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偉,寧麗艷,張橋,韓福德,黃 剛
(中建一局集團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北京市 102600)
隨著城市立體交通網絡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城市跨線、跨河橋梁,掛籃懸臂澆筑施工因此被廣泛使用[1]。研究表明,掛籃的承載能力、穩定性及變形性能對橋梁工程的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2]。借助Midas Civil 完成建模、有限元分析即可對結構做出力學驗算[3],指導技術人員研判結構的可靠性,并為結構的進一步處理提供數據支持。
本文以某橋梁工程為例展開分析。該項目全長約516.0 m,設計邊中跨比為0.6。橋梁上部結構選用連續箱梁,其材料選為預應力混凝土,預應力施加方向為縱、橫雙向。頂板設計寬度約為12.2 m,且設計有坡度為2%的單向坡;底板設計寬度約為6.2 m,且設計有坡度為2%的單向坡。同時,翼緣板懸挑伸出長度約為3.0 m。
本項目設計方案選用菱形掛籃懸臂澆筑,項目沿線共設置有4 個T 構、3 套掛藍。其中,掛籃的設計寬度約為15.0 m。箱梁按照施工的實際條件可在東、西半幅各2 個主墩的墩頂處劃分為1 個支架現澆段,即0 號區段。以0 號區段為中心向箱梁兩端分別劃分12 個掛籃懸澆段,即1~12 號區段。其中,1~5 號區段、5~10 號區段和11~12 號區段分別長約3.0 m、3.5 m 和4.0 m。
(1)混凝土自重GC=25.0 kN/m3,混凝土濕重系數1.04。
(2)鋼彈性模量ES=2.1×105MPa。
(3)各種鋼材強度設計值參照《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2017),掛籃主桁、節點箱為Q235 鋼材,主銷軸為40Cr 鋼材。鋼吊帶為Q345 鋼材,精軋螺紋鋼型號為PSB785。
(1)主桁系統。掛籃為菱形掛籃,主桁前上橫梁桿件為2 根Ⅰ40 工字鋼加焊2 cm 綴板組合受力,立柱桿件用2 根32#槽鋼與2cm 綴板焊接而成。每個腹板位置處設置1 片主桁片,共2 榀主桁片,橫向平聯將2 片桁架片聯結系連接起來構成一個整體。
(2)底籃系統。底籃前下橫梁使用2 根Ⅰ40 工字鋼,后下橫梁使用2 根Ⅰ40 工字鋼,縱梁采用HN350×175 型鋼,縱梁在底板位置處橫向按53 cm 間距布置,腹板底橫向按20 cm 間距布置。縱梁跟前、后橫梁用焊接進行連接。
(3)吊帶及后錨系統。吊帶采用200 mm×16 mm矩形鋼吊帶,前斷面橫梁共采用6 根吊帶,導梁采用2 根精軋螺紋鋼。后斷面底板3 根精軋螺紋鋼,頂板2 根精軋螺紋鋼,翼緣板2 根精軋螺紋鋼。主桁架錨固時,每個節點箱后錨梁3組,共6 根精軋螺紋鋼。
(4)行走系統。軌道采用2 根25a 槽鋼,掛籃反扣輪作用上緣加焊1 cm 厚鋼板組合受力,軌道相鄰節段之間采用4 組螺栓進行連接。軌道錨固鋼筋采用長1.5 m 精軋螺紋鋼筋,外露25 cm,腹板錨固1.25 m。
(5)模板體系。采用定型鋼模板。
2.3.1 結構空間幾何模型
假定本項目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滿足以下假設:
(1)以梁單元來代替實體掛籃結構中的桿件,桿件間的連接做釋放梁端約束處理。
(2)以桿件中性軸來表征單元的空間位置。
(3)不考慮由于桿件搭接帶來的空間錯動,其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Mida s Civil 中建立的掛籃模型
2.3.2 約束條件
(1)一般支承
a.菱形掛籃2 個后錨點采用固定鉸支座模擬,現場實際為12 根精軋螺紋鋼受力。
b.以滑動鉸支座來替代實體掛籃的前支點,同時做出橫向約束。
c.內滑梁及外導梁吊桿與混凝土面之間的連接采用固接進行模擬。
(2)連接模擬
a.對于前上橫梁、底籃后下橫梁與吊帶或精軋螺紋鋼接觸為鉸接,鉸接采用釋放梁端的抗彎剛度的方式模擬。
b.在模擬分析中以剛接替代焊接,導致計算機分析的桿端彎矩略大于實際桿端彎矩。
c.非接觸點均看作剛接處理。
2.3.3 考慮的荷載
(1)靜荷載:掛籃、模板以及新澆混凝土的自重。
(2)可變荷載:施工人員及施工機具運輸或堆放的荷載、振搗混凝土時產生的豎向荷載、風荷載。
按照設計方案中可能出現的各類不利條件,結構分析主要針對底籃及主桁系統展開分析,且分別對掛籃前移(工況一)和重量最大區段的混凝土澆筑(工況二)兩種不同工況下結構的強度展開驗算,得到如下結果。
2.4.1 應力結果
借助Midas Civil 有限元分析軟件對底籃、主桁以及懸吊系統做計算機分析,即可得到結構內應力水平(見表1)。

