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鑄
2021年以來,國家多部委多次聯合發文,強調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甚至以法律形式固定家庭教育要求,聯合執法督查“雙減”落實。但是,這些文件的落實效果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如兒童身心發展知識普及不夠、家校教育責任邊界不清等。這些問題倒逼我們加強學校心理學工作,其中,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是關鍵。
目前,全國還有相當比例的中小學未設置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甚至仍未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要原因還是認識不到位,相關人員對兒童身心發展機制與規律認識模糊,對學校心理學的使命與任務認識模糊。人們想當然地把學校心理學的服務對象理解為“中小學教育系統中有身心缺陷或學習困難的兒童和青少年”,其任務是為有適應問題的學生提供篩查、咨詢、輔導或治療等服務。實際上,學校心理學的服務對象廣、工作內容豐富。國際學校心理學會將學校心理學家定義為“受過心理學與教育學專業訓練,在學校、家庭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影響的環境下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學服務的專業人員”,工作內容包括制訂學校心理咨詢規劃,促進學生學業、職業和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性能力,與家庭和社會緊密合作,對學生發展進行評估等。毫無疑問,對學校心理工作的對象和任務理解不足是制約基礎教育領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原因之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任務真的不多嗎?我們以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為例來說明。落實家庭教育,僅僅給家長提要求是不夠的,必須向家長普及兒童身心發展知識,幫助家長理解兒童各學段發展特點和規律,掌握日常生活中與兒童相處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對兒童發展狀況的簡單評估方法和問題識別方法等。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長不僅需要系統地了解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多方面知識,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提高家庭教育的智慧水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系統的家庭教育課程,這一課程體系要全覆蓋,即覆蓋未成年人所有年齡段對應的家庭教育,覆蓋所有城鄉公眾,可以通過在學校和社區設立家長學堂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來實現。
這些工作由誰承擔?如何做到既系統又專業?歸根結底要依靠本地教育機構及醫療衛生機構、社會服務機構中的心理教師和心理醫生。其中,學校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關鍵。他們以團隊協同的方式承擔學校、社區及企業中的家長學堂課程。簡單地說,一定區域內的家庭教育“促進”需要穩定的、專業的家庭教育講師團,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使命與任務。
總之,學校心理學的內涵是豐富的,工作對象應該覆蓋所有兒童及與之相關聯的人群,工作內容也極為豐富,我將其概括為7個方面。
(1)組建團隊,凝聚力量。深度整合教育行政區劃內校內外心理服務資源。
(2)調查研究,制訂規劃。結合實際心理服務需求制訂本區心理工作規劃。
(3)發展評估,心理預警。系統評估學生心理發展情況,做好心理危機預警。
(4)健康教育,促進成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成長。
(5)咨詢輔導,危機干預。輔導適應困難者,對心理危機者干預或轉介。
(6)學法研究,影響教改。與班主任、各科教師共建教研團隊,促進教學改革。
(7)借家校社,指導家教。開展家教研究和分工協作,系統開展家教指導。
要做好以上每一項工作,專業的研究和工作團隊必不可少。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這標志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梢灶A期,在未來3年,學校心理工作必然得到全面加強,這也必然要求學校將建設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