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春意盎然景無邊,恰是疾蹄歡馳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面對黨中央擘畫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2023年,全國各地揚帆奮楫,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總抓手,以堅定者、搏擊者、追夢者的姿態向著新的奮斗目標出發,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譜寫現代化建設新樂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風正勁,帆高懸!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一年。2023年,全國各地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總抓手,以堅定者、搏擊者、追夢者的姿態,向著新的奮斗目標出發,精雕高質量發展的“工筆畫”,繪就現代化建設的“大寫意”。
推進新型工業化 ?加快建設制造強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這四個經濟大省,長期占據我國經濟的前列,這離不開其高度工業化和先進制造業,以及龐大的人口和消費力支撐。
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是山東具有舉旗定向的發展指引方向,是山東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的工作重點。山東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重大使命,提出了“五個新躍升”和“十個扎實”,既描繪了今后五年發展藍圖,又明確了開局之年的任務書、路線圖。報告指出,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推動高端化提升、智能化發展、綠色化轉型。
制造業強省的浙江,在2023年同樣將制造業擺在重要地位。浙江提出精準高效實施“8+4”經濟政策體系,推動經濟穩進提質。掀起新一輪重大項目建設高潮,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按照“千項萬億”工程年度計劃,安排省重大項目1000個左右,完成年度投資1萬億元以上,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做好重大項目謀劃工作,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102項重大工程和重大生產力布局,謀劃實施一批戰略性、支撐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推動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盤子。
從“春到上塘”到“昆山之路”,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勇闖改革“深水區”,江蘇同樣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敢為先鋒、勇立潮頭。2023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對增強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綠色智能高端轉型升級、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妥推進碳達峰等重點任務都作出了部署。報告提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建設制造強省”“高標準建好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等內容。這意味著,江蘇將會持續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則提出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質量強省,更高立起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柱。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開展“畝均”等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提質壯大現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推動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產業成為新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億元級的新興產業集群,推動家居家電、紡織服裝、食品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打造“鏈主”企業引領、單項冠軍攻堅、“專精特新”企業筑基的世界一流企業群。建設一批引領型產業集聚區、支撐型產業園區和“萬畝千億”大平臺等。
科技創新改革開放 助推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則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改革開放賦予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中央多次強調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陜西提出,加大數字經濟牽引力,對數字經濟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推進大數據、軟件信息服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8%。重慶也提到,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實施智能制造診斷評估“回頭看”專項行動,發揮龍頭骨干企業引領示范作用,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數字化水平。江西同樣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開展深耕產業賽道、強化數字賦能、建設應用場景、營造數字生態提升行動,培育壯大VR、5G、大數據、物聯網產業,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
考慮到當地現狀、高質量發展現實需要,內蒙古提出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在調結構、轉功能、提質量上取得新突破。緊扣高質量建設“兩個基地”,推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強筋壯骨”、支柱產業“聚鏈成群”。以攻堅舉措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吉林實施金融服務市場主體培育助力高質量發展行動,開展“金潤吉林”政銀企系列對接活動,優化“吉企銀通”功能,加大鄉村振興、中小微企業、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旅游企業等重點領域金融支持力度。甘肅啟動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山西提到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力爭市場主體突破600萬戶。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推動“三無”“三可”要求和“五有套餐”全面落地,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2023年,四川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扎實辦好年度30件民生實事,其中提到,深入推進健康四川建設,高標準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福建計劃提升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這“四大經濟”的質量,這是該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湖北同樣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擔當主力軍。云南提到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高質量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創建10個健康、美麗、文明、智慧、幸福縣城。支持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加大縣域市場主體引培力度,打造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強縣、文旅強縣、邊貿強縣、生態強縣,推動形成爭先進位、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
改革開放是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應有之義。湖南2023年部署了十大重點工作,其中一項是加快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新增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000家;力爭對非貿易額增長25%以上、總量突破600億元。廣西提出,大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深化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建設一批高質量實施RCEP示范項目集聚區。海南則更加注重“搶人才、搶招商、大開放、大改革”,爭創工作亮點,推動經濟社會穩步行駛在高質量發展快車道上。促進自貿港“大開放、大改革”方面,加快封關運作軟硬件建設,充分實施壓力測試,深化制度集成創新,融入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減碳增綠防污治染 賦能高質量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
“提升秦嶺黃河生態保護水平”“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陜西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聚焦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決當好生態衛士提出要求。寧夏將黃河歲歲安瀾作為底線,新一年,在保護母親河方面立下目標:始終把水資源作為寧夏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資源,制定“四水四定”實施方案,實現黃河堤防全域貫通,城市再生水回用率達到35%,建成銀川都市圈、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等跨區域調水工程。西藏則提出牢牢把握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定位、雪域高原藍天碧水凈土的自然稟賦,深度開發特色旅游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走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路子。
貴州,是一個綠色天然、群山碧翠的地方,近年來堅持用“綠色+”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是全省上下的共識。2023年,該省計劃制造業增加值、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22%、40%、46%左右。下大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探索推進制度創新,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效的安徽,2023年提出深化二產“提質擴量增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十大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黑龍江是自然資源大省,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該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青海同樣提到聚力生態保護,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瞄準“四地”建設,建好10個產業園區,促進工業經濟多樣化、綠色有機農牧業規模化、清潔能源產業一體化、服務業現代化,建設好富裕海北。
積極融入國家戰略 發揮探路先行作用
近年來,中央十分重視國家戰略在地方先行先試,多次強調國家戰略要在地方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為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先行探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順應了國家發展趨勢。北京部署了2023年十二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提出“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天津集中力量實施“十項行動”,第一條便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行動。深度融入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基本建成“軌道上的京津冀”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河北則提出堅持服從服務大局,全域對接、全面承接,打造“兩翼”發展新格局,拓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度廣度,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等。
在新時代東北振興戰略中,如何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遼寧提出,今年經濟增長趕上全國水平,明年超過全國水平,第三年如期完成“十四五”目標,以超常規舉措打一場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著力構建“一圈一帶兩區”發展格局,在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新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圍繞打造亞歐黃金通道和向西開放橋頭堡、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戰略定位,把新疆自身的區域性開放戰略納入國家向西開放的總體布局中進行謀劃落實,以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為驅動,發揮新疆“東聯西出”“西引東來”區位優勢,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高質量發展,更好將新疆的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重要的對外開放平臺,是高質量發展重要示范區。在2023年工作安排中,廣東提出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實施好“澳車北上”,加快推動“港車北上”。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高質量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港澳居民在粵發展提供更加便利條件。要滿懷激情、大步向前,加快建設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編輯/王際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