,可持續對成蟲產生迷向作用,持效期2個月,迷向區迷向率80%以上,蟲果防效為70.58%~91.87%。應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桔小實蠅,干擾了桔小實蠅成蟲的正常交配,可減少種群后代的蟲口密度,防治效果顯著優于常規化學防治。迷向防治效果明顯,值得在蘋果園推廣應用。
在果園首次監測到成蟲,蟲口密度較低時,懸掛桔小實蠅性信息素迷向絲,可以對早期園外飛入的成蟲產生較好的迷向作用,從而控制其危害。本試驗迷向區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1~2次,對減輕環境污染、提高果品質量安全、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