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牛詩樂(1996- ),女,漢族,新疆庫爾勒人,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庫房保管、藏品管理。
摘要:
文物建筑是我國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不斷建設,我國愈加重視文物建設保護與修繕工作。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是消防管理工作中的重難點所在,一旦出現消防問題,不僅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文物文化損失,還會帶來人員傷亡問題,做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尤為關鍵。對此,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要積極探究有效管理措施,降低文物建筑消防事故發生概率,提升文物建筑的防火防災能力,有效保護我國的文化資源。基于此,本文針對我國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管理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問題;巡檢
引言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文物建筑修繕與管理愈加得到重視,但同時文物保護與消防安全之間的矛盾問題也逐漸凸顯。文物建筑種類豐富,加之年代比較久遠,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帶來較大挑戰。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結合文物建筑的不同性質種類設置針對性管理措施,著重分析不同文物建筑保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以此解決文物建筑保護與消防安全之間的矛盾。
一、我國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難點
(一)文物建筑結構耐火性較弱
就目前各地區文化建筑材料來看,文物古建筑主要以木質材料為主,多采取全木結構、土木結構等,整體結構耐火性較弱,難以有效抵御火災情況,主要為三級、四級耐火等級。木質材料本身屬于易燃材料,再加之文物建筑的建造時間較長,其內部水分逐漸蒸發,文物建筑結構內部含水量較少,在遇到明火時極易發生大范圍燃燒情況,具有較大火災隱患[1]。我國古代建筑有著獨特的形式與風格,比如木質托架、榫卯結構等,部分建筑木材在歲月摧殘下呈現出內部鏤空現象,在遇到明火時會產生轟燃情況,使得火勢快速蔓延,甚至引發周邊建筑物起火。文物建筑滅火救援工作的開展也存在較大難度,由于明火不易被及時撲滅,在滅火過程中需要保護文物建筑,對消防工作人員的行動造成掣肘[2]。
(二)文物建筑防火間距不足
受到歷史形成原因影響,文物古建筑與文物保護建筑毗鄰建造,整體分布較為密集,文物建筑防火間距不足,建筑之間缺少獨立消防通道與防火隔離帶等,給后續消防滅火與人員疏散等帶來難度。現有的文物建筑在布局安排上存在組織性與規律性,多以單座庭院建筑為單位,通過走廊、庭院等相互連接,形成彼此相連接的結構,導致一旦發生火災,極易出現火勢快速蔓延,再加之防火間距不足,缺乏防火間隔與防火空間,會造成嚴重火災后果。古建筑在建筑時所使用的建設消防規范體系存在差距,使得部分文物建筑的疏散設計與消防設施現行規范要求存在差異,包括消防設施不完善、疏散總凈寬度不符合要求等。
(三)火災救援難度較大
文物建筑的特點給火災救援帶來了較大難度。一方面,古建筑大多形體高大,單體單層內部凈高度可達到10米以上,而消防水槍10米水柱即便可以達到起火點,也難以達到滅火要求,無法有效撲滅火勢,使得高度10米以上的古建筑缺乏有效的滅火方法[3]。若該地區消防供水不足,則會出現撲救高度降低的情況,對高大建筑的滅火撲救就顯得十分困難。另一方面,文物古建筑位置偏遠,地處環境幽靜地區,道路崎嶇,消防車難以快速抵達起火現場,即便到達也缺乏充足的消防水源,救援條件十分有限,容易導致小火逐漸演變成大火,造成較大火災損失。
(四)火災管理相對不足
人為管理因素會給消防管理造成隱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用火用電較多。古建筑內用火用電較多,出現電路老化、電氣設備老舊、電線缺少防火保護等,容易造成火災問題。二是出現明火。比如文物建筑內使用明火做飯、取暖,游客在建筑內抽煙,游客用明火禮佛。游客明火禮佛行為是近年來引發古建筑火災的重要因素,比如教職人員點蠟燭、點長明燈,部分游客在關閉的寺廟門檻前放置點燃的小蠟燭或香等,造成火災[4]。三是管理人員防護意識不足。部分文物建筑管理人員年齡較大,防護意識與火災應急能力較為薄弱,在管理過程中無法有效處理火災隱患,難以迅速有效應對初期火情,造成火勢變大或自身傷害等,給火災救援造成壓力。
二、我國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一)堅持防治結合理念,提升工作人員安全責任意識
