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崔得利(1998-),男,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研究生,繪畫專業,從事現代版畫語言研究。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摘 要:版畫從誕生起,受制于自身的限制,它的畫面表現力一直不是同時期最出類拔萃的藝術門類,結合它的復數性,其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發揮著一種工藝美術的作用,直至經歷了數次技術的變革和形式的創新,版畫的藝術表現力漸漸體現出來,脫離了單純的功能性,產生了獨特的審美趣味,便慢慢走入藝術創作中,本文將以各個時期版畫的畫面內容為基礎,結合彼時的審美當下性,從歷年版畫作品中分析版畫在從復制畫到獨立的視覺藝術門類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版畫;創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J2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5-0-03
在無線電廣播、電視機、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出現之前,紙媒印刷品扮演了社會傳播中最重要的媒介。而版畫作為與印刷術相伴相生的圖像印刷品,在其初期印刷技術與材料工藝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最先被人們所重視的是其復制性而非其藝術性。而后隨著工藝與技術的發展,版畫的畫面豐富性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伴隨著幾位大師的經典作品出現,初步塑造了版畫特有的藝術語言,后在版畫內容的世俗化和印刷品的普及之下,越來越多的畫家和民間匠師開始制作版畫,版畫的內容豐富性和藝術性迎來井噴,在長達四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慢慢演化出獨立的藝術門類和獨特的審美趣味,藝術價值不斷提升。
一、萌芽時期的木版畫
回顧版畫藝術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條線索,其一是版畫伴隨著技術與工藝的革新,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生產力和工藝加工水平的進步;其二是每一時期的作品展現出其審美的當下性、內容題材、創作情境的變化。從時間線上來講,歐洲的印刷術得益于中國造紙術的西傳,公元七世紀,造紙術先由貿易線從中國傳入阿拉伯地區,直至十二世紀的摩洛哥將造紙術傳入了西班牙,版畫的基石——造紙業終于落地歐洲。又經過一個世紀后的,造紙業才迎來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由于成本高,紙張并沒有在民間大量普及,金屬加工業也不夠成熟,多重因素疊加,導致這一時期的版畫多僅有一些小幅木版畫,畫面形式與人物造型上有明顯的中世紀風格。處理版面時,多以陽線為主,主要用線條來表現,在審美上,還沒有發揮出版畫的語言特點。不久后,隨著木板印刷術廣泛應用,更是出現了一種廉價的木版書,刻畫了一些民間故事,以此為契機又馬上進入了世俗用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種主觀的審美直接影響畫面,不管是故事畫還是小幅的木版畫,主要是在發揮版畫復數性所帶來的傳播便利性。這樣的小幅復制品在歐洲慢慢普及開來[1]。
二、制版技術的精進和復制版畫的興起
印刷術的廣泛傳播,加速了技術的改良,尤其在十四世紀末到十五世紀中葉,在德國和尼德蘭一帶,先出現了除木板外的金屬制版,主要使用銅板,得益于北方發達的手工業,很多金銀匠師開始制作銅版畫,銅版畫在十五世紀中期也傳入了意大利,有大批的金銀匠師制作出優雅精細的銅版畫,如馬索·菲尼貴拉的銅雕版畫。在十六世紀迎來興盛期,得益于材料和工藝的升級,版畫的畫面表現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北方工業發達的德國變成了印刷行業的中心,這時的德國匠師輩出,最為突出的就是丟勒。出生于金銀匠世家的丟勒從小就練就了精湛的雕刻技巧,他學習畫家的表現技巧,結合他精細的雕刻技巧(他也把許多銅板的雕刻技巧運用到木刻上),創作了一系列空前絕后優美純熟的作品,比如《丟勒的犀?!罚ㄒ妶D1)。
丟勒對材料性能極致的壓榨和他極端的技巧結合,極盡豐富與精細,可以說在當時以一己之力使版畫的藝術性飛升到與傳統藝術相媲美的程度。這一時期也吸引了很多畫家來制作版畫,得益于技術成熟,版畫的畫面效果越發豐富,結合工商業的繁榮發展,新的版畫類型即復制版畫出現了,畫家們用版畫來復制當紅油畫家的作品,形成了規模的市場,也有藝術家以復制版畫聞名于世,如馬坎托尼奧·萊芒第。在復制版畫這個品類中,可以看到其審美價值普遍大于其功能性了。不同于純粹的傳播圖像的媒介,其自身的審美價值開始顯現,這些復制版畫和其他類型的印刷品如圖畫式的地圖、描繪人文風景風土人情的裝飾圖、名人雅士的肖像、貴族世家的族徽、書籍插圖一道在民間大量流通,除了世俗需求外,由于出版業的發展,在世俗層面,這時的版畫在傳播中寄托了一種潮流風尚的符號意味,比如在當時大量流通的知名畫家的復制版畫作品,又如當時雕版的線雕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各種訂制雕版肖像流行于貴族宮廷中,其價值也基本取決于主角的身份地位,藏家們也以能求到這些精英人士的肖像為榮。大量的版畫在傳播過程中極大地擴大了圖像的信息占比,圖像信息作為一種嶄新的信息流大量且迅速地入侵人們的視覺審美系統,促成了一種微觀的圖像信息革命。與藝術、經濟、哲學的發展同步,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審美閾值[2]。
