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軍
2022年,全區工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采取有力舉措,全力以赴抗疫情、穩運行、促發展,全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1%,增速居全國第3位,連續8個月位居全國第一方陣,超額完成年初目標任務。
一是工業生產穩定增長。三大門類中,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制造業增長10.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能源行業增長7.6%、冶金建材10.3%、化工5.8%、裝備制造43.3%、農畜產品加工5.9%、高新技術33.6%。全區38個行業大類中,有25個行業實現增長,行業增長面65.8%,其中13個行業實現兩位數增長。全區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二是數字化轉型加快。出臺5G基站建設支持政策,建成5G基站2.1萬座,累計達到4.1萬座。推進大數據項目建設,新增服務器裝機40萬臺,累計達到200萬臺。建成1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新接入用戶0.8萬戶,累計達到6.8萬戶。建成4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已全部接入國家頂級節點。推進5G+智慧礦山,已建成井工礦智能化采掘面148個,完成無人駕駛重卡改造233臺。推進5G+智能制造,建成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27個,民爆行業、電石行業“機器換人”分別達到70%和60%。全面推進全區智慧園區建設,智慧園區建設實現全覆蓋。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49.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9%,分別提高1個和2.6個百分點。三是企業經營效益大幅提升。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4060億元,同比增長18.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3個百分點。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6.4元)減少14%,資產負債率(55.4%)下降2.1個百分點,人均營業收入(295.1萬元)增加11.3%。四是工業投資保持穩定。全區工業投資增長44.6%,居全國首位,工業投資占全區投資的53.3%,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增長42.6%。重大項目帶動明顯。全年實施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18個,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74%。重點行業拉動明顯。實施新能源開發項目149個、農畜產品加工項目102個、現代裝備制造項目94個、新型化工項目90個、新材料項目148個、生物醫藥項目44個。能源開發投資增長49.6%、農畜產品加工投資增長5.4%、裝備制造投資增長120.2%、化工投資增長20.3%、冶金建材投資增長51.4%、高新行業投資增長81.8%。五是工業園區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園區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新增千億級園區2個,總數達到4個;新增500億級園區2個,總數達到10個。入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4.6%。全年工業園區產值達到近2萬億元,增長18.9%。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堅持“畝均論英雄”,以畝均效益、招商引資、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為核心指標考核評價園區,引導園區集聚集約發展。持續建設污水處理廠、固廢處置場、集中供熱、污水收集管網等環保設施,逐步完善非環保類基礎設施,園區承載力水平進一步提升。
當前,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有利因素和難得機遇。從全國看,圍繞穩住經濟大盤、加力振作工業經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政策紅利還將持續釋放;從區內看,近兩年我區工業利潤大幅增長(2021年完成3381億元,增長150%;2022年完成4060億元,增長18.3%),企業投資能力增強,特別是今明兩年投產項目多,對工業經濟增長形成有力支撐。但經濟發展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風險挑戰,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持續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經濟增長2.7%,國內經濟低位運行,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從內部發展看,倚能倚重的狀況還沒有根本轉變,原材料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今年煤炭產量大、增長快、占比高,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難度很大,對工業增長拉動作用有限。
2023年,是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承上啟下關鍵一年,做好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工作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在穩中求進的基礎上穩中快進、穩中優進,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主攻方向,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聚焦聚力五大任務,加力振作工業經濟,持續調結構、轉功能、提質效,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圍繞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加強項目儲備,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新增鮮奶加工100萬噸、玉米加工轉化370萬噸、屠宰能力430萬頭/只。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新增風機整機4000臺、葉片2800套、主機2000臺,推廣新能源汽車2萬輛。新型化工產業集群,新增煤制乙二醇100萬噸、煤制氣13億立方米、高性能樹脂16萬噸、合成氨60萬噸。新材料產業集群,新增多晶硅21.5萬噸、單晶硅28萬噸、稀土功能材料3萬噸、鋰電池隔膜8.8億平方米、電池正負極材料23萬噸。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新增原料藥8.2萬噸、中藥材深加工7萬噸、動物獸藥2500萬支。
一是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加快5G基站建設,全年計劃新建5G基站2萬座,累計達到6.1萬座。加快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年內新增服務器裝機50萬臺,達到250萬臺。推動建設6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達到32個,新增用戶8000戶,達到6.8萬戶。繼續實施“萬企登云”行動,新增登云企業3000家。持續推進5G+場景應用,建設智能化采掘面60個,改造無人駕駛礦卡100臺,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5個。到2023年底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0%。二是推動產業綠色化轉型。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90個、節水技術改造項目30個,年內實現節能量92萬噸標準煤、節水量1200萬噸。繼續開展綠色制造示范創建,大力實施數據中心、單(多)晶硅、鐵合金等高耗能行業“綠電”替代,推進低碳零碳園區建設,大幅提高新能源消納比例。三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全面完成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任務,完成9個技術成果產業化示范項目建設,再啟動實施9個產業化應用項目。新培育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家左右。
一是持續推動園區集聚集約發展。突出“畝均論英雄”,確定并公布畝均效益指標,新引進項目畝均效益必須達到控制性指標要求,到2023年底工業園區畝均投資、畝均產值、畝均稅收,分別增長4%、15%和8%,新增千億級園區4個、達到8個,新增500億級園區2個、達到12個。二是啟動建設自治區先進制造業集中區。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完成集中區總體規劃和配套規劃,完成起步區區域評估。創新體制機制,以市場化方式推進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運營。瞄準產業鏈頭部企業,建立招商引資目標企業清單、外資對接清單,大力開展組團式、集群化招商引資,落地建設一批“飛地經濟”項目。三是加快盤活閑置資源。扎實推進開發區大起底,爭取年底前基本完成停產企業、僵尸企業、停建項目處置任務。
一是建立入規企業儲備庫,列出退規企業清單、“小升規”清單、新投產項目清單,一對一、點對點幫助企業落實入規條件,實現應統盡統。二是實施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強化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匯聚服務資源,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全年新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12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0戶,爭取國家認定“小巨人”企業6戶。三是培育自治區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制定內蒙古自治區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認定管理暫行辦法,認定自治區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0個左右。
一是推進產供需一體化發展。在深入推進新能源裝備企業與新能源開發企業、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與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產供需對接基礎上,將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及產業鏈全部納入產供需對接范圍,通過建立對接機制、搭建對接平臺,常態化推進產業集群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提高整體競爭力。二是深化產融合作。按季度向金融機構推介有融資需求的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有效緩解融資難問題。優化“助保貸”融資服務,擴大“信易貸”規模。落實國家降費獎補政策,實現擔保費率降至1%。三是扎實推進清欠工作。保持無分歧賬款動態清零,分類化解有分歧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