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山鳳 全洪松 張曉潔
S 醫院在超聲科績效考核中創新性地探索使用RBRV 聯合工作量負荷法,通過成本核算與績效考核工具,開展項目管理,產生了雙效益。
RBRV聯合工作量負荷法
S醫院在超聲科績效考核中創新性地探索使用R B R V 聯合工作量負荷法,使得超聲科績效考核分配方案順利實踐。
醫技科室績效考核一直是公立醫院績效管理的難點。S醫院超聲科是一個集教學、科研及醫療檢查于一體的醫技科室,超聲診斷業務對留住門診患者、縮短住院患者床日等效益與效率指標起到關鍵作用。
根據2020年全國衛生健康財務工作會議部署,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中醫藥管理局頒布《關于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的通知》(國衛財務函〔2020〕262號),組織開展以“規范管理、提質增效、強化監管”為主題的“經濟管理年”活動。S醫院順應活動要求,在超聲科績效考核中創新性地探索使用RBRV聯合工作量負荷法,通過對超聲科近一年的人財物技術等資源配置,結合超聲科各項檢查項目工作時長,測算出在現有資源配置下,工作量負荷的上限,制定院部一級分配和科室二級分配共用的RBRV分值,使得超聲科績效考核分配方案順利實踐。體現了S醫院自身特色,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S醫院超聲診斷分為四維、普產、心臟、普超、血管以及陰超診斷業務,其中四維、普產業務歸屬于產前診斷中心,心臟、普超、血管以及陰超歸屬于超聲科。
S醫院在產前超聲和超聲科的醫生人數配置不均衡,醫務人員的滿意度不高,且患者對超聲服務滿意度也較低。一方面,由于生育率下滑,產科業務受到影響的同時,產前胎兒超聲業務逐年減少,產前超聲醫生業務量不飽和。另一方面,心臟、普超、血管以及陰超診斷業務日益增長,超聲科醫生長期處于人員緊張的狀態,同時為配合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建設,需要委派超聲科醫生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血管超聲,心臟超聲業務發展遇到瓶頸。
績效調整前,S醫院超聲每年診斷約24.87萬項次,醫生人均日均工作量約39.97項次;在滿意度滿分為100分的問卷調查評價中,超聲患者滿意度88.76分,職工滿意度86.72分,均低于院均值。
基于以上問題,S醫院組建項目組,由總會計師任組長,從超聲科獎勵性績效管理著手,通過對超聲學科人力資源配置、學科效益、工作量負荷、發展瓶頸等方面進行運營分析,并給予科學性評價,應用成本管理和績效考核工具,進一步提升超聲科工作效益與效率。
目前,超聲科配備醫務人員共20人,其中醫生16人,護士1人,導診文員3人。科室超聲診斷儀12臺,資產原值3098.15萬元,占科室總資產的95%,診斷儀成新率28%。其中,2021年初購入價值263萬元的數字化彩色超聲波診斷設備1臺。超聲醫生與超聲診斷儀配比1.36∶1,低于行業一般配置水平1.5∶1。超聲診室開放10間,其中四維1間,普產3間,心臟1間,普超、血管4間,陰超1間。
為提高診斷效率,彌補人員不足,自2020年11月起,S醫院通過調整超聲學科的行政管理架構,將產前的胎兒醫學檢查并入超聲科統一管理,同時人財物技術等資源合并,暫時緩解了超聲人員緊缺的問題。
超聲科15名在崗醫生(不含外出進修1人),按30日/月計算,共有450個人日數。每醫生每月6.5日假期,每日2名醫生值夜班和下夜班,則每月總人日數為292.5(450-97.5-60),則每月22.5天安排10間檢查室(每日飽和工作量412人次),7.5天安排9間檢查室(每日飽和工作量384/359人次)。
每月總飽和量為11963~12150人次,每年約14.36萬~14.58萬檢查人次。各業務檢查飽和工作量如表1所示。

表1 超聲科檢查飽和量測算
按測算,超聲科現有人員及設備的月飽和工作量為1.21萬人次,RBRVS飽和量7.61萬,基于診斷項目時長、醫療服務價格、難度系數、風險系數,制定院部一級分配和科室二級分配共用的RBRV分值,測定RBRV績效系數1.45。
對于飽和內的工作量按現有RBRV績效系數分配,以5%~10%為間隔,設定四檔增量績效。明細如表2所示。

