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莉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記憶,河流文化是一個民族地域和風土人情的折射。我國“十四五規劃”將建設黃河文化國家公園作為一大遠景目標,由國家牽頭、地方聯動,從物質和意識兩個層面著手,遵從“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建設一個國家、地方、對內、對外、物質、精神等多層次、多角度的國家公園,傳承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因此,對于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建構需要抓住主架構、把準主方向、找準著力點。
黃河發于青海,一路自西向東,從“中原的裴李崗文化”到“山東的后李和北辛文化”,貫穿九省匯聚而成了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以農耕文化為核心,傍河而生的一種反映黃河流域兩岸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社會風俗以及水患治理的一種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體,具有歷史繼承性和鮮明民族性的河流文化。
糧食安全關涉到民族的生死存亡,是民族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中華文明傍河而生,中華民族崇尚“以農為本”,造就了一個東方農業大國,而從古至今黃河兩岸人民群眾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勞動積累而成的生產經驗便形成了黃河文化的核心部分即農耕文化。1953年在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的谷物遺跡以及儲藏糧食的窯洞都證明了早期農耕文化的存在。“黃河由于泥沙含量高,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在帶來巨大水患災害的同時,兩岸人民利用泥沙沉積的特點,在雜草中培育農作物,進而渠道縱橫、農田遍布,形成了土地肥沃的河套平原。同時,兩岸人民利用黃河水大力發展農業,發明改造新的農業生產工具,培育新的農作物,尤其是創造了桑蠶文化,為全國乃至世界農業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以農耕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彰顯的是祖先們勤勞勇敢、艱苦勞作的奮斗精神,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
黃河西起青海,東至山東,流經九省,最后注入渤海,產生了秦隴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等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一,秦隴文化特指甘肅至陜西境內形成的地域文化,多草原地帶因而是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于一體,蘊藏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其又內在的包含著關中文化、老官臺文化、大地灣文化等。其二,河套文化則特指河套平原區域附近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其中蒙古族的長調、寧夏的花兒、陜北的信天游、山西的晉劇等都和諧地長存于河套文化的大胸懷。其三,黃河地域文化的重心在于中原文化,即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為中心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又包含有裴李剛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其中仰韶文化因其絢麗多樣的彩陶又被稱為“彩陶文化”,同時仰韶文化又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源頭。2021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的致信賀詞中講到,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見,地域文化不僅是講好地域故事的發音器,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助推器。黃河地域文化內涵豐富,是歷史發展的縮影,是社會進步的見證,更是人民精神的支柱,弘揚傳承黃河地域文化是講好黃河故事的關鍵。
黃河的水利文化即是側重于撰寫黃河流域治水和興修水利的故事,從黃河自身的水文特征到古往今來兩岸人民為治水患而所做的一系列實踐活動,以此為主基調形成的精神文化。黃河易泛、易濫、易決堤的特點,自古以來便給兩岸人民帶來了諸多的考驗,與黃河的斗爭不僅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斗爭,也是人與自身的斗爭,黃河問題不止一次地警醒著人類要加強生態保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體。從大禹三策治水,到西漢賈讓“寬河行洪”再到北宋王安石的《農田水利法》;明朝潘季訓的“束水攻沙”、清朝林則徐的“坎兒井”等等。中華民族不斷與黃河進行斗爭的同時也在竭力將黃河改造為一條為民、惠民的幸福河。與此同時,形成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和治黃經驗構成了黃河水利文化中極其寶貴的一部分,例如小浪底水利樞紐、三門峽水利樞紐、李家峽水利樞紐、青銅峽水利樞紐、劉家峽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等,這些水利工程構成了有形的黃河水利工程,也是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治水用水的智慧結晶。除此之外,黃河水利文化的另外一個重要部分即所形成的中華兒女抗洪救災、眾志成城的斗爭精神和不屈意志,從最開始的畏懼到后來的勇敢面對。因此,黃河文化在講述農業生產和地域風情的同時還是一部人與自然斗爭的精神史,同一系列與黃河有關的傳奇治水故事、民俗民風等等共同構成了黃河水利文化。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見證,貫穿九省、歷史悠久、內容交錯縱橫,導致黃河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這些現實困境制約了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正確認識這些現實發展困境是助推黃河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著力點。
