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鐵鋒
(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
路基邊坡設計是路基設計中的重點工作,山體開挖邊坡防護更是邊坡設計中較為棘手的內容之一,很多工程設計師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些設計的邊坡與山體原來的自然坡度相同或比較接近,為何計算的時候卻發現穩定系數會不滿足呢?本文從這個問題出發,主要針對挖方邊坡設計中的整體滑移穩定——圓弧形滑移的參數取值角度來進行探討。討論的邊坡為山體挖方邊坡,山體由同一類巖組成,巖層分層連續、清晰,地質災害等特殊情況不作探討。
目前市政、建筑行業內關于邊坡設計可以參照的規范,主要是兩本,一是《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二是《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對于圓弧滑動的計算,兩本規范都對適用范圍進行了明確。
《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3.7.5 條:規模較大的破裂結構巖質邊坡和土質邊坡宜采用簡化Bishop 法計算,備注中還將強風化巖和極軟巖可劃入破裂巖;《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 0330—2013)5.2.3 條:計算土質邊坡、極軟巖邊坡、破碎或極破碎巖質邊坡的穩定性時,可采用圓弧形滑面。兩本規范均從巖石的堅硬程度、風化程度和完整程度三方面對適用范圍進行了歸納,相比較而言,路基規范相對涵蓋的范圍要廣一些,將所有強風化巖都列進了,道路設計工程師們在實際工作中,也往往會按此規范執行,將強風化層納入圓弧滑動計算的范圍。
根據巖體分級標準規定,巖石分定性和定量兩個層面,從堅硬、風化、完整程度三個方面來進行分類。平時設計中接觸到的地質勘察報告,多從定性層面、風化程度來闡述,因為巖石堅硬和完整性,更多依賴于專業的檢測設備或室內的實驗數據,而風化程度判定,可以在現場通過顏色、錘擊、物理力學特征、結構破碎情況等來確定。日常地勘報告中對于巖層風化程度的判定,大都是定性的。當然,也有相對精準的定量判定,規范對巖石風化程度定量劃分見表1。

表1 巖石風化程度定量劃分表
由表1 可知,各類風化層的定義是有區間的,層與層之間其實是連續的,而同一類型的巖層其性能也可能差異極大。地勘報告所揭示的全風化巖層、強風化巖層,其實應該是介于相鄰兩層之間的連續層,而非單一均質層。
綜上,對于一些地質情況相對簡單的自然山體,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自上而下規律性分布,如果不加分析直接采用地勘報告的巖石參數,就會人為地制造出性質迥異的巖層交界面,出現巖層參數的跳躍式變化,如圖1 所示,圖中巖層采用了某山體開挖項目凝灰巖的相關參數。

圖1 巖層C 值分布圖(縱軸為C值,橫軸為埋深)
圖1 中巖層的黏聚力c 如此設置顯然不合理,更是不嚴謹,特別是埋深較大的強風化層與中風化層之間。按此參數進行邊坡穩定性計算,會導致結果偏安全,這也是很多邊坡開挖之后,會長期穩定不變,但是根據計算卻可能出現穩定性不足的緣故。
除卻地質變化復雜的山體,單一巖性的山體內部巖層實際分布情況,因為風化影響受深度會逐漸減少,巖層變化必然是連續的,各層參數的變化必然也是連續的。因此巖層參數的選用,要在分析地勘資料后,進行適當修正,建議修正如下:
(1)全風化巖層一般厚度不大,可按照均質土計算;
(2)強風化巖層,層頂參數取強風化層的地勘參數,層底參數取中風化巖層參數,層間參數連續分布,內插計算。每個分層的取值選取該層的最小值。圖1 所示的參數分布結果就是每層不分層的情況。
某山體邊坡開挖,邊坡高度為18 m,自然山體坡率約為1∶1。經勘察資料顯示,山體自上而下分3層,1 層為全風化凝灰巖,褐黃色,黃灰色等,巖芯呈土狀或砂土狀,中密或者可塑至硬可塑,礦物成份全部變化,結構、構造不清晰,局部分布,厚度約3.0 m。2 層為強風化凝灰巖,褐黃色,黃灰色等,礦物成份大部已變化,結構、構造不甚清晰,裂隙發育,巖芯呈碎塊狀或短柱狀,可折斷,錘擊易碎,錘擊聲悶,分布廣泛,厚度約11.0 m。3 層中風化凝灰巖:青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等,礦物成份基本未變化,凝灰質結構,致密塊狀構造,裂隙較發育,巖芯呈碎塊狀、短柱狀,裂隙面上見風化次生礦物,錘擊聲脆,重擊成塊狀,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9.3~121.3 MPa,全場分布,揭露最大厚度6.0 m,未揭穿。各巖層詳細參數見表2。

表2 地勘巖層參數表
設計邊坡挖作臺階狀,參考《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相關規定,按照6 m 分臺,共分3臺,最底下一級邊坡開挖坡度為1∶0.75,上面兩級都設置為為1∶1,每臺馬道寬2 m,為便于計算,巖層假設都水平走向。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與《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規定,此邊坡全風化、強風化凝灰巖巖石結構基本破碎,整體滑移穩定計算采用簡化Bishop法,中風化巖層構造相對完整,也采用簡化Bishop 法。
計算分三種模式進行比較,模式一按照慣用的整層計算,模式二將強風化層分成2層,模式三將強風化層分為3 層。各自計算后的滑移面如圖2所示。

圖2 滑移面計算示意圖
圖2(a)為不分層計算的滑移面,安全系數為1.25,滑弧面穿透整個強風化層;圖2(b)為強風化層分2層計算后的滑移面,安全系數1.72,可見滑移面明顯減小,安全系數也提高;圖2(c)為強風化層分3 層計算后的滑移面,安全系數1.66,可見滑移面進一步減小,安全系數也滿足要求。
路塹邊坡在道路設計中極為常見,設計中除遇到特殊情況,如傾向與邊坡基本一致、傾角小與邊坡角,或者有巖層破碎帶這樣的情況,需要在設計中額外進行加強之外,其他巖質邊坡的支護設計,往往會因為參數不加分析地選用而偏于保守。特別是針對強風化層參數的選用,該層上部一般有足夠埋深,下部連接中風化層,巖性上下之間相差會特別大,因此,在設計中有必須要進行適當優化。并提出如下建議:
(1)在邊坡勘察階段,要求勘察單位加強對強風化巖層的勘探工作,最好在勘察報告中對強風化層進行細化分層并提供不同參數;
(2)采用動態設計方式,施工階段根據坡面開挖情況,實地勘察后進行適當修正,以節約工程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