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毅波(1968-),男,陜西周至人,中專,副研究館員,戲劇家協會會員,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摘 要:秦腔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價值突出,體現在敘述劇情與弘揚我國戲曲文化、體現秦腔司鼓的藝術品質等方面。但秦腔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價值開發仍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存在諸多的阻礙因素和發展問題,有較大的完善空間。還需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采取多措并舉的方式,積極推進秦腔司鼓藝術的創新發展,促進秦腔司鼓戲曲表演在內涵或表演方式等方面的升華,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秦腔司鼓;戲曲表演;價值
中圖分類號:J6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5-00-03
秦腔司鼓藝術是我國傳統且純粹的民間藝術,而戲曲表演是表演、音樂、戲曲等多種藝術的結合。司鼓在秦腔戲曲表演中的應用,可強化戲曲演出的美感及節奏。司鼓是一門指揮、演奏及伴奏三合一的藝術,在戲曲表演中相輔相成,秦腔演奏者也要靠著司鼓的指揮功能才能達到理想完美的表演效果,除此之外,司鼓也能夠對聲部與聲部之間進行協調。
一、秦腔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價值體現
(一)敘述劇情
司鼓是秦腔戲曲表演的靈魂,而秦腔表演中的敘事模式也是在司鼓演繹的基礎上進行的。司鼓在秦腔戲曲表演中的應用,需注重其與舞臺效果的整合,促使戲曲表演的主題內涵與思想情感得以到位的傳達。秦腔在戲曲表演中與司鼓的結合,形成秦腔司鼓藝術,能夠放大表演的藝術魅力。
(二)傳承優秀文化
戲曲來源于民間藝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分支,在歷史的演進中,形成了獨特的戲曲文化藝術體系。秦腔這一獨特的文化源于地域發展,是我國西北地區不可忽略且極為重要的文化內容之一。秦腔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可謂是十分的悠久,而在戲曲中秦腔的表演也需要利用司鼓進行節奏的把控,在進行秦腔表演時配合更為精美的舞臺設計才能夠將秦腔所想傳遞出的思想、想要傳遞出的情感完全展現在觀眾面前。同時也能夠將我國傳統的、優秀的曲藝文化展現給所有的觀眾,司鼓在秦腔的文化和思想表演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的展現,進一步證實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1]。
(三)體現藝術品質
當前,秦腔在表演的過程中離不開司鼓等一系列樂曲的伴奏以及秦腔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唱腔的支撐。這就需要借助表演伴奏中的效果去提升唱腔的內涵及特性,以準確地刻畫戲曲角色形象,積極促進劇情的發展。
二、秦腔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應用現狀
(一)指揮功能發揮受限
司鼓在整個秦腔戲曲樂隊演出中具有指揮功能。司鼓在秦腔戲曲演出中可作為伴奏,也可以在樂隊演出中發揮指揮的作用,有引領整個樂隊的作用。作為一種打擊樂器,司鼓有控制整個樂隊的情緒、節奏、舞臺調度等功能。但在實際的指揮功能發揮過程中,普遍存在秦腔的開場作用不明顯、打擊樂的功能被樂隊指揮取代、舞美設計未在打擊樂的掌控下進行操作等問題,導致樂隊指揮職能發揮受限。
(二)樂隊伴奏的服務作用不突出
受不同樂器自身獨特節奏和音響等特性的影響,樂隊伴奏對演員的演出形式起到服務和制約等作用。但受排練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演出中,普遍存在演員的演出節奏與伴奏樂器的節奏錯位、在秦腔演出中打擊樂串用和混用等問題,導致樂隊伴奏功能發揮受限,難以達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三)造型功能體現不到位
任何管弦樂或打擊樂等戲曲器樂的應用,都應當積極地參與藝術形象的塑造,充分體現自身的造型功能。打擊樂的節奏與劇中的人物形象不符合,直接影響其造型功能的體現。司鼓等打擊樂的伴奏混亂,無法突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及其氛圍,不利于觀眾情緒的調動。
(四)缺乏創新
戲曲文化的創新明顯滯后于社會發展的步伐,這不利于我國民族戲曲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及傳承。尤其是秦腔司鼓藝術的創新發展,其打擊樂器仍有加大的改進空間,這使得秦腔司鼓在表演方式與內涵等方面的提升過程變得緩慢。與現代電子設備的整合不深入,促使秦腔司鼓戲曲中演奏的時效性特點不突出,不具備市場發展優勢,導致秦腔司鼓藝術無法實現與時俱進[2]。
三、秦腔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價值升華對策
(一)充分發揮樂隊指揮職能
