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筠筠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是高中語文必修課程七大任務群之一,旨在聯系現實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語言實踐中提升其閱讀與交流水平。其中,“閱讀”與“交流”是貫穿“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核心,也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緊扣“實用性”功能,創設真實的情境和驅動型任務,不斷地讓學生進行梳理與探究、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用實踐,全面提升其綜合語文素養。基于此,筆者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第五單元“抱負與使命”主題單元為例,從語篇特色、語義情境、語體表達、語用實踐四個角度,感受實用文語言藝術和實用性功能,進而讓學生進行真體驗、真表達、真交流。
統編版高中教材必修課程設計了“新聞傳媒類”“知識讀物類”“社會交往類”三大實用文單元,各有特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知“語篇”的特色,落實實用文核心知識,感知學習任務群的思想引領作用。
首先,整合單元內容,建構“語篇”概念。語篇是獨立而完整地達成一定交際意圖的語言單位。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學習中,以大單元學習主題為引領,引入語篇概念,可以實現閱讀與鑒賞的銜接性和連貫性。比如,必修(下)第五單元人文主題為“抱負與使命”,選編了馬克思、恩格斯、李斯、林覺民四人的作品,文體語言表達不一,兼具實用性和經典性。在教學中,筆者引入語篇概念,從文體、結構、語言、情感四個方面,對本單元四篇文本進行橫向的梳理,進而幫助學生形成立體化語言知識。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都注重情理結合,語言端莊、濃烈;《諫逐客書》和《與妻書》作為實用文,情感表達注重輕重、場合、得體。基于此,教師因勢利導地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語段,將其改寫成情感相對濃烈的形式,進而辨析“實用性”文本的理性表達。
教師還要進一步統整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內外橫縱聯合,整合學習資源,進而強化語篇意識。比如,筆者采用“1+X”的閱讀方式,豐富學生的語篇感知能力。具體為:感知“演說”能力,聯讀《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理解演講詞的情感性,學會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演說;學會“勸諫”之術,聯讀《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探討公私兼顧的勸諫藝術,學會直曲勸諫方式;學會“紙短情長”的書信表達,聯讀《與妻書》《祭十二郎文》,探討拳拳之心和款款深情,學會情真意切地書寫家書。可見,建構“語篇”概念可以從語言層到形象層重構學習任務群教學內容,全面感知文本語言特色,提升語言的感知能力。
其次,依據單篇體式,培養“語言感知”。學習任務群是以“群”為學習單位,以大單元、大任務、大主題為主導。但是,單篇選文具有獨特的體式和豐富的教學價值,為整體推進學習任務群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結合對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五單元文本的梳理不難發現,本單元文體形式豐富,融合了演講稿、悼詞、奏疏和書信,前后文本主題指向明確,旨在培養青年學生的偉大抱負和使命擔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文定教,立足單篇語言特色,引導學生涵泳品鑒,讀出體式的本味。以精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為例,該篇文本語調莊重、哀而不傷,表達了恩格斯對偉大革命家馬克思的沉重的悼念。筆者依據文本的語言表達上多用長句的特色,進行“長短句”的替換、修改、比較,進而破解出文本長句之“長”,體悟出演講稿情感之“深”。具體為:找“長句”,閱讀文本,找出文本中相關的長句,畫出“主干”;換“斷句”,請將自己所找出的長句轉化為斷句,前后朗讀,表述“情感”;析“長句”,選擇一句長句,從“修飾語”“聯合成分”“句子結構”三個角度,說明長句特征;破“長句”,從演講場景、演講目的破解長句表達效果。可見,聚焦單篇文本體式,從語言形式到語言意蘊,開掘從結構到內容、從情感到主旨的深度文本解讀,建構有效的語文核心知識。
由此,開展“實用類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教師需要立足大單元特質,選取整合的融通點,聚焦單篇體式,優化學習內容,進而做到辨體識文、理性分析,全面有序地建構語言知識。
語用的核心是話語存在的語言環境,即為“語境”。有效理解語境義,對理解文本的話語和整篇文本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實用類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詞與詞、句與句、篇與篇組合的時候,往往會受到社會、歷史、文化等影響,進而形成獨特的語境,表現出特定環境下的語義。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緊扣實用文的交際語境、社會文化語境、上下文語境等進行深度學習。
首先,注重現實交際語境,還原閱讀現場。所謂的“交際語境”是指圍繞特定話題或者問題,以一定的角色和口吻進行語篇建構,進而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活動。其中,寫者角色、讀者意識是交際語境的兩大關鍵要素,也是實現實用文實用功能的關鍵。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抱負與使命”主題單元切合實際,巧用演講稿、勸諫辭和書信等實用性文體,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和同理心。其中,“作者(身份、地位、處境)”“讀者(身份、地位)”“交際背景”“交際語體”“交際目的”是四大交際語境關注對象。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巧妙地切合這些交際語境的要素,關聯任務,進行深度閱讀體驗。基于此,學生會發現: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根據一定的寫作目的,有意識地關注自己與讀者的身份,選擇恰當的稱呼語、敬辭等進行語言表達的。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緊扣每一篇作品的語言藝術,由表及里地進行語言分析。以《諫逐客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勸諫的背景、主體、對象、困境、目的等角度設計學習任務單,進而體悟優秀勸諫文的藝術。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真問題:李斯作為客卿,他為何不談與自己身份對立的秦國貴族,做到避實就虛、隱私先公?李斯如何做到以私入公,消除秦王的警惕和戒備?李斯為了取得勸諫成功,又如何做到站在對方立場上陳述事實,做到揚私濟公?