我國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應堅持“防治結合”的工作理念,強調對火災問題的預防與有效治理。首先,樹立文物建筑火災防控新理念。“要從源頭上防范,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思路。博物館文物建筑消防管理工作要做到提前預防,工作人員要樹立新防控理念,將管理工作重點放在源頭上,從源頭防范與化解火災安全風險,將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文物建筑屬于歷史建筑,為保護文物文化不能完全按照現代建筑防火理念進行整改,應堅持“事前檢測、事前監管”理念,及時處理安全隱患問題。其次,提升工作人員安全責任意識。意識決定行為,工作人員是文物建筑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應注重提升工作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與消防管理意識,發揮人才能力的主導作用,培養其良好的消防管理工作習慣與工作作風,促使其能夠主動、全面進行消防巡檢,保證消防安全。最后,強化火災危險源頭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用做到防患于未然,從源頭切斷火災危險源。比如工作人員要嚴格檢查文物建筑用火用電情況,制定用火管理方案,按照用火審批流程用火,在用火期間指派專人專管,并在周圍設置火災撲救設施[5];在用火作業中,動火人員需持證上崗,嚴格按照規則動火,各項規則均嚴格遵循安全技術規程;定期檢查文物建筑內電氣電路情況,避免因用電引起火災;電器需與可燃物保持安全距離,在使用時做好散熱與隔熱工作;對進入文物建筑內的游客、工作人員等做好安檢,避免危險物質進入建筑物內。
(二)優化消防管理設施,保障文物建筑消防安全
根據消防安全管理要求,需對博物館消防救援設施、疏散設施等進行優化設置,以此保證文物建設的消防安全。首先,依法修繕文物建筑。文物修繕與驗收工作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標準進行。在修繕之前,文物保護部門要與消防部門、住建部門等展開討論,針對修繕工作中的消防內容進行確認,以此提升文物建筑的耐火等級,減少文物建筑消防隱患[6]。其次,完善消防設置。結合文物建筑保護級別與建筑結構等因素,優化消防安全設置,提升消防管理水平。比如針對磚木結構建筑物,考慮到內部結構燃燒性能較差,可應用鋼材質替換原本部分結構,在盡可能保留原有歷史風貌基礎上提升建筑物的耐火性。針對無法進行材料替換的建筑物,可在木質結構表面涂抹防火涂料,在周圍使用防火墻隔離,提升木質材料的阻燃性能。針對疏散條件較差的文物建筑,可采取控制瀏覽人員數量的方法,即全面評估建筑物疏散承載能力、建筑樓梯數量、樓梯承載人數等,以此計算容載人員數量,制定科學疏散方案,在建筑物內設置疏散標志,對工作人員進行疏散引導訓練,確保火災時能夠得到安全疏散。最后,科學配置消防器材。根據消防安全管理需求,配置完善的防火措施、疏散設施與救援設施等,包括滅火器、消防栓等。不同于普通小區的消防管理,文物建筑對環境保護要求較高,不宜采用簡易噴淋裝置,需要結合相關規定引進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針對不可使用水滅火的場所,可采用移動式高壓水霧等設施。針對火災初期檢測情況可增加消防檢測設施,比如火災自動報警設備、煙感探測器等。其中火災自動報警設備能夠在火災初期將火災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及時準確顯示火災發生地點與時間,讓消防管理人員及時獲取火災信息。針對高大建筑物可引進防雷設施,結合建筑群特點增設避雷帶或避雷網。
(三)搭建文物建筑物聯網,實現消防數字智慧監管
數字化已成為我國建設與發展的關鍵詞,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業,能夠提升決策科學性與服務效率。對此,博物館要注重搭建文物建筑物聯網,針對消防管理工作制定數字化管理方案,實現對消防安全情況的數字智慧監管。首先,引進新科技。文物建筑群龐大,單純依靠人力進行監督管理是遠遠不夠的,存在著人為操作風險高、效率低等問題。對此,博物館應引進物聯網等新技術,注重結合文物建筑群特點建設消防物聯網,應用新技術新設施采集消防信息,實現對現場火災防控情況、消防設施完善情況的實時動態監控[7]。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博物館可將火災自動報警設備、監控系統等連接起來,并將消防數據實時上傳至市區消防大數據應用平臺,安排專門人員負責文物建筑現場情況,形成對火災危險源的智能監控,彌補人為管理盲區,提升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精確度。其次,強化數字化探索。國家高度重視數字化建設,博物館應結合國家戰略需求推進數字化建設與探索,注重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智慧監管業務結合起來,實現數字賦能,為消防管理增添新功能。消防管理工作包括消防設施、器材信息等要素,這些數據處于分散狀態,通過引進智慧消防等數據技術能夠將其有效整合起來,形成動態風險預警系統,服務于消防安全數字化管理工作,將物聯網信息、火災預防信息等連接入管理平臺,實現對消防工作的智慧管理。