在整個秦腔戲曲樂隊演出中,為了充分發揮司鼓的指揮功能,一是在秦腔戲曲演出的開場合理利用司鼓完成演出即將開始的告知工作,通知各部門做好開場的準備工作,并預示觀眾戲曲即將開場,告訴演員、相關工作人員等主體投入其中。二是在秦腔戲曲演出的過程中,利用司鼓來完成演員的上下場引導與管弦樂隊的伴奏、舞美的變化等現場操作的控制工作。演出中演員的上下場不能主觀隨意,都有著固定的安排且詳細的設計,利用司鼓等打擊樂合理進行引導,能夠讓整個舞臺演出得以有序進行。除此之外,發揮司鼓對管弦樂操作的引導作用。管弦樂在秦腔戲曲演出的過程中不是獨立演奏的樂器,其演奏需始終聽從司鼓的指揮,由司鼓打擊樂掌控管弦樂的情緒及節奏的起伏變化,確保管弦樂在樂隊中的伴奏、背景音樂、間奏曲等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隨著秦腔戲曲演出中各種類型樂器的不斷加入,需始終堅持發揮打擊樂器的指揮功能,突出傳統戲曲的秦腔特色,避免被樂隊指揮完全取代打擊樂的功能。三是為切實發揮司鼓對舞臺演出開場的指揮作用,需在司鼓等打擊樂的掌控下,完成舞臺美術和道具的擺放以及舞臺大幕和二幕的開合等操作。四是深入把握“指揮手勢”。司鼓的“指揮手勢”與其他“打拍子”式的指揮手勢不同,部分來自鼓槌擊打鼓面的“點發”變化與動作變化,另一部分來自指揮帶領打擊樂器去帶動音樂樂隊的行進和演員的演唱、表演,為其提供適度條件的過程。
(二)充分發揮樂隊伴奏價值
為充分發揮樂隊伴奏對演員演出形式的服務作用,要求司鼓等伴奏樂器的節奏與演員的演出節奏保持高度的協調,演員跟隨司鼓等樂器及其節奏去及時調整自身的表演節奏,發揮演員與司鼓等打擊樂的相輔相成作用。為避免出現司鼓在秦腔戲曲演出中的串用或混用等問題,一是明確把握各劇情的節奏特點,了解文生和旦角等各種人物,在上場、說詩、表功、念白、表演等演出形式中的氣勢磅礴或情緒靜雅等節奏特征。二是根據角色的各表演動作及其節奏特點,合理搭配不同節奏的司鼓音響效果。如多用于小角色或配角的出場、念白和說詩表演中的節奏輕快,凈角和須生人物的念白等表演中的節奏明快,為充分表現出演員的情緒緊張等特點,需合理搭配不同的司鼓樂器,讓整個伴奏音響效果更加和諧統一。
(三)充分發揮造型功能
在造景的環節,司鼓等打擊樂在秦腔戲曲演出中的應用,主要服務于演員的形象塑造。司鼓打擊樂的節奏與演員的演出曲目相匹配,有效控制著演員的出場,與劇中角色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司鼓在人物造型塑造上的作用突出,利于營造適宜的環境和氣氛,給觀眾呈現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舞臺效果,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等多感官的刺激。如殺氣重重的戲曲劇目場景,可利用司鼓激昂的節奏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線,暗示武將角色和造型即將出場,營造一種殺戮的氣氛,為后續的演員出場奠定良好的基礎,為觀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
在造情的環節,戲曲表演離開司鼓等打擊樂的伴奏就不是戲曲。司鼓伴奏將演員送上場,在演員未開口的情況下,觀眾就已經對該演員塑造的角色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戲曲離開了司鼓等樂隊的伴奏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靈魂與神韻的。唯有加入司鼓等打擊樂的伴奏,才能夠讓戲曲的表演形神具備。司鼓等打擊樂的合理運用,解決了舞臺戲曲表演的空、假等問題,讓整個舞臺生機勃勃,洋溢著感人的生活氣息,充滿了魅人的藝術光彩,生旦凈丑、唱念做打,全都活了起來。
(四)加大創新力度
首先,應在繼承和發揚傳統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對演奏技巧以及演奏風格進行創新,將秦腔融入現代社會發展中。由于秦腔本身的歷史非常悠久,這也使得秦腔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形式,秦腔具有極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藝術風貌,使得秦腔的藝術展現效果更佳。秦腔發展過程中漸漸形成了一種極為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漸漸形成了我國當前戲曲中極為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秦腔漸漸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特點,很多人在提起秦腔時都會覺得其“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特點深入人心。針對秦腔打擊樂而言,讓舞臺更加精彩,更加能夠吸引觀眾,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行一步”,這是極為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環節之一。秦腔是一種獨特的戲曲,將地方的特色與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秦腔的戲曲主題大多是將生活中的矛盾和事物融入其中,使其富有新時代的現實意義。如《西京故事》等現代秦腔戲,在秦腔表演中發揮各演員的專業優勢與個人價值,生動傳神地刻畫著不同的人物角色,更利于放大劇場效應。秦聲秦韻不絕于耳,劇中的布景和燈光、服飾等方面的現代化設計創新發展,有著較大的空間。尤其是秦腔司鼓藝術的創新,我們需要在繼承傳統元素和融入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地、大量地吸收現代化的科技成果。這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如增強鼓板、銅器、樂隊之間的配合,模擬編配視聽等,進一步改變其韻律和點法,從而使秦腔本身給人一種更加優美且層次清晰的感受。同時,我們還需要結合當前大眾的審美追求以及市場的演出需求,高度適應秦腔的形象以及社會發展。