表1 主要構件應力計算
從工況一下的有限元分析中可以發現,主桁系統中應力峰值出現在前支點位置,其值為44.7 MPa,應力分布如圖2 所示;底籃系統中應力峰值出現在下橫梁腹板位置,其值為74.1 MPa,應力分布如圖3 所示。

圖2 工況一下主桁系統應力分布

圖3 工況一下底籃系統應力分布
從工況二下的有限元分析中可以發現,主桁系統中應力峰值出現在前支點位置,其值為156.8 MPa,應力分布如圖4 所示;底籃系統中應力峰值出現在腹板對應縱梁跨中位置,其值為200.4 MPa,應力分布如圖5 所示。

圖4 工況二下主桁系統應力分布

圖5 工況二下底籃系統應力分布
2.4.2 位移結果
根據《橋梁懸臂澆筑施工技術標準》的要求:(1)掛籃最大允許變形量不超過20 mm;(2)受載后撓曲的構件,其承載狀態的彈性撓度不應大于L/400;(3)受載后撓曲的構件,其空載狀態的彈性撓度不應大于L/250。
當掛籃向前移動時,可先將后錨件拆除并下放底籃系統,使其能夠自由活動。由工況一下的有限元分析可知,主桁系統中位移峰值出現在前上橫梁與主桁縱梁連接位置,其值為6.1 mm;底籃系統中位移峰值出現在前下橫梁雙拼工字鋼端部,其值為8.6 mm。
由工況二下的有限元分析可知,主桁系統中位移峰值出現在前上橫梁與主桁縱梁連接位置,其值為17.6 mm;底籃系統中位移峰值出現在腹板位置縱梁跨中位置,其值為32.9 MPa。
2.4.3 錨固系統計算
在每榀主梁中設計有3 組后錨筋,每組2 根。后錨筋應力可按下式計算:
單根吊桿拉力:

吊桿拉應力:

2.4.4 主構架銷軸驗算
本工程掛籃設計銷軸材料為40Cr,直徑D=100 mm,其許用剪應力為534 MPa。依據規范規定銷軸最小需滿足2 倍安全系數,求得允許剪應力[τ]=267 MPa即每個銷軸所能承受最大應力為267 MPa。
由主桁內力圖可知,主構架內產生的最大軸力為1 375.6 kN,則主桁銷軸承受的最大剪力為1 375.6 kN,小于[F]=2 096 kN,滿足要求。
此掛籃設計銷軸拉板厚度為30 mm,菱形架槽鋼壁厚10 mm,因此銷軸拉板總厚度為40 mm,按銷軸所能承受最大軸力F=1 375.2 kN 考慮:
銷軸板所受軸力為:

通過上述公式計算可知,在銷軸所能承受的最大軸力下,銷軸板總厚度δ=28.5 mm,小于40 mm,滿足要求。
2.5.1 后錨點焊縫驗算
反扣輪上部與主構架為滿焊連接,焊縫強度驗算如下:

即此反扣輪處焊縫所能承受最大拉力N=2 107 kN。
由模型分析得行走狀態單側菱形架后錨點最大反力為148.8 kN,小于2 107 kN,滿足要求。
2.5.2 后錨點銷軸強度驗算
單片主桁架反力由2 個φ55 mm 反扣輪銷軸受力,材質為40Gr,所能承受最大應力為534 MPa。依據規范規定銷軸最小需滿足2 倍安全系數,因此通過計算求得允許應力[τ]=267 MPa,即每個銷軸所能承受最大應力267 MPa。求得[F]=634.0 kN,即每個銷軸所能承受最大軸力為634.0 kN。
依模型反力圖可得,行走狀態下掛籃后錨反扣輪處拉力為148.8 kN,小于634.3 kN。
本文以我國某工程為例,結合有限元分析軟件展開仿真模擬,為掛籃的施工提供了指導,并對同類型工程的開展帶來了相應的參考。根據該項目的數值模擬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掛籃自身重量為80t,其與懸澆梁段重量之比為0.31,小于0.5,能夠起到節省材料的作用。
(2)由于該橋箱梁的截面高度大,混凝土澆筑時,腹板混凝土荷載較大,底籃縱梁計算得出的彈性變形接近容許值。不同加載方式下結構的變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澆筑混凝土時,應當遵照“由中至邊對稱進行”“先底板,再腹板,后頂板”的基本原則。對于腹板較高的節段,可采用分層澆筑至頂板,分層時T 構兩端左右腹板對稱施工,控制分層厚度。
(3)在澆筑工序施工之前,應當反復調整錨桿內錨固力至合適水平。
(4)掛籃前移動時,拆除后錨梁后側模落到滑梁上滑動,放松吊帶后底模下放,在該情況下掛籃的反壓輪則扣壓在軌道上便于吊籃移動。首先,應嚴格控制軌道的平整度和平直度,避免行走過程中產生較大晃動,保證掛籃施工作業人員安全。其次,為防止連接桁架的平聯產生較大的內力,嚴格控制掛籃兩榀桁架行走時產生的位移差。
(5)當掛籃移動至合適位置后,需要及時調整吊帶裝置至合適狀態。
(6)掛籃行走時,風荷載會給掛籃側向的作用力,如冬季施工需要對掛籃進行保溫覆蓋,則在掛籃穩定性計算需提前考慮保溫材料荷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