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它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所以也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為了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思想。學生具備了數學學習的重要能力,才能真正蓄足數學學習的動力,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實現高效的數學學習。
關鍵詞:研究教材;課堂活動;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王晶晶(1990—),女,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指出傳統教學方法已不再適用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面臨著創新教學的挑戰。在課堂教學中有計劃地滲透數學思想是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尚處于發展階段,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常從個人經驗出發,容易遇到學習阻礙,從而喪失學習信心,這不利于其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而不僅是進行單純的知識傳授。此外,在小學這一基礎教育階段強調數學思想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數學理念和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這有利于數學課堂的有效開展。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數學思想的重要性,并在課堂教學中認真踐行素質教育理念。
一、研究教材,滲透化歸思想
數學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教師未能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講解抽象知識,單一的講授方式往往會增加數學課堂的枯燥感[1]。數學知識雖然抽象,但案例和習題是直觀的,教師應運用適當的方法突出數學知識的直觀性,為滲透各種數學思想創造條件。同時,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模式可以改善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印象,使教學內容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蘇教版教材為例,在教授“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例題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物品進行實物展示,如魔方和長方形紙巾盒,引導學生區分哪一個是正方體,哪一個是長方體。由于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的知識,因此他們能迅速給出答案。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物體并指出它們的特征。與憑空思考相比,有了實物的參考,學生更容易得出結論。有學生指出,魔方和紙巾盒都有6個面,12條棱;還有學生說,魔方的6個面都一樣大。為了更好地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教師引導學生對紙巾盒進行拆解和組裝。大量的教育實踐表明,小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直接認知,而化歸思想正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更好地將化歸思想融入教學中,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開展數學活動,滲透類比思想
類比思想對于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和課后練習中,教師應積極滲透這一思想,幫助學生通過類比的方法,理解不同數學習題的變化以及各知識點的區別。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找到解題思路,避免知識點之間的混淆[2]。然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傳授課本知識和解題技巧,這種應試教學觀念大大影響了課堂效率。實際上,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應是一個從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有效實現這一過程,讓學生自覺參與學習,優化課堂活動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考慮到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性,他們喜歡參與游戲活動,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提升開展數學活動的頻率,以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授“扇形統計圖”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統計活動,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和用途。如教師可開展主題為“水果愛好傾向”的活動,提出問題:“班級中愛吃蘋果、西瓜、香蕉等水果的同學各有多少人?”為直觀呈現統計數據,有的學生想用條形統計圖,有的學生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接著,教師詢問學生:“這兩種統計圖有什么區別?我們還可以選擇哪些統計圖?”這個問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系統,還能自然地引入扇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并將類比思想融入學生的思考過程中。經過思考后,學生回答:“條形統計圖注重展示具體的數值,而折線統計圖更能一目了然地反映數據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講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和理解相關知識點。
結合類比思想進行教學,需要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而教學活動的融入能夠豐富數學課堂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提高課堂效率。
三、自主學習,滲透歸納思想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通常完全主導課堂,為了盡可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很多教師采用“投食式”教學法,即幫助學生解決所有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就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種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使其養成消極的學習習慣,也影響了課堂效率。因此,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并在此過程中適時滲透歸納思想,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確保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識別不同三角形的特征。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歸納思想,幫助學生歸納不同的知識點,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各種三角形。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分派探究任務,讓學生分析和計算不同三角形的邊長和面積。教師在旁邊觀察并引導學生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總結。任務完成后,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分享分類依據和三角形特點,而教師要對錯誤或不完善之處進行糾正和補充。這樣的互動交流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各種三角形的特點。在如今強調個人綜合能力的時代,過去的大包大攬式教學方式已不再適用。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傳授歸納思維方法,使學生變得更加獨立。如此,課堂效率提升也將不再是難題。
四、巧用圖形,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數學不僅包含數字和符號,還包括多樣化的圖形,它們蘊藏著無窮的數學奧秘。通過觀察和探究圖形,學生可以體驗到數學知識的發現、理解和應用過程,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圖形,幫助學生透過圖形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并嘗試進行自主應用。教師應適時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解析圖形,產生有效的聯想,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向。同時,教師應結合習題的討論和解決,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促進其數形結合思想的形成,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的數學問題時,能夠用一支筆“繪”出清晰的思路,實現高效學習。
例如,在學習“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單元時,學生的平面圖形認知轉入了一個新維度,這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極為有益。教師可以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適時強調并應用數形結合思想。例如,教師可以展示火車、電梯、國旗的運動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和總結其運動特點。然后,教師可鼓勵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實踐,創造運動軌跡,近距離觀察物體的運動,深刻體會相關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平移等運動現象的特征,還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明白在數學學習中具備數形結合思想的必要性。
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既包括觀察直觀的圖形,也包括將數字轉化為圖形。在利用數形結合思想開展教學時,教師通過恰當的引導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形結合思想的了解、接受、把握和運用,進而完善學生的數學思想。
五、解決問題,滲透建模思想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僅取決于理論理解的深度,還取決于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知識應用情況。為達到熟練運用知識的目的,學生需要具備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造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使其鞏固知識,并滲透建模思想,使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貼切的解讀,將問題有效轉化為數學語言,與數學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學生形成了數學建模思想,也就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清晰思路,從而能大大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體驗運用圖表整理信息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究過程了解數學建模思想的內涵,并將其應用于數學學習中,明白數學知識在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應用方式。比如,教師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提問學生:“教室里現在有多少個男生?多少個女生?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多多少?”學生通過計算很快得到答案,對此,教師做出評價:“經過同學們的努力,老師現在對班級人數的情況了解得非常清楚。把班里的人數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有利于我們快速了解情況,這一方法對我們今后的生活與學習非常重要。”而后,教師便聯系教材內容繼續提問:“教室里有多少排同學?每排有多少人?”基于此,教師再引入要學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明確學習意圖和學習思路。之后,教師可以引入類似的情境,如果園中梨樹和桃樹數量的問題,讓學生積極運用數學建模思想,結合自身認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體驗數學知識的有效運用。
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反向思維,鼓勵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提煉信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常見的數學模型,并運用自身的數學知識結構進行聯想,從而實現建模思想的發展。
結語
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關注點應轉向學生的內在發展,而不僅僅是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需要積極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目標,并挖掘學生的潛能。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認識到,向學生傳遞數學思想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數學思想的研究,努力將數學思想融入教學中,確保數學教學既保質又保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能力將隨著自身數學思想的形成而變得更加強大,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也有助于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丁桂林.小學數學“精教活學,自主課堂”教學探究[J].新智慧,2019(36):106.
王小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探討[J].求知導刊,2019(5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