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一璞
今日之中國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如何搶占先機,贏得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緊迫任務。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五部分以此為標題,明確科教興國戰略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科學內涵和使命任務,并且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整合、系統謀劃,共同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用三個“第一”并舉,凸顯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布局中,教育科技人才支撐的重要性,強調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這些重要論述和科學判斷是對到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深入闡發與路徑設置,充分體現了黨對中國式現代化規律性認識的深化,表明中國走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之路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決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2022年12月8日,江蘇南通,在海安市科普館,白甸鎮瓦甸小學學生參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
在以前的黨代會報告中,科技一般被涵蓋在經濟建設板塊中,教育一般被安排在社會建設板塊中,人才一般被設置在黨的建設板塊中。黨的二十大報告從系統觀念出發,首次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一起,作為獨立板塊闡發。這一理論創新提示我們,要深刻認識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準確把握好三者的鮮明特征和有機聯系,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共同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
教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4月,致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儀式的賀信中強調的那樣:“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教育不僅是國之大計,也是黨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問題,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樹人”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任務,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重要論述,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指明方向。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方向定位。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明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定位。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培養“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確立了這一原則。
“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途徑。我們說立德樹人,其核心要義是以立德為途徑培養人、塑造人。
“德”的內涵有明確的界定。以什么樣的“德”來育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的觀點一向是明確的。“立德樹人”的“德”首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德。這種“德”不僅是個人層面的私德,也是社會層面的公德,更是國家層面的大德,凝結著全體中國人的精神追求。“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第二,“立德樹人”的“德”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德。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具有高度自信和自覺,絕不是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第三,“立德樹人”的“德”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要通過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將之有效轉化為價值觀教育的豐富營養,從而固牢育人之根本。
如何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這“六個下功夫”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著力點,從“志、情、心、識、意、能”六個方面明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課主渠道”“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協同育人方式,要求學校擔負主體責任,家庭培育良好家教、樹立良好家風,社會為時代新人成長創造良好氛圍環境。
“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歸宿與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大教育觀”,不是單純地就教育論教育,而是將教育放置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之中,放置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之中,在全社會形成教育合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教育之所以是國之大計和黨之大計,在于教育要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關乎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為黨育人”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屬性。每個國家培養教育人才都有符合自身民族發展的政治要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的社會主義國體決定了,我們必須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為國育才”是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今日之中國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如何搶占先機,贏得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緊迫任務。我們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要心懷“國之大者”“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2023 年1月5日,安徽合肥,在瑤海區長三角數字科技示范園,合肥統旭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在智慧顯示屏生產線上作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科技創新深度顯著加深,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同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交匯期,科學技術前所未有地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但同時中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有待優化,科技投入產出效益較低,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科技評價體系還不適應科技發展要求,科技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為了牢牢把握轉瞬即逝的機遇和解決長期存在的難點,中國必須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在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以新型舉國體制不斷組織科技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實現中國科技從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領跑的跨越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類學科也呈現不斷深入交叉滲透、融合的趨勢。科技攻關往往不能局限在個別領域內完成,而是需要各個科技領域的協同創新。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能夠確保新型舉國體制的建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科技是最需要創新驅動力的領域,而科技領域的機制體制也同樣需要不斷創新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著眼點是調動科技創新的主動性,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堅決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有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深化科技評價改革的實踐路徑是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吸引和激勵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為他們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只有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把握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四個面向”的提出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需求與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現了國家奮力跟上并實現引領科技時代發展的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表征了以科技成果產業化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彰顯了科技創新在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等關系國家重大需求領域的重要作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凸顯了國家創新性發展中的價值追求和人文關懷。

2022 年8 月4日,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在天津舉行。天津商業大學參賽選手展示“集成太陽能PV T與跨季節土壤蓄冷的商超CO2冷凍冷藏系統”模型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育培養的對象,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
中國擁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技隊伍,但是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制約著中國科技創新,阻礙中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步伐。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在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是自主創新的關鍵。可以說,國家發展、民族振興都要依靠人才。我們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并且用好用活他們,將他們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知識就是力量,人才代表未來。當全中國人民蘊藏的智慧資源被充分激發,定會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
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黨管人才的原則是人才工作的關鍵,是堅持和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深刻體現,是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內在需求。只有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才能確保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人才戰略的合理布局以及人才資源的正確配置。我們要堅持以正確的政治方向領航匯聚人才,以長遠的戰略謀劃培育用好人才,以科學的人才理論團結激勵人才,以深化改革的人才制度服務成就人才,做到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讓戰略科學家、技術領軍人才、創新團隊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各類人才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感恩前輩、尊重人才、弘揚學術、激勵后學的氣氛,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展現了黨在人力資源領域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恢宏氣度,體現了百年大黨時不我待、求賢若渴的時代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