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志成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上海 200032)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1]。既往針對此類患者,臨床多以手術切除方案完成治療,但由于大多數患者在最終確診時病情已至中晚期,已延誤最佳手術時機,故此類患者往往需借助立體定向放射(SBRT)技術配合化療治療。SBPT技術具有無創、不良反應少、費用低廉的優勢,且其病灶局部控制率與手術方案相當,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在臨床中得到廣泛認可與應用[2]。但是立體定向放射技術需要精確計劃、精確定位及精確治療,對于治療設備的精度要求較高,要求治療過程中患者存在的擺位誤差達到足夠小的標準[3]。作為放射治療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強化患者的體位固定精確度十分重要。以往臨床主要采用的體位固定技術包括熱塑體膜與真空墊固定技術,其技術表現各具優勢[4]。為針對肺癌放療患者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體位固定技術,可保證體位重復性、準確性,本研究分析熱塑體膜與真空墊固定技術的各自優勢,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收治的120例肺癌放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45.52±4.91)歲;病理類型:腺癌患者25例,細胞癌患者25例,大細胞癌患者10例;腫瘤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13例,ⅢA期22例,ⅢB期16例,Ⅳ期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45.41±4.88)歲;病理類型:腺癌患者27例,細胞癌患者27例,大細胞癌患者6例;腫瘤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12例,ⅢA期21例,ⅢB期17例,Ⅳ期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5]中肺癌及病理分期的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病情穩定;③無化療禁忌證。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心功能指標異常;③血液、脊髓檢查指標異常;④既往放化療史;⑤病情嚴重,預計生存期低于90 d。
1.2 操作方法觀察組患者實施熱塑體膜配合體位固定:經定位機引導,患者取仰臥位,根據定位燈適當調整患者體位,叮囑患者保持放松。在初步固定體位后,取出經熱水軟化的熱塑體膜,貼合患者胸部兩側,均勻覆蓋,并于體架對應口槽固定。待熱塑體膜冷卻,對臍窩進行釋放按壓,作出凹形標志;待凹形標志塑型,繼續沿著患者身體輪廓、體膜狀態塑型,全部冷卻后即可將體膜松開。引導患者緩慢坐起,輕輕活動,保持自然、放松狀態,在其扣上體膜,對初次擺位過程中出現的皮膚牽拉進行糾正,檢查確保無誤,即可于體表、體膜位置劃定標記線,設置重復擺位參考線。對照組患者實施真空墊固定技術配合體位固定:取真空袋,于模擬定位機均勻放置,叮囑患者仰臥,經三維激光等調整體位,將患者兩側真空袋拆開,貼合于身體兩側,取小型真空泵,抽氣后待真空氣墊硬化、塑型,根據患者體形進行體膜固化。待體膜制作結束,經CT引導對患者進行模擬定位,沿環甲膜-膈肌下緣掃描。完成腫瘤病灶部位的掃描,確定病灶部位情況。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收集掃描圖像,經0°~270°方向圖像合成,比較在不同體位固定技術下的擺位誤差情況[6]。②比較兩組患者X軸、Y軸、Z軸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③比較兩組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3 mm及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3°患者的占比。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比較觀察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比較(mm,)

表1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比較(mm,)
2.2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比較觀察組患者X軸、Y軸、Z軸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 比較(°,)

表2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 比較(°,)
2.3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3 mm及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3°占比比較觀察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3 mm及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3°患者占比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3 mm及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3°占比比較 [例(%)]
在臨床中,針對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多選擇放射治療技術,通過聚焦腫瘤靶區,以釋放最大限度的放射劑量,在消滅病灶細胞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組織、器官損傷[7]。放射治療可以明顯提升肺癌患者的近期生存質量,改善肺部功能,延長生存時間。但在對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療過程中,腫瘤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的空間位置會發生相對變化,進而引起放射治療誤差,導致腫瘤脫靶、正常組織遭受放射性照射,影響放射治療有效性,甚至給患者帶來傷害[8]。
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療主要存在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其均可引起位置改變,其中系統誤差包括放射治療過程中的機器誤差,例如定位、導入、設置等,可通過提高操作精度、提高操作熟練度、科學配置放射治療設備等措施盡量縮小該誤差,完善質量控制[9];而隨機誤差則多與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其他相關因素有關,例如患者的呼吸、腸道運動、生理解剖位置的變化、擺位誤差等,這些因素均可能對放射治療計劃的精確執行產生影響,也是臨床中干擾計劃靶區的主要因素[10]。因此,在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療過程中,需要有效降低擺位誤差,以提升擺位精度,提高治療的有效性,使放射治療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
在實際的放射治療過程中,雖然可供參考的固位技術較多,但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只有部分固位技術能夠實現真正的固定,并且即便在應用固位技術后,患者的體位固定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11]。目前,臨床中最為普遍使用的放射治療體位固定技術有熱塑體膜技術、真空墊固定技術,其中真空墊固定技術的體位固定效果會受到患者在治療階段中的體形變化影響,并且對患者上肢的固定作用具有局限性,無法對患者的呼吸幅度進行有效控制,進而引起各方向上的誤差[12]。
熱塑體膜固定技術借助熱塑模完成體位固定,實現對患者放射治療的擺位固定。在該技術中所應用的熱塑體膜屬于記憶功能材料,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在使用前,可將熱塑體膜置于熱水(65 ℃)進行軟化,使其發生形變,在軟化取出后使用,即可提升與患者體位的貼合,貼合度較好,操作簡單,安全快捷[13];此外,熱塑體膜還可進行二次軟化、固定,如在第一次體位固定操作中未能獲得理想的固位效果,則可將熱塑體膜取下,再次置入熱水中將其軟化,并重新操作固位;并且熱塑體膜還具有透氣性良好、質地軟、重量輕、強度高、厚度適宜的優勢,即便是需要長時間化療治療,患者也不會產生悶憋感,熱塑體膜也具有不易破裂、拉斷,實用性好等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低于對照組,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低于對照組,體位X軸、Y軸、Z軸線性誤差絕對值>3 mm及旋轉角度誤差絕對值>3°患者占比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結論與王偵藝[14]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針對肺癌化療患者的體位固定,熱塑體膜固位技術的優勢集中體現于能夠有效實現固位效能,減少患者的移動度,確?;煱邢驑擞淈c更加精確;能夠有效調節與控制患者的呼吸幅度,使其維持較為平穩的狀態,進而降低因呼吸運動而引起的擺位誤差;貼合度好,可反復操作固位,受患者體形變化影響較小[15]。但本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處,例如納入樣本案例過少,未能涵蓋多病理類型患者案例,未能設置熱塑體膜聯合真空墊的對照觀察等;以上問題均有待后續研究的深入,以全面評估體位固定操作中各項配合固位的方法的優劣勢、適用范圍等,為臨床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圍繞肺癌化療患者,在體位固定操作中選擇熱塑體膜配合固位,可有效降低擺位誤差,提升擺位精確度,進而提升患者化療治療的最終療效,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