表2 超聲科四檔階梯RBRV 獎勵性績效預測表(月度)
第一檔:工作量增長在0%~5%區間時,工作量增額約0~605人次,且RBRVS增額0~3800,RBRV績效系數增長10%,即1.6。
第二檔:工作量增長在5%~10%區間時,工作量增額約605~1210人次,且RBRVS增額3800~7610,飽和量以上的RBRV績效系數增長15%,即1.67。
第三檔:工作量增長1 0%~2 0%時,工作量增額1210~2420人次,且RBRVS增額7610~15220,飽和量以上的RBRV績效系數增長20%,即1.74。
第四檔:工作量增長20%以上時,工作量增額2420人次以上,且RBRVS增額15220以上,飽和量以上的RBRV績效系數同比增長。
如果院部對超聲科增加人員及設備,待業務正常運轉后,可對飽和工作量予以同比例調整,并相應調整工作量增額。
2016年S醫院經批準成立市級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大樓預計2023年投入使用。為了有效推動心血管學科持續發展,迫切須提高心臟彩超業務效率,為確保滿意度保持現有水平,院部須加強超聲人才梯隊建設,因此外派1名醫生到深圳阜外進修學習,在崗醫生工作量超負荷,業務發展遇到瓶頸。
2021年,超聲科執行的心臟彩超項目月均工作量約2343人次,收費單價259元,月均收入60.39萬元,變動成本占收入比例的6.4%。明細數據見表3。

表3 2021 年超聲科心臟彩超項目
在項目組與醫生的現場調研中發現,若在心臟彩超配置1名打字文員,幫助醫生撰寫報告等助理相關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預計心臟彩超業務量增長約20%,同時變動成本增加2.2萬元,其中月度獎勵性績效增加1.2萬元,配置文員每月增加約1萬元成本。
配置文員后,心臟彩超項目變動成本占收入比例由6.4%提高至8.4%,變動成本占比增長2個百分點,帶來9.8萬元的邊際貢獻,從經濟效益分析,該項目可行。
對超聲學科進行RBRV聯合工作量負荷法專項績效考核后,患者滿意度提高,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同時產生規模效益,各項數據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超聲學科整合效益分析
醫療服務量:與2019年比較,2021年超聲診斷28.84萬項次,增加3.97萬,增幅15.96%。
滿意度:在滿意度滿分為100分的問卷調查評價中,超聲患者滿意度91.44分,職工滿意度90.79分。
成本效益:整合后人力資源成本降低,醫生人數減少1人,節約人力成員約30萬元/年。
人均效率:同時整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021年人均日均診療項次43.89,比2019年增加3.92,增幅9.81%。
與市均值比較,S院超聲科醫生人均日均工作量高出3.89項次,比例約7.8%。2021年S醫院超聲就診人次14.54萬人,每萬人次就診患者平均擁有的超聲醫師數量約為1.24,低于三級醫院醫患比均值1.3。
S醫院應用RBRV聯合工作量負荷法對超聲科績效考核,患者滿意度提高,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帶來了規模效益,是一次有推廣價值的實踐。但是該項目的運營管理并未結束,S醫院項目組下一步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開展項目運營管理。
首先,超聲科是一門診斷型學科,出具診斷報告,具備一定專業特殊性,文員在為超聲科提供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會對工作質量帶來一定的風險,醫生是報告的第一責任人,對文員編寫的報告有審核責任。
其次,學科整合在短期內并未有所成效,其長遠意義在于培養現有醫生團隊的各項超聲診斷水平。從S醫院整合后的前3個月來看,此次學科整合并未有效改善醫療質量,縮短患者等待時長。由于胎兒和體表腹部B超業務學科并不同,醫生很多年未接觸到胎兒或者體表腹部,業務生疏,工作質量得不到保證,在開始階段工作效率也較低,患者預約等待時長雖有減緩,但是還是超出預期。
最后,S醫院超聲學科整合僅僅是暫時緩解了超聲人員緊缺的問題,在醫療服務量逐年增長的情況下,尤其是心臟彩超業務2023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在現有資源的配置下,工作量會達到超負荷狀態,醫患雙方的滿意度將會進一步回歸較低水平,因此超聲學科發展仍需要引進人才,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