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關婧
COP15 第二階段會議延續了“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題,討論并提供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

2022年12月20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COP15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右二)、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右三)、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長吉爾博(右一)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庫珀共同挽手祝賀會議取得成功
COP15第二階段會議于2022年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成功舉辦。會議延續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題,討論并提供了既雄心勃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歷史性地納入了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的落地路徑;歷史性地決定設立“框架”基金;歷史性地描繪了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為下一階段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描繪了新的藍圖。國際社會將其比擬為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巴黎協定》,將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昆明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國際政要通過視頻方式發表致辭,共同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開展全球行動,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凝聚最高級別的政治合力。

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參加中國角活動

生物多樣性與健康主題邊會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作為大會主席主持全體會議
早在2019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國事訪問中國期間,兩國領導人就共同發布了《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強調支持《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支持制定和實施兼具雄心和實際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強調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化作為優先合作領域。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雖然雙方互訪受阻,但中法兩國領導人仍保持密切交流,習近平主席與馬克龍總統的7次通話中多次強調堅持多邊主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推動舉辦一屆成功的COP15大會。2022年5月,雙方領導人進一步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納入未來五年雙方合作的重點領域。
中法雙方領導人在生物多樣性治理方面的一致表態,站在全人類永續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高度推動各方相向而行,向國際社會發出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信號,體現了中法兩國的擔當與作為,為COP15的成功舉辦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順利達成注入了強大的政治動力。
經過全球三年多的艱苦談判,COP15會議最終達成的“框架”包括了4個長期目標和23個行動目標,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的保護、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全面覆蓋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各級政府和所有行業部門的主流,鼓勵全政府和全社會參與。同時,充分借鑒此前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設定的經驗,一攬子通過關于監測框架、規劃監測報告和審查機制、資源調動、能力建設與發展、科學技術合作、遺傳資源數碼序列信息(DSI)的決定等文件,強調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支持措施,不僅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設定目標,還明確了實現的路徑。

2021年11月4日,市民觀賞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與成果展館中的展品
當前新冠疫情余波未盡,全球經濟低迷,南北矛盾凸顯,地緣政治和地區沖突局勢緊張,在全球和平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背景下,COP15克服了多邊外交的現實挑戰,經過近4年的艱苦磋商、10多天的膠著談判以及最后階段的激烈博弈,190多個締約方最終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共識。有媒體評論認為,這一歷史性成績已超越了生態環境領域的范疇,更是在當前形勢下實現公平公正、彌合南北分岐、妥善處理發展與保護關系的新典范,也為通過多邊主義解決全球性問題注入一針強心劑。

2021年10月9 日,設立于云南省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新聞中心
這一成功也離不開中法雙方生態相關部門持續的高效溝通和密切配合。中國生態環境部黃潤秋部長與法國生態轉型與團結部相關負責人多次進行交流,共同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雙方談判代表在談判過程中也保持密切溝通,共同研究談判策略,掌握談判的節奏與方向,并發揮各自在引領全球環境治理中的領導力,與關鍵締約方和利益相關方在難點議題上反復溝通,推動各方相向而行,最終推動會議取得預期成果。
COP15克服了多邊外交的現實挑戰,經過近4年的艱苦磋商、10多天的膠著談判以及最后階段的激烈博弈,190 多個締約方最終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共識。這一歷史性成績已超越了生態環境領域的范疇,更是在當前形勢下實現公平公正、彌合南北分岐、妥善處理發展與保護關系的新典范。
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在法國通過;2019年的《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特別提出,要加強在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聯系上的共同努力,支持其他政治領導人,并與他們共同努力,推動全球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2022年“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在中國的領導下通過,中法兩國在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進程中具有天然的使命。中國與法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有責任也有義務推動國際社會朝著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框架”的通過是世界各國在COP15上取得的共同成果,也是下一步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起點。如何推動“框架”的落地見效,每個目標得到逐一實現,是國際社會面臨的現實挑戰。這需要全球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務實的行動,更需要團結一致的精神。中法兩國應繼續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影響力,保持“框架”談判的勢頭,推動高層政治參與,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確保國際社會團結合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動,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必要支持,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