(四)完善火災管理工作,提高消防救火能力
針對現有消防管理難點問題,進一步完善火災管理工作。首先,邀請消防部門指導工作。文物建筑博物館應邀請所在轄區的消防隊進行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組織博物館工作人員開展消防應急演練,包括撲滅初期火災演練、組織疏散演練等,提升工作人員的實戰能力。消防部門應發揮監督指導職責,排查博物館的消防安全設施,針對不安全消防設施責令其予以整改,指導博物館做好自檢與自修整改工作,協助博物館完成文物建筑消防管理任務。此外,消防管理部門要與文物建筑管理部門組建專門的消防隊伍,主要負責文物建筑范圍內火災預防與撲救工作,制定輪崗管理制度,保證每天都有專門人員在崗,為撲救火災爭取時間[8]。其次,明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職責。博物館應確保消防安全管理責任落實到個人,針對消防安全管理問題召開專題會議,明確各個文物建筑區域責任,要求各區域領導定期開展文物建筑場所全面消防檢查,分析消防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探索有效優化措施,提升博物館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最后,做好游客管理工作。游客同樣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應強化對游客火災預防行為的管理。比如強化對游客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古代文物建筑有著宗教、祭祀等功能,應避免游客在參觀祭拜時攜帶香蠟紙等易燃物品,杜絕游客在文化建筑內開展“化裱”等行為,在戶外安全環境設置集中焚香點,設置專人看管。比如強化游客安檢工作,注重檢查游客是否攜帶酒精、打火機等物品,做好相應管理工作。做好游客宣傳教育工作,引導游客減少明火行為,促使其能夠具備自我約束與自我保護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消防無小事,安全大于天”,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正確認識到當下消防管理工作的難點問題,制定出更為科學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機制。在落實過程中,博物館要提升管理人員的消防意識與消防能力,做好消防安全巡檢工作,及時處理消防安全隱患問題,督促各部門對安全問題進行整改,并為消防安全提供完善的消防設施,以不斷提升安全防護水平,降低火災發生概率。
參考文獻
[1]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國家文物局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印發關于開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專項檢查的通知[N].中國文物報,2022.
[2]王強.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文化建設探究[C].2022工程建設與管理桂林論壇論文集,2022.
[3]李月.國家文物局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部署加強革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J].中國消防,2021(07):11.
[4]應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博物館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檢查首輪督查[C].中國博物館通訊,2018.
[5]潘文崢.應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開展博物館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檢查工作[J].中國安全生產,2018,13(09):5.
[6]冷啟貞.從青島德式建筑的消防現狀談近現代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C].2015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2015.
[7]劉文艷,秦曄.人工智能技術、消防物聯網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消防界(電子版),2020(10):15.
[8]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指導意見實施方案的通知[J].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14(08):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