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民安
“我當然是不喜歡單一模式、標準化、規范化的建筑,但是如果醫院要采取規范化方式建設的話,我是完全贊成的。”

這兩三年以來,在所有的公共建筑中,因為新冠疫情的關系,醫院成了非常重要的,特別值得大家思考的一類場所。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們從新聞媒體還有各類自媒體中看到很多關于醫院的新聞或消息,作為一位在相關領域保持持續思考的學者,我想要總結并分享有關醫院建筑的三個悖論。
首先,醫院是一個治療的空間,這個是我們大家都能想到的,醫院是一個凈化的空間,一個求生的空間,我們到醫院里面去,很顯然就是為了救治我們的生命。
但是反過來,醫院她也是一個彌漫著風險甚至是危險的空間,在醫院里有時候更容易發生醫院感染,甚至有時候有過度治療,有時候有醫療事故……醫院大部分時候是為了對抗、避免死亡,但是有些時候,難以避免的醫療過錯或不良事件可能制造死亡,甚至加劇死亡。
不可否認,在現代社會中,死亡大多數是發生在醫院中的,醫院是一個接納死亡的場所,就這一點使得醫院總是成為讓人們感到有所顧忌的場所。所以幾乎每個人去醫院的話,總是猶豫不決,沒有一個人是興高采烈地去醫院的,這一點在疫情期間就表現得更加突出了。醫院前所未有地表現出了它的那種充滿危險的特質,也區別于其他公共場所而表現出其所特有的危險或死亡預兆等負面心理暗示。
人們平時對于醫院的恐懼,在疫情期間進一步放大了。在追求健康與規避風險之間,醫院成為一個非常特殊的悖論性空間,這是第一個悖論。
比如收治傳染病患者的醫院,本身應該是封閉的。城市也賦予醫院這樣的功能,讓其把某些類別的患者封鎖起來,通過禁閉,使城市變得更加安全。
同時,醫院也應該在各單元之間做到絕對的隔離。尤其是我們的綜合性醫院,不同的疾病單元、不同的科室之間都應該進行嚴格隔離,不應該相互干擾。
比如說像兒科、感染科還有婦產科等,這些比較特殊的科室,應該在醫院里面變成一個飛地,或者一個孤島,應該成為醫院這個大空間當中的一個密閉空間。
所以醫院不僅要和城市隔離,同時醫院的內部也應該進行嚴格的隔離。這是我們說的醫院的雙重隔離,其應該是一個非常嚴密的封閉空間。
但是另一方面,醫院又應該是開放的,應該讓空氣流通,應該讓病菌擴散,應該讓各類醫療空間處在一個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醫院的內外界限從空間來說,也應該被各種各樣的窗戶、孔洞、縫隙所貫穿,應該讓自己最大限度地敞開,應該讓空氣能自由地出入。
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一個建筑比醫院對隔離和開放更加敏感了。通風和區隔必須是醫院建筑需要非常慎重考慮的地方,從空間的敞開和禁閉而言,醫院也是處在一個悖論的狀態。
第三個悖論,就是我們從它的空間定位上來說,它既應該在城市的中間,或者應該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但是反過來,它又應該在人口稀少的地方。
因為如果在人口稠密地方,它能夠方便人們、讓人們去看病,可以照顧大多數的市民,它可以實現醫院廣泛的治療和照料的效果。尤其是對突發疾病的處理,比如說心臟病或者高血壓這種,或者突然中風的話,它需要醫院處在一個密集的社區當中,它要跟市民的距離非常接近,非常容易抵達。
但是反過來,醫院似乎也應該設置在人口稀少的地方,或者說設置到城市之外的地方,為什么?因為它只有在人口稀少的地方或者城市郊區,才可以少一點擾民,少一點對市民生活的干預。
醫院建筑內部的院感風險大,安全隱患較多,可能會對市民構成威脅。如果醫院位于遠離市區,與市民隔得更遠一點的地方,這種的威脅會減少。比如說像醫院的醫療垃圾,包括醫院周邊的飯店和市場,圍繞著醫院的日常生活越少越簡單,醫院對于人們構成的潛在威脅就越少。
城市一方面需要醫院處在其較為便利的功能區或者中心位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希望醫院能夠遠離城市的中心,遠離高密度的人群。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醫院建筑的一個悖論。
所以醫院就是處在這樣一個矛盾狀態。人們只想在醫院逗留最短的時間,進到醫院去,盡可能以最快的方式離開醫院。也就是說,一個理想化的醫院建筑,從我的角度、我的經驗來說,就是不應該讓人們在醫院里面迷失。
尤其是有很多老年人,一到醫院去,完全不知道醫院的功能性場所在什么地方,非常容易迷失。我覺得最理想的醫院,應該以最簡潔、最直觀、最功能化的方式來完成治療和檢查的功能。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希望每一家綜合性醫院都是絕對功能化和理性化的。醫院內部的功能性單位,能夠以最簡潔的方式來實施,我甚至希望醫院能夠大量復制,讓我們進到不同的醫院,就像進同一家醫院一樣,為什么?因為我們到任何一家醫院去的話,尤其是一家大型的綜合醫院,如果都是一模一樣的,每家醫院都是另外一個醫院的復制品,我們就不會去挑選醫院。
進到任何一家醫院去,我們會就像進到麥當勞一樣,就像進到家樂福一樣,我們一到那個空間場所,我們就會馬上按照既定的習慣,快速找尋到醫院的各類功能性、專業性的空間。就像我們一到大型商場就知道,你要去買化妝品,肯定就是去一樓,但是目前來說,到醫院去,你要去內科、去外科,每家醫院的科室的部署可能是不同的思路。
對于很多人來說,為什么只習慣于去同一家醫院?就是因為他不愿意去別的醫院,他到任何一家新的、陌生的醫院去的話,他都會在醫院里面迷失,他會焦慮,他會煩躁。
我孩子小的時候,我帶他去醫院也有這樣的體會,當認可了某一家醫院的兒科后,我偶爾再去一下別的醫院,或者去一下別的醫院的兒科,就特別頭疼。因為每家醫院的兒科都不一樣,掛號的地點、取藥的地點,包括醫生看病的診室、流程設置都有不同。
可見,對于家屬來說,帶著一個患者到醫院去,如果迷失在那種復雜的醫院的構架當中,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也會產生一種非常不好的體驗。
因此,對于醫院,我個人的一種期待就是,我們去到任何一家醫院,有一個非常標準化的空間,有一個標準化的功能部署,有一個標準化的流程的話,讓每一個有看病經驗的人都不感到陌生,我覺得至少從建筑的角度來考慮醫院的話,這應該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求醫的狀況。
我當然是不喜歡單一模式的、標準化、規范化的建筑,但是如果醫院要采取這種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的話,我是完全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