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迪,孫家潭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三醫院,天津 3001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因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被廣泛用于膽囊疾病治療中,已逐漸取代傳統手術,可提高膽囊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但LC術后疼痛、惡心嘔吐等并發癥影響患者恢復質量,其中疼痛是影響微創手術效果重要因素。因此,采取有效鎮痛措施減輕LC手術患者術后疼痛成為近年關注重點。多模式鎮痛是術后常用鎮痛措施,除傳統靜脈自控鎮痛外,其他鎮痛方式被廣泛應用[2]。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TAP)阻滯近年不斷被用于手術鎮痛中,羅哌卡因是常用局麻藥,心臟毒性小,鎮痛效果佳[3]。TAP阻滯對呼吸及循環影響小,且超聲引導下阻滯可提高成功率,安全性高[4]。但TAP阻滯中局麻藥濃度過低會縮短阻滯時間,鎮痛效果不佳,濃度過高會增加不良反應風險,選擇合適的局麻藥濃度對提高TAP阻滯效果有積極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不同濃度羅哌卡因TAP阻滯對LC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79例行LC治療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A組、B組分別40例、39例,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A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0-62歲,平均(48.02±5.11)歲;麻醉分級:Ⅰ級11例、Ⅱ級18例、Ⅲ級11例;手術時間35-69min,平均(55.69±7.43)min;病因:膽囊結石22例、慢性膽囊炎18例。B組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31-61歲,平均(48.19±5.04)歲;麻醉分級:Ⅰ級12例、Ⅱ級16例、Ⅲ級11例;手術時間38-77min,平均(56.33±8.03)min;病因:膽囊結石20例、慢性膽囊炎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膽囊疾病符合2018年診療共識中相關標準[5],且經CT、B超等檢查確診;②符合手術適應證,于本院接受LC治療;③均復合全身麻醉;④依從性好,精神正常。(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病史,未得到有效控制;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近期服用鎮靜、鎮痛藥物者;④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⑤伴凝血功能障礙者;⑥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⑦有慢性疼痛病史者;⑧局部皮膚破損或感染者。
1.3 方法 ①麻醉方法:術前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術前禁食、禁飲,入室后連接心電監護,監測患者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體征;開放外周靜脈通路,監測麻醉深度。依次靜脈注射咪達唑侖(規格:2ml:10mg)0.03-0.04mg/kg、瑞芬太尼(規格:1mg)1μg/kg、丙泊酚:(規格:20ml:0.2mg)1.5-2.0mg/kg、順阿曲庫銨(規格:5ml:10mg)0.3mg/kg行麻醉誘導;持續泵入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進行麻醉維持,間斷追加順阿曲庫銨0.06-0.08mg/kg。②鎮痛方法:于超聲直視下,利用短軸平面內技術,通過穿刺針由內向外在探頭內側2cm處,抵達腹直肌、腹橫肌間的TAP,確定針尖位置,回抽無血,A組、B組分別緩慢注入0.250%、0.375%的羅哌卡因15ml,超聲下可見TAP區低回聲區逐漸增大。采用同樣方法阻滯對側。術前20min,緩慢推注0.1μg/kg舒芬太尼,根據情況給予肌松劑,待患者蘇醒,送至麻醉恢復室休息。
1.4 評價指標 ①術后疼痛程度:于術后1h、6h、12h、24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術后疼痛,該量表總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重;②圍術期相關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舒芬太尼用量、術中瑞芬太尼用量、住院時間、蘇醒時間等指標;③不良反應:比較兩組術后惡心嘔吐(PONV)、寒顫、瘙癢等不良反應發生狀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和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單指標多時點數據采用重復度量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術后疼痛 與術后1h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h、12h、24h VAS評分逐漸下降(P<0.05);但A組、B組各時點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各時點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術后各時點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術后1h 術后6h 術后12h 術后24h A組(n=40) 4.01±1.02 3.41±0.91 2.51±0.61 1.82±0.52 B組(n=39) 3.95±1.04 3.38±0.89 2.46±0.58 1.78±0.48 F組間P 0.264 0.609 F時點P 118.133 <0.001 F組間與時點P 0.005 0.999
2.2 圍術期指標 A組術中瑞芬太尼用量多于B組(P<0.05);但兩組舒芬太尼用量、蘇醒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舒芬太尼用量(μg)術中瑞芬太尼用量(μg)蘇醒時間(min) 住院時間(d)A組(n=40) 11.03±2.15 1635.28±134.58 6.36±1.14 4.02±1.10 B組(n=39) 11.58±2.24 1251.33±142.36 6.58±1.25 4.15±1.06 t 1.114 12.321 0.818 0.535 P 0.269 <0.001 0.416 0.594
2.3 不良反應 A組、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LC是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的手術方式,可促進傷口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受到患者及醫師青睞[7]。但術后切口疼痛、右肩部放射痛等仍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患者術后疼痛感較重,增加再入院風險,降低舒適度,不利于恢復。據報道[8],LC患者嚴重疼痛發生于術后24h內,其中切口痛較為顯著,與刺激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改變有關。因此,采取有效鎮痛措施減輕LC患者術后疼痛感至關重要。
TAP阻滯被認為是LC手術有效的鎮痛方式,是將局麻藥注入TAP,阻斷此平面的感覺神經,以達到鎮痛效果。據報道,TAP阻滯用于腹部手術中,可減少阿片類藥物使用量,進而降低相關不良反應,提高患者鎮痛滿意度[9]。且在超聲引導下進行阻滯便于醫師觀察局麻藥物擴散情況,提高操作準確性,進而縮短藥物起效時間。羅哌卡因是常用局麻藥物,麻醉效能強,具有較好鎮痛效果,且對心臟毒性小,具有一定應用價值[10]。但目前關于TAP阻滯理想的羅哌卡因濃度尚無定論。研究顯示,羅哌卡因安全濃度應低于3mg/kg,各區域麻醉領域中,認為其濃度大于0.200%是鎮痛有效濃度[11-12]。但臨床多應用濃度為0.375%羅哌卡因進行鎮痛,起效較快,但其安全性仍有爭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術后1h比,兩組術后6h、12h、24hVAS評分逐漸下降,但組間各時點VAS比較無顯著差異,結果表明,低濃度羅哌卡因對LC患者術后鎮痛效果與高濃度藥物相當,且隨著術后時間延長,患者疼痛程度不斷減輕。這也與既往研究結果[12]相似。分析原因可能為,羅哌卡因具有高度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特點,無論低濃度或高濃度均可有效發揮麻醉及鎮痛雙重效應,達到一定鎮痛效果;且兩組術后均接受相同鎮痛處理,進而出現VAS評分相比較無差異結果。本研究還發現,A組術中瑞芬太尼用量多于B組,但其他麻醉相關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LC術中較強的刺激多為術前10min內、Trocar置入有關,尚不能認為是高濃度羅哌卡因減輕術中應激反應,進而降低瑞芬太尼用量,具體結論還需今后進一步研究證實。通過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現,兩組無顯著差異,但A組僅有2例出現不良反應,略低于B組,說明低濃度羅哌卡因安全性高,但具體結論還需今后證實。
綜上所述,低濃度羅哌卡因TAP阻滯對LC鎮痛效果與高濃度羅哌卡因相當,但低濃度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