時間與空間大幅度的跨越造就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黃河文化,但也導致黃河文化遺存逐漸衰落、黃河文化記憶面臨遺失、黃河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黃河文化遺存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見證,是文化記憶的物質載體。一方面,由于黃河流域的過度開發,致使諸多文化記憶的物質載體如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等成為追求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的犧牲品,部分被高樓大廈所取代,部分有幸保存下來卻由于保護不力、未能合理開發利用成為“被圈起來的碎片建筑”。另一方面,黃河流域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復雜的程序、技藝的高難度讓眾多年輕人望而卻步,且對于現代高科技便利性的依賴致使純手工的復雜技藝難以為人們掌握,從而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以河南靈寶的道情皮影為例,這一技藝曾廣泛流傳于晉陜豫一帶,因傳承人的缺失,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傳承人與技藝的保護面臨困境。現代科技的進步帶動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命運,類似于黃河號子、生鐵冶煉技藝等當今社會已不再具有實際效用的文化遺存面臨該何去何從的境地。黃河流域的眾多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黃河文化記憶的彰顯,推動實現黃河文化遺存的靜態保護和黃河非遺的動態傳承是實現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黃河文化究其本源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整體文化,是一個系統性、連貫性的體系文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掣肘著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的不同程度。當下,黃河文化的發展處于區域化、碎片化的現狀,難以形成一個系統性的黃河文化體系。黃河自西向東流經九省,伴隨時間的推移被逐漸割裂為不同的區域文化、地方文化并自成一派,在突出強調獨特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對文化共性的認知,缺乏對文化共同體的認可。黃河文化與地域文化兩者之間應是相互依賴的整體與部分間的關系,脫離了黃河文化的整體性,以單獨的某一地區文化為標榜,黃河文化將不復存在。此外,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文化遺存的原生狀態相對較高,但創新發展能力不夠;相反,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文化遺存的原生狀態較低,但創新發展能力較高。因此,黃河文化要實現整體性的創新發展,就要串聯區域特色,打造黃河文化產業鏈,形成黃河文化體系,打破區域界限形成文化集群,將黃河文化打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促進黃河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深對于黃河文化的系統性建構和整體性認知。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其對內和對外的雙向傳播直接影響了黃河文化傳承和影響力的發揮。當下,黃河文化的傳播面臨對內傳播無力、對外傳播失聲的現象。對內而言,文化傳播呈現內容重復、形式單一、偏于輪廓化的傳播,且國內借助大眾傳媒開展的黃河文化傳播多以視頻、圖片的方式展現,極少開展相應的黃河文化故事會或文化講壇等形式,將豐富精彩的黃河文化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傳播,因而導致國內大眾對于黃河文化只知之甚少。對外而言,黃河文化對外傳播,多借助國家主流媒體進行傳播,而國際平臺發聲相對而言機會較少,傳播途徑較窄,傳播影響力有限;且當下個別國家的肆意抹黑致使對外傳播效力不足。國際平臺的發聲是黃河文化對外傳播的主渠道,官方的發言雖然權威性高,但是對于國外普通大眾而言政治性、高站位的發聲于他們而言接受度相對較低,普通大眾更易于接受平民化、通俗化的文化傳播。因此,創新對外傳播渠道,豐富黃河文化傳播主體,用親和力強、實效性高、大眾化的傳播手段講好黃河故事是傳承黃河文化的當務之急。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推動黃河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黃河文化富有生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設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關鍵任務,是修復黃河生態環境的中間橋梁。
