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馬力
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的淶水縣,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房山區相接,被稱作“北京后花園”。近兩年,通過科技賦能,淶水的現代農業搞得有聲有色。

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包裝海鮮菇
寒冬臘月,在河北省淶水縣一座座現代農業產業園里,一車車自主研發的海鮮菇被拾掇得白白凈凈,正從自動化溫室里運出,發往全國各地,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引種韓國、新加坡等地的桑葚掛滿了枝頭,春節一過,這些“大洋果兒”就要批量上市。
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的淶水縣,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房山區相接,被稱作“北京后花園”。近兩年,通過科技賦能,淶水的現代農業搞得有聲有色。
臨近春節,淶水縣華益菇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利華的電話每天都響個不停。“春節前這20多萬斤海鮮菇估計都不夠賣。”這是他2019年培育出的菌類新品種,因外形可愛、口感好、營養豐富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2019年10月,張利華在王村鎮建起了月產150噸的食用菌現代智能溫室。“當年準備在春節期間上市的30萬斤海鮮菇因遭遇疫情沒賣出去,損失慘重。”張利華說,疫情三年,企業損失數百萬元。
“要把失去的效益找回來。”張利華說,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生活生產秩序逐步恢復,物流堵點打通了,企業生產銷售也回歸常態,眼下海鮮菇的供不應求讓他對市場需求充滿信心。

智能溫室里長勢良好的海鮮菇
張利華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食用菌,至今已掌握包括羊肚菌、赤松茸、竹蓀等幾十種菌類的種植技術,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種植專家”。為走科技創新之路,他積極與河北農大等專業院校聯系,對接研發需求,在理論和技術創新方面均獲得了更為專業的幫助。“河北農大、河北農科院的專家親自到我這里實地指導,讓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了更強的智力支撐。”
依托物聯網技術,如今,張利華的智能溫室,已經實現了從菌種培育到后期生長管理的全智能化。“溫室內能夠智能控溫控濕控光照,在節省人力的同時,大大提升了經濟效益,科技正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郭寶林介紹新引進的桑葚品種
張利華說,今年,他要帶著大家甩開膀子大干一場。他計劃把公司總部基地作為新菌種的科技孵化車間,在全縣的村莊推廣新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實現各有特色的“一村一品”,在老鄉們的房前屋后都種上菌菇,“讓科技成為支撐鄉親們小康生活最鮮亮的底色”。
依托物聯網技術,張利華的智能溫室,已經實現了從菌種培育到后期生長管理的全智能化。“溫室內能夠智能控溫控濕控光照,在節省人力的同時,大大提升了經濟效益,科技正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春節前幾天,淶水縣的最高氣溫只有1℃左右,但位于永陽鎮的中葚康桑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棚里的溫度卻達到了20℃。溫暖如春的大棚,讓進入盛果期的桑樹長滿了新鮮的果實。
“這棵是粵無籽大十,畝產4千斤,早熟,春節前收獲;這棵是引自新加坡的果實桑,畝產8千至1萬斤。”說起溫室內的每個桑樹品種,合作社負責人郭寶林如數家珍。

王士玲(右)正在教種植核桃的農民進行直播帶貨
十幾年前,郭寶林所在的永陽鎮曾因過度開采石灰石造成資源枯竭和生態破壞。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不斷深入,永陽鎮把生態高效農業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郭寶林的桑樹農業種植合作社就是在此時迅速成長并發展壯大起來的。
這兩年,郭寶林通過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學院專家合作搞研發,硬是把桑葚這種季節性強的水果,變成了全年常有、四季常鮮的水果。他還不斷延伸桑果深加工產業鏈,在做大做強生態健康產業的同時,帶富了一方百姓,成為鄉村現代農業帶頭人。
“我們不光種植鮮食桑葚,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把桑果、桑葉變成了科技附加值高的現代健康品。”郭寶林介紹,目前團隊研發出包括桑葉茶、桑葚酒在內的60多種健康保健商品。
花卉是郭寶林看好的新項目。他告訴記者,淶水正在打造現代花卉商貿物流平臺和國際花卉產業園。項目建成后,淶水將增加一個集花卉展示交易、花卉拍賣、花卉集散流通、冷鏈物流、花卉特色旅游、休閑體驗六位功能于一體的全業態現代花卉產業集群。目前他的公司已投資800多萬元人民幣,在永陽鎮北七山建起了智能花卉玻璃溫室,溫室內的溫度、濕度自動調控,花卉種植全程靠機器人。
近5年來,淶水農業創新驛站邀請的各類專家對全縣1萬多名農民進行了“面對面”和“手把手”的指導和培訓。“很多人成了種養殖專家,成為鄉村振興產業的主力軍。
“各位老鐵們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到聯慧直播賦能,今天給大家說說薄皮核桃的冬季管理。”每天下午,王士玲都會在她的農業創新驛站里通過手機直播,給大家普及現代農業種植及管理技術。由于多年潛心研究薄皮核桃的育苗及管理技術,她的粉絲遍布全國。
王士玲的直播不僅普及林果種植技術,她還帶貨銷售淶水農特產品,由于專業過硬,開播不久便收獲大量粉絲。
淶水是在全國具有知名度的麻核桃原產地和主產區,全縣文玩核桃種植高達400多萬株,年銷售額達10億元,直接帶動4.5萬戶核農、核商就業。“淶水麻核桃”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這讓淶水成為國家麻核桃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王士玲說,現在很多核農通過手機直播賣麻核桃,但直播帶貨不是簡單的“吆喝”,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對麻核桃種植的了解,她目前正在幫助核農補上這塊短板。
王士玲所在的農業創新驛站不僅擔負著對全縣農民進行科普的職責,還是廣大農民的“智慧中樞”。王士玲介紹說,從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她的小小驛站發揮了大作用。“鄉村振興最核心的就是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每年我會邀請各地農業專家到淶水田間地頭‘傳經送寶’,他們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和特色產業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王士玲說,近5年來,驛站邀請的各類專家對全縣1萬多名農民進行了“面對面”和“手把手”的指導和培訓。“很多人成了種養殖專家,成為鄉村振興產業的主力軍。”
王士玲不僅把創新驛站經營得紅紅火火,她創辦的聯慧核桃銷售農民合作社也成為廣大核農的“主心骨”。“從種植、管理到后期銷售,合作社把能做的事情都給大家做了,所以備受大家的信任。”王士玲說,在短視頻和直播大行其道的當下,傳統銷售渠道備受沖擊,帶動大家形成麻核桃直播銷售的強大聯盟,將助推淶水麻核桃成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