秦腔是中國戲曲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秦腔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開端之一,秦腔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其經歷的是數代人對秦腔這一種藝術形式的研究、努力和傳承。秦腔也逐步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秦腔打擊樂可謂是韻律極為特殊,其給人一種既粗獷又洪亮的表演效果。任何藝術形式的創新,都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作為秦腔司鼓的表演者,既有將傳統優秀的演奏模式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義務和責任,與此同時,也需要做好將傳統模式進行創新這一工作,使得其表演模式能夠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被更多人所認可,能夠讓秦腔這一種戲劇形式被更多人所了解,所喜愛,使得秦腔所具有的獨特藝術表現力得以創新,這也是秦腔司鼓在秦腔這一種藝術表演中極為重要的根本原因。
其次,加大秦腔司鼓藝術在演奏風格及技巧等方面的創新力度。秦腔等戲曲品種及唱腔的戲曲成分過于濃厚,不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追求,促使秦腔司鼓藝術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戲曲的表演內涵及方式逐漸發生變化,帶動了秦腔司鼓藝術的轉型,在表演中的戲劇成分逐漸淡化。深入研究秦腔呈現出藝術效果的優點與不足,承認其具備的慷慨激昂、粗獷熱烈等藝術特點,也關注其聲音粗糙、演奏中喧賓奪主等方面的不足。這就需要司鼓演奏者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水平提升,在開展演奏活動時,深入了解角色在劇情中的情緒變化與劇情表演的各種要求,有的放矢地運用各類演奏技巧,展現出獨特的秦腔藝術風格,實現傳統秦腔藝術的創新發展。如翟自忠是優秀的司鼓演奏家,在秦腔藝術表演中的造詣高深,在《千古一帝》演奏中的演奏風格獨特且演奏技巧豐富,值得借鑒與學習。作為司鼓演奏者需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和與時俱進的意識,在實踐中從演奏技巧、表演手法上大膽嘗試,在保證秦腔鑼鼓經特色的基礎上,將不同打擊樂的演奏手法巧妙地融入其中,不僅為劇情服務,也要契合當下大眾的精神審美追求。
最后,加強整體把握。如在李十三被官兵追殺逃跑的劇情演出中,利用“水底魚”的演奏方式取代秦腔傳統的兩槌演奏法,在運用銅器開展演奏中從慢到快,營造出一種逐步上升的藝術效果,確保內情與外景的協調統一,呈現出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秦腔戲曲藝術性。如在展現年過花甲同時重病纏身的老人形象時,需要司鼓演奏者根據情境,加強對司鼓節奏變化的把控,使人物形象貫穿于整個劇情中,進而達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緒等目的。由此可見,把握全局與理解劇情,需明確打擊樂所提出的重點要求。司鼓等打擊樂作為秦腔藝術演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秦腔藝術演奏活動中,主要為演員與劇情等方面提供所需的服務,在演奏過程中不能脫離演員與劇情,更不能把自己凌駕于演員之上,尤其是在“剁棰”“雙棰”時要特別注意,在快速“二六”的演唱伴奏中更是如此,需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服務定位,切實做到“手上有功,指揮有方,調度有序”等。
四、結束語
秦腔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價值突出,但影響其價值發揮的因素較多,也是秦腔司鼓藝術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要想推進秦腔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需要秦腔司鼓演奏者明確把握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掌握秦腔司鼓的伴奏等價值發揮的操作要點,并在繼承傳統演奏風格及技巧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賦予其演奏更多的時代特色與情感色彩,以此積極推進秦腔司鼓藝術的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應魁.試談秦腔司鼓的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21(08):191,193.
[2]潘金松.司鼓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與地位研究[J].戲劇之家,2021(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