三、個人化與風格化作品萌芽——步入十七世紀
到了十七世紀,如前文所講,人們的審美閾值在經過版畫制版技術的改良和復制版畫的流行后得到了極大提升,緊跟這種不斷膨脹的需求的,便是這種過度裝飾的炫耀性的風格,這時藝術中心從意大利逐漸遷移到巴黎,北邊的德國也分裂了,版畫的藝術價值已經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已經開始有很多藝術家專注于版畫的創作了,以倫勃朗為代表,出現了一批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的版畫家,如倫勃朗本人的蝕刻版畫《三棵樹》(見圖2),靈動且富有空氣感的線條組織,富有動感的畫面動態賦予了他的版畫不同于丟勒的審美趣味。又如賽赫爾斯,他略顯怪誕的畫面中充斥著荒涼的山谷、崩裂的巖石、干枯的樹枝等這些“不唯美的風景”,他的個人語言如此強烈,以至于影響到后來二十世紀的諸多超現實主義畫家。再如卡洛,他生平1400余幅銅蝕版畫都是些城市生活和市民活動的題材,向世人詮釋了“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巨量的銅板皆是記錄了他周圍生活的高光時刻,可以說他是最接地氣的版畫家了。這表明除了蓬勃發展的復制版畫業,版畫的藝術表現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發掘,它被很多畫家視為一種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門類。
四、題材的拓展與技術爆發
到了十八世紀,這時的復制版畫已經是一個非常繁榮的行業了,制版技術的發明與改進不斷發生,如銅板飛塵法、石板制版法、雕刀木口木刻就在這時出現。版畫的題材開始拓寬了,比如一些插畫形式的木口木刻,還有專注以城市風物為題材的威尼斯畫家,如卡納萊托的作品(見圖3),足以說明版畫已經不再是時尚與上層意趣的附庸了,現在的版畫經過復制版畫業的刺激,又出現了新的制版方法,比如雕刀木口木刻和石版印刷術,如虎添翼般為版畫藝術拓寬版畫形式的多樣性。
五、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版畫創作力的爆發
十九世紀新聞業的出現徹底劃開了版畫與工業印刷品的界線,版畫在這時隨著畫家們同步產出的大量作品被正式并入了繪畫藝術的范疇。十九世紀的新聞業大步發展帶來的信息沖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信息封閉狀態,城市發展則迅速地改變了人們數個世紀來的社會景觀,這時有浪漫主義版畫,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戈雅,使得后來的很多藝術家都受到了影響,如二十世紀初德國的表現主義版畫,更進一步地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對客觀形態進行變形和夸張的處理,比如蒙克的作品(見圖4)。
蒙克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時常在他的作品中發泄他生活中的情感,有時熱烈有時悲傷。雖然他的畫面依然還是運用了具象的描繪方法,但是所有的畫面細節都被省略掉了,而對人物的姿勢和表情做了強化的處理,這讓他的作品情緒表現力極強,擁有震懾觀者心靈的力量,他對于二十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發展起了主要的影響作用。
時至今日版畫已經完成了從間接繪畫的工具到復制油畫的代替品再到成為一門獨立的視覺藝術門類的進程,可以看到的是很多的版畫作品的畫面特殊效果是伴隨著制版技術的發展而來的,版畫的題材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被各個畫派豐富起來。不論是復制版畫還是獨立的版畫創作,如今的版畫,已經不再局限于小幅畫作,甚至不再局限于畫稿本身,而逐漸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早期的木版畫到如今的數字版畫,版畫的制作技術和表現形式都在不斷地創新和演變。版畫作品的特殊效果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運用和發揮,希望在美術史的長河里,未來依舊能看到版畫的革新。
參考文獻:
[1][日]杜松儒,黑崎彰,張珂.世界版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美]費恩伯格.藝術史:1940年至今天[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