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壯文
(瓊海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海南 瓊海 571400)
急性創傷性脊髓損傷多因外傷暴力引起,是國內常見嚴重創傷性疾病,早期可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肢體運動和感覺神經功能障礙,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癱瘓等嚴重后果,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1]。減壓手術能減輕繼發性損傷,并改善局部血流灌注,從而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既往研究認為,早期手術減壓和固定有助于保護神經功能[2],但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入,臨床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早期手術可能造成醫源性損傷,并不能獲得預期效果[3]。因此,有關減壓手術時機的選擇,臨床尚有爭議。關于手術減壓的關鍵時間窗口目前醫學界也并未達成共識[4]。基于此,本研究收集在瓊海市人民醫院就診的80例急性創傷性胸腰段脊髓損傷患者臨床資料,通過回顧性對比分析,觀察不同時機的手術效果,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瓊海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創傷性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減壓手術時機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3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7.12±14.71)歲;身體質量指數(BMI)17.80~25.80 kg/m2,平均BMI(21.40±1.98)kg/m2;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空墜落16例,重物砸傷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8.25±12.66)歲;BMI 17.50~26.00 kg/m2,平均BMI(21.69±2.07)kg/m2;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空墜落10例,重物砸傷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瓊海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新鮮下頸段脊柱脊髓損傷評估與治療〉的專家共識》[5]中急性創傷性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且患者均為不完全性脊髓損傷;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對手術不能耐受而未完成手術治療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脊髓炎或脊髓壓迫病史者;③患有血液系統疾病者;④合并有嚴重心肺基礎疾病者或既往有精神意識障礙病史;⑤術中或術后半年內死亡者。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減壓治療,并配合植骨術、內固定術。術前行常規X線片正側位、CT三維重建、核磁共振檢查,明確椎體骨折及其與脊髓損傷的關系。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手術時患者取俯臥位,C型臂X線機[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301445號,型號:PLX7100A]透視定位下以損傷椎體平面為中心作一10~15 cm切口,沿棘突骨膜下剝離雙側背闊肌、下后鋸肌、胸棘肌,完全顯露傷椎及上下相鄰椎體雙側椎板及關節突,并于傷椎及上下相鄰椎體雙側椎弓根鉆備椎弓根釘道,插入定位針。利用C型臂X線機透視確認無誤后,擰入合適規格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棒。傷椎后壁骨塊突入椎管面積小于20%者直接撐開復位,后移骨塊面積大于20%行椎板切除椎管擴大減壓后再行撐開復位,存在硬膜囊破裂者盡可能予以修補。再次行C型臂機透視檢查,確認傷椎復位情況及椎弓根螺釘位置無誤后折斷椎弓根螺釘尾翼,留置引流管,沖洗術野、徹底止血,清點器械布類無誤,逐層關閉傷口。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脫水藥、營養神經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組患者在傷后24 h內行減壓手術,對照組患者減壓手術在傷后24 h以后,手術方式均同上。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6]及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吸引器中的血流+紗布和手術單出血量;紗布和手術單出血量=(濕重-干重)/1.05。②比較兩組患者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分級。分別在術前、術后3個月及6個月時參照ASIA分級標準,比較兩組術后脊髓損傷恢復效果[7]。A級:完全性損害,骶區無任何感覺和運動功能保留;B級:不完全性損害,在神經平面以下及骶段存在感覺功能,但無運動功能;C級:不完全損害,在神經平面以下存在運動功能,50%以上關鍵肌肌力<3級;D級:不完全損害,在神經平面以下存在運動功能,且50%以上關鍵肌肌力≥3級;E級:感覺和運動功能正常。③比較兩組患者針刺覺和輕觸覺評分。評分包括身體兩側各28個皮節,評分按0~2分計分,每側0~56分,兩側相加為最終評分,得分越高,神經功能恢復越好[8]。④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術后出血、褥瘡及下肢靜脈血栓。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多時間點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ASIA分級比較術前兩組患者ASIA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及6個月觀察組患者ASIA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SIA分級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輕觸覺和針刺覺評分比較術后3個月和6個月觀察組患者輕觸覺和針刺覺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輕觸覺和針刺覺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輕觸覺和針刺覺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術后出血、褥瘡及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脊髓損傷是脊柱外科常見病,患者病情危重,多遺留神經和運動功能障礙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臨床技術進步,手術治療已成為急性創傷性脊髓損傷的重要治療方法。脊髓神經功能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傷后短期內的繼發性損傷,若及時手術固定減壓能發揮穩定脊柱作用,降低繼發性損傷風險,并改善脊髓血供,這對于術后脊髓功能恢復,減輕神經功能障礙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減壓手術能迅速恢復脊髓血供,改善血流灌注,從而減少不可逆性損傷,保護神經功能。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術后3個月和6個月觀察組患者輕觸覺和針刺覺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手術有助于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臨床還有研究證實,急性創傷性脊髓損傷患者在傷后8 h即發生脊髓中央灰質區的缺血壞死,并逐漸出現液化壞死[9]。因此,早期手術減壓能避免灰質區進一步惡化壞死。脊髓損傷后24 h時水腫炎癥最為顯著,在傷后24 h內進行手術,可避免炎癥反應達到峰值,防止病情惡化[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及6個月觀察組患者ASIA分級優于對照組,再次證實早期手術的優勢。但臨床也有學者提出以傷后48、72 h為截點進行分組的報道[11],但缺乏大規模臨床數據證實,其臨床價值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探討。
另外,臨床還有研究認為早期手術可能加重心肺負擔,引起血流動力學紊亂,若無理想的固定技術,反而可能加重脊髓損傷,出現各種并發癥,使神經功能進一步惡化[12]。這使部分臨床醫師拒絕早期手術。但隨著椎弓根釘板、椎間融合器等新型技術的應用,手術固定效果得到顯著改善,這不僅為早期手術創造條件,還降低了醫源性損傷風險,減少了并發癥,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此外,隨著臨床醫師對手術操作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降低早期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早期手術并不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
綜上所述,在傷后24 h內行減壓手術有助于改善急性創傷性脊髓損傷患者預后,且具有較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