推動黃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就要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藝術,讓“四大發明”和“唐詩宋詞”等故事在新的歷史時代熠熠生輝。因此,一方面,要在黨和國家文化政策的指導和扶植下依托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黃河文藝作品,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同時要加深挖掘黃河故事,豐富黃河文化內涵。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文藝作品和文化建筑將黃河文化傾注其中,推動文創發展;舉辦特色黃河文化藝術節,利用文藝作品將意識形態的黃河文化轉化為現實可感的歌曲節目,為觀眾呈現一場視聽盛宴。“根植黃河文化,用文創方式破局,通過創新創意,既推動地方特色文化內容‘活起來’,又進一步拉動經濟‘動起來’”。另一方面,要在保護黃河文化遺存的基礎上,加大活化利用。協同地方政府建設好黃河文化遺存保護點,加大對黃河文化遺存的宣傳力度,才能用“黃河號子”講好黃河故事;用“羊皮筏子”當好文化傳播的擺渡人,用“黃河水車”“黃河大橋”塑造好黃河流域的人文精神。黃河文化遺存是黃河記憶的見證,在保護修復的基礎之上加大活化利用,建設地區黃河文化遺存博物館和保護區,培養專業黃河非遺傳承人,將非遺傳承作為一門學科去做,不讓非遺失了繼承,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資金支持,加大對人的保護,保護非遺,延續歷史文脈。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的任務之一,也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因此,黃河文化的創新發展要以黃河地域文化為著力點,整合地方文旅優勢,發揮文化產業在生態保護和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橋梁作用,以黃河文化為中軸線,建設新的文化產業鏈,打造黃河文化特色品牌,實施品牌效應帶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黃河流經九省,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地區特色,例如甘肅蘭州的拉面、寧夏的花兒、河南的陶瓷文化、山西的晉劇等等,均可打造品牌特色。以河南黃河流域的陶瓷文化為例,河南在傳承黃河文化的基礎上整合地區文化,形成了風格不一的陶瓷特色小鎮,形成陶瓷文化產業鏈,制作出的陶瓷暢銷國內外,承載了小鎮文化、河南文化和黃河文化。此外,2020年圍繞“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為主題的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在寧夏舉辦,利用黃河文化所賦予的地區特色,打造了寧夏花兒的地區品牌,在傳承黃河文化的同時也拉動了寧夏地區的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發展參差不齊、生態保護也不盡相同,黃河問題是一個生態問題,也是一個發展問題,黃河問題解決與否關系著兩岸人民的生存發展,關乎國家的生態大計。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或許文化產業能夠成為打通這兩者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建立黃河文化旅游經濟帶,在傳承黃河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地區經濟,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保護黃河生態環境,最終實現經濟、文化、生態的多贏。
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賦能文化發展新動力,黃河文化的創新發展須借科技之東風,實現新的突破,以往傳統的單一的文化傳播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需要,面對新時代、新情況、新問題,更要注重運用新科技來推動發展。黃河文化的傳播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來創新其傳播方式,講述黃河故事。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為例,藍色水墨從天而降化為黃河之水,一瀉萬里,奔騰而下叫人感嘆不已,接著凍結成冰,奧運五環破冰而出,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豐富的視覺盛宴。再如2020年9月陜西衛視聯合新聞綜合頻道、央視共同舉辦了一場以黃河為主題的大型融媒體特別節目《直播黃河》,以全媒體大小屏為特色,配以短片、圖片及講解,線上互動的樣式讓觀眾在感嘆黃河浩蕩氣魄的同時更能交流彼此見解,增長見識。傳播黃河文化需要充分利用VR、AR、5G及大數據技術,建立黃河文化體驗館,利用網絡虛擬技術讓人“沉浸式”的體驗黃河發展的全貌,感受黃河的博大、洶涌。同時,隨著網絡短視頻的興起,還可以設置專門的黃河文化宣傳號、定期進行網絡直播,通過視頻和圖片讓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了解黃河文化。另一方面,網絡直播或是電視頻道可以請相關學者和專家對黃河文化的部分內容進行專業講解,這不僅有利于黃河文化在國內的傳播,更加能夠幫助黃河文化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對于黃河故事的解讀可以形成一個節目專欄,系列性的對黃河文化進行傳播,在無形中厚植中華文化根基。
黃河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記憶、集體記憶、民族記憶和國家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旅游發展的社會生活基礎。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并賦予其新的活力,傳承好黃河文化,從而實現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新的產業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講好黃河流域歷史文化故事,再現黃河流域歷史記憶和文化魅力,真正做到“講出、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