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問鼎”欄目頭題推出的是杜永利短篇《我在》,小說寫親情,寫人性,寫愛而不得的深情,語言樸實沉靜,結尾虛實結合的處理尤見功力。杜永利是有潛力卻聲名未彰的本省青年作者,對這樣認真用心的年輕寫作者,我們當會持續關注。趙峙算是《牡丹》的“老”作者了,本次呈現的短篇小說《紅棉襖》亦可圈可點,在家族里固執的“太爺”喪禮上,親人們通過對往事的打撈,逐漸拼湊還原出一對革命先烈的形象,熱血未涼,理想榮光,小說在輾轉騰挪的敘述中,完成一次對先烈的致敬。
洛陽作家周蘇榮的散文《夢》,如一束精美的散文詩,夢境的迷離惝恍,非花非霧,被作者寫得搖曳生姿。相較于虛處生風的《夢》,千忽蘭的歷史散文《從隱士的鼻祖許由說起》就更“實”,從史料典籍里鉤沉,列舉三皇時代至西周時期古歌,講述眾多品行高潔的男男女女,向我們證明外表的美丑是短暫的,內心的高潔才更永久,既是寫許由,也是寫自我如何在世俗中安放精神和靈魂。慕可非的組詩《就像,時間被消解》帶來繽紛的嶺南意向,詩句運斤如風,斬釘截鐵中有悲憫和輕盈。
“首讀”欄目,推出的仍是洛陽師范學院作家班的作品,文筆雖偶爾不乏稚嫩,卻不掩可貴的探索進取精神和對文學的赤子之心。對文學的赤子之心,就是最好的初心,愿他們繼續寫下去,未來可期,前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