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雋 張姝蘭 強佳琪
心血管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研究表明,其患病人數約為2.9 億,心肌梗死者為250 萬左右,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約為350 萬,且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多,呈年輕化發展,冠心病中常見類型為穩定型心絞痛,國際心臟病協會指出并強調穩定型心絞痛治療目標明確所示:控制病情惡化,并延緩病情發展,避免發生心肌梗死,預防死亡,確保生命安全;促使心絞痛、心肌缺血等不適癥狀減緩,發作頻率降低,繼而提高生活水平。相關報道指出[1],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安全系數低,通過選取缺血心肌面積<10%患者進行研究,隨訪所有患者2 年,結果可見,死亡率>4.8%,由此可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伴隨巨大風險[2,3]。本文將以90 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90 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穩定型心絞痛診斷依據:因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絞痛,特點如下:病情在1~3 個月較為穩定,疼痛發作頻率無明顯改變,疼痛位置、性質相對固定,且疼痛在服用硝酸甘油后同步顯效;使用冠狀動脈CTA 診斷可見最終冠狀動脈狹窄程度>50%。納入標準[4]:以穩定型心絞痛診斷依據確診疾病;資料齊全;認知正常;熟知本研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80 歲者;心律失常;超聲心動圖可見心臟結構變化、瓣膜疾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風心病),心肌炎,心包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其他內分泌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精神障礙;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1.2.1心電圖診斷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實施心電圖診斷:使用設備為3 導心電儀器(型號:Cardio Fax3),Wilson 導聯體為電極連接,描記心電圖,記錄紙速設定是25 mm/s,設定標準電壓是1 mV。測量T-P 段等電位線,ST 段測量為J 點后0.08 s。依據avL 導聯T 波形態分為三組:心電圖正常患者30 例,為正常組;avL 導聯T 波改變患者30 例,為T 波改變組;多導聯ST-T變化患者30 例,為ST-T 變化組。
1.2.2冠狀動脈CTA 診斷 使用設備為螺旋CT(飛利浦Brilliance 64 排128 層),在術前實施碘過敏試驗,監測心率情況。當患者心率>75 次/min,取美托洛爾25~50 mg 服用,控制心率<70 次/min。右股靜脈處取留置針(18~20 G)置入,CT 掃描時取高壓注射器注入75~80 ml 高濃度造影劑,注射速度5 ml/s,在注射過程中加強生命體征監測。觸發層面為主動脈根部,設置觸發閾值為110 Hu,在一次屏氣中實施增強掃描。在心動周期的不同時段實施數據重建。注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速度設置為5.0 ml/s,劑量為70~80 ml,在注射完畢以后,取50~100 ml 氯化鈉注射劑注入,速度為5.0 ml/s。血管狹窄程度=(狹窄處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狹窄處血管直徑)/狹窄處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100%。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三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高血壓史。②比較有無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③分析冠狀動脈評分與生化指標的相關性。④比較三組患者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狹窄程度。使用改良Gensini 評分對血管狹窄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冠狀動脈由14 段組成,以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為依據,確定權重系數,狹窄100%為32 分;狹窄91%~99%為16 分;狹窄76%~90%為8 分;狹窄51%~75%為4 分;狹窄26%~50%為2 分;狹窄1%~25%為1 分,無狹窄為0 分。每支血管用其狹窄程度得分乘以相應分系數,然后計算出各個冠狀動脈狹窄計分之和,即Gensini 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正常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2~68 歲,平均年齡(54.82±3.29)歲;19 例有高血壓史,11 例無高血壓史。T 波改變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3~67 歲,平均年齡(54.79±4.56)歲;20 例有高血壓史,10 例無高血壓史。ST-T變化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0~66 歲,平均年齡(54.54±5.64)歲;18 例有高血壓史,12 例無高血壓史。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高血壓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有無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比較 90 例患者中,57 例有高血壓史,33 例無高血壓史。有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為(29.94±6.59)分,無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為(30.17±6.38)分。有無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有無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比較(,分)

表1 有無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比較(,分)
注:與無高血壓史比較,aP>0.05
2.3冠狀動脈評分與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冠狀動脈評分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關(r=0.162、0.274,P<0.05);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無相關性(r=0.043、0.029,P>0.05)。見表2。

表2 冠狀動脈評分與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4三組患者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狹窄程度比較 三組患者LAD 中段1.5 的Gensini 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三組患者小分支0.5、RCA 1.0、二對角0.5、LAD 遠段1.0、LAD/LCX 近段2.5、左主干5的Gensin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冠狀動脈主要分支Gensini 評分比較(,分)

表3 三組患者冠狀動脈主要分支Gensini 評分比較(,分)
注:三組LAD 中段1.5 比較,P<0.05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多種因素引發,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齡、體力活動少、運動、吸煙、肥胖、高脂血癥等。研究指出,冠狀動脈動脈粥樣硬化在發病過程中出現多種新影響因素,受到更多人的關注[4,5]。本次研究結果可見:有無高血壓史患者的冠狀動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冠狀動脈評分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關(r=0.162、0.274,P<0.05);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無相關性(r=0.043、0.029,P>0.05)。臨床在診斷冠心病患者時多采用心電圖,屬于微創操作,應用廣泛[6,7]。當前,冠狀動脈病變使用心電圖診斷相關研究不斷增多,如avR 導聯ST 段抬高表明存在左主干病變,心電圖診斷心肌梗死患者時avL 導聯波群ST段、S/R 變化可預測右冠狀動脈、回旋支動脈為罪犯血管[8]。由于心電圖avR 導聯可將頜面部+30°處心電變化特殊性顯示出來,頜面上方處電極僅包括avR,因此,此類研究較多,然而,avL 導聯有關研究較少。心電圖閱讀過程中采用12 導聯,avL 導聯可將左上肢電位變化反映出來,具有顯著應用價值[9,10]。有學者針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者進行研究,使用心電圖診斷,V3、V4 導聯T 波倒置和冠狀動脈前降支中段阻塞存在相關性,以心臟解剖部位進行分析,V3、V4 導聯與前降支對應,表明T 波變化特征包括方向性,同時也可預測血管管腔狹窄特定部位,特定導聯圖形變化能夠預示血管狹窄,其特點詳細如下[11,12]:V3 與V4 能夠對左心室前壁肌電活動準確觀察,avL 導聯與左室后側壁面對,從而將該處導聯反映出來。本次研究結果可見,正常組、T 波改變組、ST-T 變化組患者LAD 中段1.5 的Gensini 評分分別為(1.92±0.45)、(4.78±1.12)、(2.09±0.45)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三組患者小分支0.5、RCA 1.0、二對角0.5、LAD 遠段1.0、LADLCX 近段2.5、左主干5 的Gensin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心電圖avL 導聯的T 波變化與冠狀動脈狹窄不具有相關性,但可作為冠狀動脈狹窄的預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