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立足兒童立場,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兒童生命成長的需要出發,秉承“藝潤生活、美養心靈”的理念,基于創新、融合理念創造性地開發和實施了京劇特色課程,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五育融合的實踐路徑,豐富了學校的美育課程內容。因此,基于兒童立場對京劇特色課程的育人路徑進行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兒童立場;京劇特色課程;五育融合
作者簡介:王珊珊(1981—),女,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弘揚傳統美德;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有助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筑牢文化自信。如何讓課程與學生成長需求、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相契合,是學校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弘揚民族文化,把握時代特征,以兒童立場為視角,基于創新、融合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課程進行創造性開發和實施,探索五育融合的實踐路徑,加強課程建設,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校美育課程內容。
一、課程實施背景
(一)國家政策方向與新課標理念引領
1.國家政策要求
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加強戲曲通識普及教育,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體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
2.新課標引領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原有的以音樂、美術兩科為主體的架構改為以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五門學科為主體的架構。新課標明確了“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的課程理念,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
(二)京劇特色課程的育人價值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熏陶的極佳載體。近年來,我校將“兒童立場”“五育并舉”“創新融合”的教育理念有效地融入京劇特色校本課程建設中,將京劇藝術元素在多學科課堂教學中拓展融合,同時以金帆京劇藝術團為特色引領開展跨學科藝術實踐活動課程,力求做到“課程育人”。
(三)京劇課程的實施現狀與問題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近幾年中小學在實施京劇進校園及學生京劇社團建設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也遇到了瓶頸和困惑,主要表現在:部分學校只停留在戲曲教學、比賽、演出層面,而忽視了對戲曲進校園育人價值的多元探索;部分京劇傳統折子戲的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時代背景與小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導致他們在學戲演戲過程中積極性不高,知與行無法統一等。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戲曲進校園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戲曲專業演員,而是通過校園京劇等系列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欣賞京劇,熱愛國粹,自覺地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四)堅持兒童立場的教育訴求
所謂兒童立場,就是在兒童教育過程中從兒童視角出發,研究兒童心理,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國粹藝術需要堅守兒童立場。文化傳承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貼近學生實際,這是明確的有關兒童立場的教育方針,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
“兒童立場”是我校的辦學立場。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我們堅持“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把兒童當作成長中的人來引導、把兒童當作社會中的人來培養、把兒童當作完整的人來尊重”。讓課程與學生的興趣、需求保持一致,激發兒童成長的內驅力,促進兒童有效學習,這是課程改革的原點和終點。
二、課程實施過程
(一)課程目標
核心素養是藝術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課程目標是核心素養要求的具體體現,是基于教學內容、教學行為、學生學習特征而提出的具體目標,體現學科內容、活動特征與學段特點等。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
1.培養學生的“中國式審美”素養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一,本課程體系通過聆聽、對比、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等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多角度引導學生了解行當特征、學習身段表演、體驗京味兒念白等。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感受到京劇的魅力,提升“中國式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自信。
2.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
京劇是融演唱、表演、念白、演奏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學生在本課程體系學習過程中通過多角度學習、參與,感受、體驗京劇中的“字兒、氣兒、勁兒、味兒”的特點。在活動課程中參加京劇社團傳統劇目和原創劇目的排練,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能得到全面提升。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合作意識
我校金帆京劇藝術團立足兒童立場,創編出適合學生排演觀看的系列原創京劇。同時,通過學生的原創校園京劇案例,探索出適合更多學生的校園京劇欣賞校本課程。學生通過跨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既能培養創造能力,又能培養協同發展的合作意識。
4.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京劇擁有豐富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京劇校本課程能讓學生通過經典劇目的賞析了解京劇行當的“生旦凈丑”;通過京劇的“唱念做打”感受京劇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傳統美學內涵和民族精神內涵,使得學生學習京劇的過程層層深入。這樣充滿趣味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
(二)課程內容
根據藝術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我校基于兒童立場的辦學宗旨,引導學生多角度了解京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最初,我校在音樂課中融入京劇知識的講解,隨著學生對京劇的興趣愈來愈濃厚,學校單設了京劇課。一、二年級開設京劇融合課(見圖1),三年級開設京劇課程(必修課),四到六年級開設京劇融合課(選修課)。
