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蕓玲
【摘 要】培養低段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十分必要,這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學好數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依據日常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低段學生 數學表達 數學語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部分學生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也知道答案,但是說不出個“所以然”,往往這樣的學生一旦遇到稍微換個形式出現的題目,可能就不會解決了。反之,如果學生能完整地說出解題思路和解題過程的,則不管題型怎么變式,他們基本都能正確解答。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應將數學表達能力提升至重要位置。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新增了三個方面核心素養的主要構成,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經歷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中的簡單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交流方式,并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美,逐步養成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
低段學生習慣于脫口而出,其語言能力水平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限制,會出現缺乏中心思想或邏輯條理等問題,同時,還會出現語言散而亂,表達語無倫次,或者表達的內容與教學無關等情況。因此,教師應在低段數學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依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與交流習慣。
一、幫學生消除膽怯心理,在鼓勵中激趣
有部分低段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敢在課堂上大聲說話,怕說錯話,怕被教師批評,怕被同學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消除兒童的膽怯心理,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要轉變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達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友關系,激發他們的表達興趣,進而享受與教師、同學交流的樂趣。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表達時,應注重方式、方法。針對低段的學生,不能要求過高、操之過急。開始時,只要他們肯舉手、敢表達、敢提問,無論說得準確與否,教師都要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使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想說、敢說、愛說。在學生形成自覺表達的學習習慣后,教師可以實施有效措施逐步引導他們把話說好。
二、創造表達機會,在訓練中提高
1.逐層引導,促進學生完整表達。
圖文并茂的小學低段數學教材是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好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教材進行看圖說話。在教學中,先帶領學生認真看圖,再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教材中圖的內容,鼓勵學生肯表達、愛表達,還要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會表達”。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習慣的說話方式對圖片進行描述,如“1個同學”“2只小鴨”“3個工人”等。在此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把話說得更完整、明白一些。如“1個同學在寫字”“池塘里有2只小鴨在游泳”“有3個工人阿姨在組裝3臺電視機”等。進而訓練他們會用一段話完整表述圖畫意思。如教學人教版一上“5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與“3+2=5”有關的內容時,先引導學生看著教材中的圖進行表述:“樹干粗的松樹上有幾只松鼠?”生:“樹干粗的松樹上有3只松鼠。”師:“旁邊樹干細的松樹上有幾只松鼠想跳到樹干粗的松樹上?”生:“旁邊樹干細的松樹上有2只松鼠也跑來玩游戲。”師:“最后,一共有幾只松鼠在樹干粗的松樹上?”生:“最后,一共有5只松鼠在樹干粗的松樹上。”
接著,教師一次性拋出三個問題:“原來有幾只松鼠在樹干粗的松樹上?又來了幾只松鼠?現在一共有幾只松鼠在樹干粗的松樹上?”以“一問一答”的表達模式訓練之后,再進一步讓學生把剛剛回答的話串聯起來,通過逐層引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表達邏輯,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表達更為完整、全面。
2.引發興趣,提升表達的條理性。
教師應順應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激趣元素,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并采用其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步驟,進而完整地表達數學思維。在引導方法上下功夫,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方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上“5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加法”時,教師把教材中例1的“氣球圖”制作成動畫,引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在看動畫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得出3加1等于4的結論。教師問學生:“你是怎樣知道3加1等于4的?”生1:“右手拿著3個黃色氣球,左手拿著1個藍色氣球,合起來是4個氣球。”教師進一步提問:“假如沒有圖,你是怎樣知道3加1等于4的?”引導學生說出抽象的思維過程,生2:“因為3和1組成4,所以3加1等于4。”讓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有條理地說出思維過程。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結果,而且知道這結果是怎樣得出來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完整性與邏輯性,進而提升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3.訓練學生“有條有理”地表達。
數學語言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特殊語言,要求學生表達時必須精準到位。教師需要根據現有教材制訂計劃,有目標、有方法地引導和訓練學生表達,這有利于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提高。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閱讀題干、理解題意、尋找關鍵信息和問題外,在分析數量關系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解題過程,讓學生掌握有條有理的表達方法。
例如,教師創設現實情境,在課件中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并提出問題:平平寫了12個大字,安安比平平多寫了3個大字,安安寫了多少個大字?教師要求學生講一講該問題為什么用加法列式計算,引導學生根據課件中的實物圖來理解“安安比平平多寫了3個大字”的意思,生:“安安不僅有和平平同樣多的12個,而且還比平平多3個,求安安寫了幾個大字的個數,就是求比12多3的數是多少。”教師也可以繪制線段圖引導學生理解思路:安安的大字個數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平平同樣多的,還有一部分是比平平多的。通過類似的方法,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進而逐步學會有條有理地表達。在解決問題的學習中,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運用諸如“同樣多”“多些”“少些”“和”“比”等經常用于數學表達中的詞匯,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
三、為學生樹立語言樣板,在實踐中完善
低段學生大多會模仿身邊師友的說話方式。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注意自身語言的準確性、規范性,表達意思要準確,層次要清楚,表達方式盡可能多樣化,使學生能聽懂、聽明白。教師的語言還要有情感,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和學生說:“你能幫老師找出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和所求的問題嗎?你能替老師給大家講解這個問題嗎?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需要與老師、同學討論……”學生剛開始表達可能有困難,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再讓學生跟著模仿。有些一時難以口述的數學問題,可由成績好的學生帶著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練習。為了普遍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可以給學生布置重復口述、重點口述的作業,或采取集體練習、分組練習的方式,或采取“開火車”“擊鼓傳花”等類似形式完成課堂教學目標。通過這樣長期堅持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他們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得以逐漸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
參考文獻
[1]張維忠,趙千惠.數學課程與教學中的跨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變化[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