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倩
詩歌作為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往往以豐富、生動的意象為載體,將所言之志潛藏在字里行間。解讀古詩應根據詩歌創作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漸入詩歌佳境,在捕捉信息、整合信息和超越信息過程中漸入古詩“意象”“意境”“意趣”的“三意”之境,還原詩歌魅力,讓學生在詩歌解讀過程中受到潤澤。
意象是通過詩人主觀意識加工而形成的客觀現象,它往往以具體的景物、人物、事物等形式呈現出來,表現出鮮明的選擇性和秩序感。詩歌解讀應以捕捉信息為基本抓手,引導學生發現詩歌承載的詩人主觀意識的“象”,讓意象得以還原,為學生所感知、所發現。朗讀是捕捉信息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多樣化朗讀意象才能得以全面挖掘。
詩歌意象浮出文面需要立足于學生主體,給學生創造自主朗讀詩歌的機會,讓學生借助朗讀形成語感,對詩歌傳遞的意象信息獲得初步感知,這樣才能為解讀意象奠定基礎,讓學生逐步透過語言信息,抵達詩人滲透在“象”中的“意”?!端臅r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課前預習環節布置學生利用工具書,結合教材提供的助讀信息進行自主朗讀,自主解決生字詞障礙,做到正確、流暢地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思想情感。通過自讀活動,讓學生成為詩歌解讀的主體,調動學生詩歌學習經驗,讓意象從語言信息中得以顯現出來。
目前,不少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意象時缺乏深度閱讀意識,滿足于抓住詩歌所寫之景或物,忽視景物、事物背后的主觀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優化朗讀形式。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可以開展小組朗讀比賽活動。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選配合適的背景音樂,也可以借助形體語言、服飾等傳遞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通過演讀,學生對詩歌信息的把握更加全面,將詩歌所寫的梅子、杏子、麥花、菜花、籬落、蜻蜓、蝴蝶等意象還原出來,逐步在心中交織,產生編織意境的學習沖動。
意象是通過一個個物、景等孤立化形象呈現出來的,孤立的意象需要進行信息整合,將看似不相干的意象加以勾連,還原意象秩序,揣摩詩人選擇這些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緣由。通過有效的信息整合,意境才能自然地生成,詩歌中意象的秩序才能得到維持,詩人的選擇意圖才能為學生所感知。想象是整合信息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師可以結合多樣化想象活動和言語表達活動,讓意境趨向豐滿。
想象是學生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自然原生態的景、物不再局限于自然意義,而是與學生的主觀感受、生活經驗、閱歷和認知等有機結合起來,意象因為某些邏輯關聯得以勾連。借助想象,梅子的“金黃”、杏子的“肥”、麥花的“雪白”、菜花的“稀”、籬落的“落寞”、蜻蜓和蝴蝶“飛”從文字向具體可感的形象演變,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詞匯,而是一個個生動的形象。想象活動讓孤立的意象得以組合起來,看似無關聯的意象憑借想象逐步地進行交織,促使學生調動既有積累和經驗,意境的生成呼之欲出。
學生借助想象形成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驅使學生將這些成果表現出來。表達成為釋放學生想象、生成意境的重要手段。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給學生創造語言表達的機會,讓意象按照詩人的選擇和秩序進行組合,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意境。如《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結合學生的想象活動,學生運用生動的語言將詩歌畫面表達出來。通過言語表達活動,一幅有花有果、有形有色的初夏田園風光圖呈現在學生面前,一幅幅勤勞耕作的圖畫從潛藏狀態被發掘出來。意象因“田園風景”這個主圖景得以組合,關于田園生活的意趣也在表達中溢于言表,我們仿佛可以聽見詩人寄托在意象和融合在意境中的思想情感。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捕捉和整合信息基礎上進行超越,玩味詩歌意境中洋溢的意趣,從而把握詩歌傳遞的思想情感。超越信息需要學生借助誦讀再次沉入語言,需要進行廣泛互動,讓詩歌意趣與學生形成共鳴,為學生所接受。
詩人表達的意趣往往不是以顯性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以語言為載體。在學生捕捉信息和整合信息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度進入文本。誦讀是引領學生沉入語言的重要手段,它是對朗讀活動的進一步深入。有效的誦讀將有助于學生透過語言表象觸摸詩人潛藏在意象和意境中的主觀意識,進而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遷移,憑借既有情感經驗和經歷去感悟詩人的意趣。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在學生交流詩歌畫面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思路進行梳理。第一、二句詩人勾畫出靜態的初夏田園風景圖,從表現意象特征的詞語“金黃”“肥”“雪白”“稀”等詞語,不難讀出詩人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喜愛和贊美;最后兩句借助兩個富有田園特征的蝴蝶和蜻蜓,間接地表現農家的勤勞,詩人的贊美之情滲透在詞語中。通過誦讀活動,學生對詩歌意象和意境把握達到游刃有余的程度,自身情感得到有效調動,情感在富有感性特征詞語的刺激和作用下得以調動起來,學生和詩人之間的情感通道被打開,在移情中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學習從本質上是不同主體之間有效互動和交流的過程,詩歌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把握詩人潛藏在詩歌中的意趣離不開互動,包括師生、生生和生本之間的多重互動。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主導優勢,積極調動一切手段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并引發連環互動,在多元互動中引領學生從詩歌向生活延展,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和潤澤,進而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自然生長。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在引導學生揣摩詩歌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結合圖片和學生新農村見聞與感受,引導學生模仿借鑒《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進行詩歌創作,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圖景,抒發作為時代少年對新農村的感受,將詩歌學習和語用表達有機結合起來,使詩歌教學達于語用之境。
總之,詩歌解讀不能忽視語言文字,它是詩歌傳遞信息的載體。教師應遵循詩歌創作的基本特點,從還原詩歌意象入手,再通過有效的信息整合引領學生進入詩歌意境,玩味詩歌傳遞的意趣,并使學生在語用中升華詩歌學習,讓詩歌解讀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