“做最好的我”是我校的核心價值選擇,京劇課本劇的編創過程也是每個學生踐行“做最好的我”的過程,如將語文教材與京劇相結合。在語文教材中,有直接跟京劇相關的課文,比如《梅蘭芳》《京劇趣談》等,還有很多教學素材可以和京劇巧妙地結合起來。本著育人價值是原創京劇課本劇必備內涵的理念,我們讓學生將課文中的“學”和京劇中的“演”,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進行碰撞。
又如,結合社會熱點,創排現實題材京劇。2019年以來,黨和國家大事、喜事不斷,我校以此為契機,堅持立德樹人,把戲曲進校園的教學工作重點放在了現實題材、紅色題材、冬奧題材等領域。在堅持原創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實現融合與跨界,做到傳統文化與美育、德育相結合,五育并舉,培根鑄魂。
三、課程評價
(一)堅持“以素養為導向”的評價理念
在京劇特色校本課程中,我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因此,教師要堅持“以素養為導向”的評價理念,以鼓勵性的語言,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同時,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學生作為獨立個體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
(二)堅持多主體評價方式
堅持多主體評價,充分發揮教師、同學、家長等不同評價主體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勵機制,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在京劇特色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創意實踐活動中的進步,欣賞、尊重學生有創意的、獨特的表現,并予以鼓勵,幫助學生不斷發現自己的藝術潛能,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提升表演水平,發展自己的藝術特長。
(三)重視表現性評價
京劇特色課程重視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學生通過執行“表現性任務”把藝術能力可視化,教師則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評價。如在我校三年級京劇必修課程中,期末會舉行“班級京劇日”,教師將表現性評價貫穿于整個活動中。通過各個方面的評價指標,以及學科能力中的素養要求——會演唱、會欣賞、會創造、會合作、會表現,用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獲得經驗的積累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四、課程開展成效
在戲曲教育中,學生是主體,京劇課程既能培養學生熱愛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又能兼顧學生的興趣與需要。
(一)育人效果
1.唱念做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京劇課程的學習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愛上了京劇。小學畢業并不是京劇學習的結束,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才剛剛開始。多年來,我校對戲曲教育的重視及堅持不懈的探索與努力,在學生心中悄然埋下一顆熱愛京劇的種子,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2.磨煉鉆研,促進教師能力提升
從京劇課程延伸到京劇課本劇的編創,逐漸培養出了“全能型教師”。教師們潛心鉆研教學——京劇課程如何基于兒童立場?如何編創出更好的原創校園京劇作品?為什么小學要進行戲曲教育?戲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實踐、探索、研究、總結、反思,許多疑惑一一得到解答,我校的戲曲教育似乎也走出了一條新的路線。在磨煉鉆研中,教師們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課程成果
1.教材開發成果
我校研發了《走進京劇——學生讀本》《原創京韻古詩》《戲劇體驗與表演》《走進京劇》等學生讀本與教師參考書。
2.學校京劇比賽成果
我校原創京劇《紅·傳》《精忠報國》《龜兔賽跑》《雙奧情》《家國情》《追夢》等在重大演出和比賽中取得佳績:連年摘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榮獲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節銀獎,連續榮獲北京市藝術節、國戲杯金獎,連續榮獲海淀區藝術節金獎等。
五、京劇特色課程的創新點
(一)以金帆京劇藝術團為引領,創新課程結構,打造覆蓋全體學生的戲曲教育
我校傳承戲曲藝術,弘揚民族文化,2003年把京劇引入課堂,2011年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稱號。我們的戲曲教育,面向人人,人人參與,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讓學生在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上既有基于新課標的融合課程(1—6年級藝術課程中戲曲的融合),又有基于學校特色的京劇必修及選修課程,還有以“金帆京劇藝術團”為龍頭引領的京劇社團活動課程。
(二)兒童視角下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
原創校園京劇是在守正的基礎上,以兒童立場為視角,以京劇為藝術表現載體,大膽融合創新,根據語文教學中的經典故事、寓言故事、現實熱點,與音樂、舞蹈、話劇等舞臺藝術形式相結合改編而成,具備育人功能的一種新型兒童戲曲表演形式。實踐證明,原創校園京劇激發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拉近了京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正是這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戲曲教育模式,使得更多的學生愛上了京劇。
(三)充分發揮戲曲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我校戲曲教育從兒童視角著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地融入京劇教育中,以學生喜歡的形式,用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方法,充分發揮戲曲的育人功能,使得學生在提升藝術審美能力的同時,自覺體悟、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語
京劇作為藝術教育載體,通過演出引領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提高學生對美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審美情操。京劇特色課程營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了學校美育的發展。京劇特色課程也在全國多地進行推廣,以講座、培訓、研討、協作、送課等方式實現課程及教學成果共享。
我校京劇特色課程,特別是原創京劇課本劇系列體現了五育融合的理念。京劇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和學校德育資源融合,尤其在當前的學校德育建設中,京劇對于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大有裨益,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德育的寶貴資源。雖然在原創校園京劇方面我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今后的戲曲傳承工作實踐中,我們也將繼續在學校“藝潤生活,美養心靈”的美育工作理念引領下,繼續努力,把戲曲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更好地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校美育課程內容,以金帆京劇團為龍頭和抓手,基于兒童立場,促進校園京劇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