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創新教學手段勢在必行,而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數學教育更需要積極跟進。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學科邏輯性強,在學習時容易遇到困難。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深挖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內容與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使數學課堂“可視化”,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中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思維可視,數學教學,真理解
作者簡介:馬玲玲(1979—),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小學。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運作,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階段性特點,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是,小學數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想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教師需要設法將這些抽象內容形象化、可視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復雜的概念簡單化的能力。本文就如何達成“思維可視,實現數學真理解”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展開探討。
一、讀出來,建立思維可視化意識
文字是一種可視、可感的信息符號。雖然數學學科知識以符號、公式、圖形等內容為主,但在對其進行傳遞時,也需要通過文字進行說明。因此,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進行數學閱讀,通過感受數學文化,將數學思維可視化,建立數學思維意識,為后續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借助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意識,使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明確數學概念,深入探究其內涵,明白數學習題的意圖,從而理清學習或解題思路,漸生數學思維。基于此,教師應予以學生一定的閱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大膽“讀出來”,助力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確定位置”這一單元時,教師可幫助學生感知空間,建立空間感,促進學生空間想象力的發展。但小學生的空間觀念不強,僅了解一些簡單的方位知識,一時間難以理解抽象概念,對此,教師應將空間思維可視化,通過閱讀和實踐活動,使學生建立對方位的直觀感知。比如,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的視頻,引發學生討論。學生通過探討逐漸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再向學生展示這一現代版“嫦娥奔月”的原理,要求學生認真閱讀相關資料,并根據問題“衛星為何能成功發射?”提煉關鍵要素。學生很快找到關鍵句“到達準確位置”,教師便借機引入知識點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閱讀實現思維可視化意識的初步建立。接下來,教師結合課本例題展開相關教學,引導學生閱讀和捕捉信息,使其快速理解“位置”在數學中的含義,建立數學思維。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以游戲的方式,鍛煉數學空間思維,以有效發揮數學閱讀的價值。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時融入數學閱讀,將課內外資源進行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思維可視化,形成相關意識,更好地實現數學思維發展。
二、畫出來,凸顯思維可視化形式
小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階段,因而在學習中習慣運用直觀思維進行問題思考。教師應當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盡量彌補學生這種單一思考方式的不足,確保其數學思維的發展不受阻礙。為了迎合學生這一特點,教師在教授抽象數學知識時,需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以激發學生興趣并使知識更易于理解。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借助圖示技術,如思維導圖、流程圖、試題模型圖,清晰地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每一步思考都有跡可循[1]。通過了解學生的思維世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教師能夠有效提升數學課堂的效率。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周長是多少”這一單元為例,在學習這一單元前,學生已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了解周長的意義以及具有相關計算基礎。為了實現思維可視化,培養學生知識構建能力,促進其數學思維循序漸進地發展,教師可開展實踐活動,結合學生的思維認知方式,通過畫一畫、擺一擺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基于實踐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周長、概括周長,使學生能夠逐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比如,教師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組織學生以鐵絲畫的形式制作自己喜歡的圖形,與同學交流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思考“這是什么圖形?它的周長如何表示?”等問題。在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讓學生相互評價,使學生能多角度認識周長。同時,教師還可予以學生一定的鼓勵,使其能夠主動總結所學知識,實現對數學概念的深度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實現思維可視化,讓學生明白數學并非完全抽象的,數學學習也可以很有趣。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中,教師的引導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掌握周長的相關知識,實現具象認知周長概念的目標。
三、問出來,推進思維可視化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加工教學問題,確保問題既包含數學知識,又具有生活化、生動化、可視化的特點,能引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展開深度思考,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能夠勾勒出思維的可視路徑,推動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引導他們深入分析和思考,主動投入學習中,使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復習有關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知識時,考慮到這些知識常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借助實際問題展示數學思維,令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產生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形成數學思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問題感受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美化設計花卉基地,創設具體情境,使學生更高效地復習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知識,實現復習的價值。比如,教師可營造情境:“我市某公園準備擴建郁金香花園,花園呈矩形,目前有幾個方案可供選擇。方案一,花園每條邊都延長10米;方案二,把其中的一條邊延長20米。請同學們算一算,想讓花園占地面積更大該采用哪種擴建方案?想讓花園周長更長呢?”面對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會產生好奇心,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通過畫圖、思考、討論,理解邊長的變化如何影響周長和面積,使自身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發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情境問題“問”出學生的思維,勾勒出思維可視化路徑,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理解知識,培養了他們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做出來,鍛煉思維可視化能力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數學學習雖然無需學生進行大量記憶,但“熟能生巧”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準則。“做出來”強調通過實際操作,將思想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這是思維表達的一種方式,能使思維形象化、具體化、可視化[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做”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實踐技能和數學思維。“做”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學以致用,有助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動手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這一單元時,學生對于“圓”這一概念的認知通常源于生活和閱讀經驗,因此教師的任務是在上述認知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并通過實際操作使他們真實地感知、了解和近距離觀察圓。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整合零碎知識,使其數學思維隨著知識的“集合”和“印證”愈發完善。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首先,展現生活中美麗而生動的圓,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組織學生在紙上畫出他們喜歡的圓。接著,用剪刀將畫好的圓剪下來,并進行對折操作,多次折疊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觀察這個圓,鼓勵他們分享發現。學生可能會注意到折痕都相交于一點,教師在這時可以告訴他們這一點即為圓心。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個特征,還培養了動手能力,實現了思維的可視化。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把學生的思維過程一步步展現出來,使學生掌握思維可視化的技巧。讓學生在“做”中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3]。
五、想出來,引領思維可視化發展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如果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被動地等待知識傳授,就難以有效吸收和理解知識。數學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在基礎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善于思考、樂于提出問題的好習慣。為了提升思維可視化的效果,教師還應主動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大膽地把問題拋給學生,鍛煉他們積極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發現—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通過引導學生“想”,促使他們形成可視化思維[4]。
例如,在學習“積的變化規律”時,學生需要經歷計算、觀察、比較、分析和理解等一系列探究過程,才能真正理解這一變化規律并有效將其運用于計算活動。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基礎,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猜想”達到學習目標。首先,教師展示一組相關算式,其中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改變,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比較、探討和交流。學生通過認真計算和熱烈的討論,很快認識到“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乘以幾,得到的積就等于原來的積乘以幾”的規律。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發現—猜想—驗證”推理過程,引導學生在猜想中實現思維可視化,同時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沒有圍繞規律進行死板的講解,而是拓展教學,通過“想”的方式打開學生的思維,使其在多個維度上進行思索,循序漸進地實現思維發展[5]。
結語
綜上訴述,思維可視化是當代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課堂教學策略,能夠推進核心素養培養落地,有效優化學生的認知方法,幫助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還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的培養,以及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好學、樂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思維可視化的優勢,將其打造成助力學生學習的強大工具,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學會靈活運用知識。
[參考文獻]
李偉娟.微課模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12):121.
閆波.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天津教育,2019:127,129.
胡愛英.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J].天津教育,2019(36):38-39.
邱惠芳.“同學”模式的教學活動建構:思維可視化視域下小學數學活動建構的實踐研究[J].新校園,2022(11):39-40.
謝海霞.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可視化”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22(29):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