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暉
湖南省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推進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開好局起好步。
1月14日,湖南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指出湖南省的發展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其中也重點提及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通過更好地統籌發展,全面深化改革,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為接下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開好局起好步。
產業體系實現優化升級
在《報告》中,針對高質量發展的命題,湖南提出了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推進“三大支撐八項重點”工作,奮力打造“三個高地”。三個高地即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而圍繞“三高”還提及“四新”,即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在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算力達每秒20億億次,是前一代的100倍,再次刷新“中國速度”。這是自主創新的湖南實踐,也是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鞏固提升‘老三樣’,培育壯大‘新三樣’。”湖南省工信廳負責人介紹,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及航空航天裝備“老三樣”逐步成長為世界級產業集群后,湖南瞄準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現代石化“新三樣”,苦練內功打造新引擎,不斷筑牢實體經濟根基。以“三高四新”作為戰略定位,湖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了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湖南繼續發揮制造業優勢,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湖南全省規模工業企業總量預計首次突破2萬家,湖南鋼鐵首次躋身世界500強,5家企業入圍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不久前,長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發動機集群躋身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家隊”,加上此前勝出的長沙市工程機械集群、株洲市軌道交通裝備集群,湖南已有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
與此同時,湖南省出臺“139”系列政策,以電力保障算力、算力促進動力,三力一體發力。以電力為基礎的能源支撐堅強有力。平江電廠、荊門—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等項目建成投產,審批和開工的抽水蓄能項目裝機容量居全國第5位。以算力為代表的新基建支撐先行一步。長沙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開通運行,國家超算長沙中心算力達到200PF、國內領先,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5萬億元。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動力支撐能級躍升。“四大實驗室”“四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區域創新能力前進3位、排全國第8位。

積極打造改革開放高地
在2022年12月中旬,一支由湖南省商務廳組織的經貿代表團,赴非洲、新加坡開展商務洽談。在特殊時期走出去的“破冰之旅”瞬間刷爆了湖南商圈,給困擾3年的湖南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在這個特殊階段,政府陪著出去,企業心里更有底。”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湖南省更加堅定了開放發展的步伐。2022年來,世界計算大會、國際通用航空產業博覽會、全球湘商大會、首屆大國工匠論壇、首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等高質量舉辦,展示了湖南開放新形象,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湖南加快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謀劃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力爭實現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實際到位內資“三個10%”的增長目標,力爭對非貿易額增長25%以上、總量突破600億元。湖南實際利用外資、對外投資規模均居中部第一。對非貿易規模居中西部第一。自貿試驗區形成47項制度創新成果。
另外,湖南強力推進湘商回歸,持續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大力推進產業回歸、資本回流、項目回投、人才回聚、總部回建,力爭湘商回歸新注冊企業達1000家,項目投資4800億元。
除此之外,湖南積極打造“三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好“湘易辦”超級服務端,擦亮“一件事一次辦”品牌,推進營商環境市縣、園區和部門評價考核“三個全覆蓋”。優化營商環境,湖南下好“先手棋”。“身在湖南、辦事不難”——2022年12月20日,“湘易辦”超級APP正式上線,全力打造全省統一的企業、群眾、公務人員“掌上辦事”的總入口、優化營商環境的總平臺,堪稱“一件事一次辦”的升級版,將助力經濟更高質量發展。
湖南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湖南省以下財政體制,積極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堅定不移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力爭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70%,新增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000家。讓廣大民營企業有“優”的服務、“進”的空間、“創”的動力,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心里更踏實、信心更堅定、舞臺更廣闊。
省長毛偉明在湖南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指出,湖南未來五年在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力爭總量突破7萬億元,數字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突破3萬億元和2萬億元;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打造“三個高地”取得新進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基礎得到夯實。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