由此可見,“實用類閱讀與交流”需要注重交際語境,關注“讀者意識”和“寫者身份”,真正地探究出作者表達的必要性和恰當性。
其次,注重歷史文化語境,拓展閱讀空間。所謂的“歷史文化語境”是指作品特定的創作背景、寫作動機、特定的場合等情境。實用文往往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具有文學作品的經典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還原歷史文化語境,與作者展開對話,進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兩個文本中有許多專業性的術語,如“好人兒羅賓”“狡獪的精靈”“光榮的工兵”等,學生受到閱讀經驗的局限,往往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共產黨宣言》中資產階級對歷史推動作用的探討,還原文本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而厚植學生的文化素養,使之準確理解演講者的愛憎傾向。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巧設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觀點,感知演講稿表達的情理共融。具體為: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學習馬克思主義,學校話劇社將以《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兩篇文本為素材,還原兩位偉人演講的現場,現邀請你將文本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現代版演講稿進行演說。
在演講中,學生會發現: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作者往往在情感處理上有一定的尺度差異。《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表達了對馬克思難以抑制的悼念,語言或是呼天搶地,或是冷靜客觀;《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馬克思的演講思想深刻,語言或深沉或內斂或幽默。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可以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時空距離,打破情感隔閡,進而深度地解讀出作品深刻的文化哲思。
實用文注重依據一定的語境條件,選擇與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得體”的表達。在“實用類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巧設情境和任務,引導學生從閱讀到寫作、從寫作到交流,真正實現思維的進階。
首先,聯系真實生活,創設真實的表達情境。“實用類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強調將知識運用到真實的生活之中,真正實現語文的工具性。其中,“情境性”和“實踐性”是有效表達與交流的重要因素。結合“抱負與使命”單元主題,教師需要結合現實生活,巧妙創設實用文“語體”表達的情境,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基于本單元主題和文本的針對性,聯系“抗疫”的現實,創設了以下表達情境。
2020年新冠疫情大肆侵襲我們的健康時,我們身邊也涌現出了一群英雄。他們或是走在前線的醫務工作者,或是勇于挑戰的科研人員,或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無數的人用自己的一臂之力,為我們驅散了陰霾,撐起了藍天,擔起時代的使命。 現在團市委舉辦“戰疫,我們的使命”宣傳主題活動,作為“振華中學”的學生,請你給自己所在社區的廣大居民寫一份書信(演講稿、勸諫辭)。
該情境有效地聯系了學生的生活,激發其表達動機,思考當下“我們的使命”。在完成此任務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讀本單元四篇文本,梳理出各篇文本的語體表達特色,深刻理解不同時代下不同人物的“使命”之意,進而選取恰當的語體進行表達。
其次,開展語言交流的活動,生成語言實踐的成果。“實用類閱讀與交流”需要以學習情境為載體,以學習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學會有效交流與溝通,真正提升其語用能力。比如“抱負與使命”單元,教師需要圍繞主題,開展創意性讀寫活動,使學生真正掌握實用文語體表達,培養其使命擔當和偉大抱負。具體為:以“抱負與使命”為題,選擇恩格斯、馬克思、李斯、林覺民四位中的一位,給他寫一封書信并且編輯成集;學校舉辦“學偉人,勇擔當”主題宣傳活動,將在教學樓長廊上懸掛恩格斯、馬克思、李斯、林覺民四人的畫像以及名言,請選擇一位為其配圖、寫推薦語。可見,以語言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為驅動,以學習成果呈現學習形態,可以多角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提升“實用類閱讀與交流”的探究能力。
總之,“實用類閱讀與交流”需要緊扣語言建構與運用,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實踐意識,激發其勇于表達的動力,真正地讓閱讀與交流切合生活所需、利于生活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