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偉,張 珂,楊子光
(洛陽農林科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小麥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要糧食[1]。河南省位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地勢處于我國二、三階梯過渡帶,平原面積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7.13%,光、溫、水、土條件為小麥生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小麥自古以來就是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在河南省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2]。據統計,20 世紀50~70 年代,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14%~17%;進入21 世紀,由于小麥連續增產,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占全國的22%左右,總產量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27%左右;河南省小麥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7%以上。河南省小麥在全國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小麥主產省份的生產能力研究表明,全國6個小麥主產省份的小麥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78.1%,其中河南省2001—2006 年小麥總產量占這6 個省份的24%~27%[3]。從1990 年至今,河南省小麥總產量所占份額一直呈穩步上升態勢。從進入市場的商品小麥來看,據多年統計,河南省每年向市場提供的商品小麥占全國的25%~30%。
生產實踐證明,選好、用好小麥品種,使品種的增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是確保小麥穩定增產的前提。篩選近年審定和即將審定的一批小麥新品種進行展示有以下好處:一是進一步鑒定品種的豐產性、抗逆性和適應性,為品種利用和布局提供參考和依據;二是給農民群眾提供了解品種、選擇品種的機會;三是為育種單位、種子企業宣傳品種、推廣品種提供便利條件;四是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引導農民科學選擇使用品種,加快優良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帶動小麥生產水平提高。
2020—2021 年度參加展示試驗品種有22 個,按種性分為弱春性(共6 個)和半冬性(共16 個),種子由河南省種子站提供。
試驗采用順序排列法,不設重復,小區面積63 m2,小區長21 m、寬3 m,每小區12 行。
試驗地位于洛陽農林科學院國家區域試驗站內,前茬田箐掩青,土質為黏壤,于2020 年8 月16 日機耕滅茬掩底,9 月15 日耙地,施26∶16∶6 三元素復合肥450 kg/hm2,同時撒施辛硫磷顆粒75 kg/hm2。試驗于2020 年10 月11 日人工耬播,基本苗為270 萬苗/hm2。試驗于12 月下旬、次年3 月下旬噴灌兩次,3 月16日追施尿素75 kg/hm2,生育期內進行人工除草3 次,4 月15 日、5 月2 日、5 月15 日用吡蟲啉、啶蟲脒和阿維達混合液防治蟲害3 次,生育期內沒有進行防病。2021 年6 月5 日收獲。
2020—2021 年洛陽小麥整個生育期的氣候總體表現:播期正常,播種時墑情好,一播全苗;出苗至越冬期間,降水較少,土壤干旱,分蘗偏少;春季時,2—3 月返青起身期升溫快,氣溫整體偏高,降水量較少,兩極分化快,春生分蘗成穗少,因此本年度小麥整體成穗數比往年略少;小麥抽穗期,由于春季整體溫度偏高,小麥穗發育較快,抽穗期較往年提早3~4 d,因此本年度小麥穗粒數較往年持平略增,同時由于該期出現劇烈降溫現象,造成部分不抗倒春寒品種發生凍害,穗部虛尖缺位現象明顯;灌漿前期(4 月底至5 月初),多晴好天氣,利于小麥籽粒灌漿,且當年灌漿時間長,小麥千粒重普遍較往年增高;小麥生長后期,5 月底洛陽地區遇高溫逼熟天氣,個別根系不好、偏晚熟品種有早衰現象;小麥成熟期晴好,品種收獲未經雨,因此籽粒商品性較好,無穗發芽現象。
總的來說,2020—2021 年氣候對水澆地小麥生長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水澆地冬小麥的穗數與常年相比略少,穗粒數較常年略增,千粒重較往年增加。2020—2021 年洛陽市氣候條件有利于鑒定小麥品種的豐產性及抗寒性。本年度洛陽市小麥生育期間病害發生早,主要是葉銹病,白粉病輕度發生。葉銹大面積發生,病害對部分不抗病品種產量有一定影響,因此本年度利于鑒定小麥品種抗病性。蚜蟲有一定程度的發生,但危害較輕。
由表1 可知,本年度弱春性品種組試驗平均產量7 209.0 kg/hm2,產量幅度在6 792.0~7 473.0 kg/hm2。對照鄭麥113 產量6 880.5 kg/hm2。4 個參試品種較對照增產,分別為囤麥257、大平原1 號、天寧38、中麥255,增產幅度在1.1%~8.6%;1 個參試品種較對照減產,懷川101 較對照減產1.3%。該組成產三因素有效穗、穗粒數、千粒重的平均值分別為618.0 萬穗/hm2、36.8 粒、47.5 g,平均最高分蘗數為1 093.5 萬苗/hm2,平均成穗率56.5%,平均株高80.6 cm,平均全生育期233.5 d。綜合弱春性品種組的農藝性狀,表現突出的品種為中麥255 和天寧38。

表1 22 個小麥新品種的農藝性狀
中麥255:幼苗半直立,葉色淺綠,苗勢壯,最高分蘗為1 137.0 萬苗/hm2,略高于弱春性品種組最高分蘗平均值(1 093.5 萬苗/hm2),分蘗能力較強;成穗率53.2%,低于弱春性品種組平均成穗率(56.5%)。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抽穗早,耐倒春寒能力較好,在2021 年遭遇倒春寒情況下沒有突尖缺粒現象。株高83.3 cm,株型較緊湊,抗倒性一般。旗葉大,穗下節短,穗層較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有效穗數604.5 萬穗/hm2,低于弱春性品種組有效穗平均值,有效穗數偏少;穗粒數35.0粒,低于弱春性品種組穗粒數平均值,穗粒數偏少;千粒重51.2 g,千粒重較高,高于弱春性品種組參試品種千粒重平均值。
天寧38: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葉片較寬,最高分蘗1 084.5 萬苗/hm2,略低于弱春性品種組最高分蘗平均值(1 093.5 萬苗/hm2),分蘗能力較一般;成穗率48.0%,低于弱春性品種組品種成穗率平均值(56.5%)。春季起身拔節早,抽穗較早,耐倒春寒能力一般,在2021 年遭遇倒春寒情況下有缺粒現象。株高83.9 cm,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旗葉上舉,穗層較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有效穗數520.5 萬穗/hm2,低于弱春性品種組品種有效穗平均值,有效穗數偏少;穗粒數33.9 粒,低于弱春性品種組品種穗粒數平均值,穗粒數偏少;千粒重47.9 g,千粒重較高,高于弱春性品種組參試品種千粒重平均值。
由表1 可知,本年度半冬性組試驗平均產量為7 519.5 kg/hm2,產量幅度在7 198.5~7 809.0 kg/hm2。對照周麥36 產量7 321.5 kg/hm2。12 個參試品種較對照增產,分別為鄭麥1860、鄭麥129、鄭麥618、平安0602、新麥45、中育1686、中麥578、漯麥163、春曉158、周麥33、泛育麥20、存麥16,增產幅度在1.5%~6.7%;3 個參試品種較對照減產,分別是鄭6694、云臺301、平安518,減產幅度為0.9%~1.7%。該組成產三因素有效穗、穗粒數、千粒重平均值分別為652.5 萬穗/hm2、38.5 粒、52.2 g,最高分蘗平均值為1 008.0 萬苗/hm2,全生育期平均值234.6 d。表現突出的品種4 個,分別是鄭麥1860、鄭麥129、鄭麥618、平安0602。
鄭麥1860:全生育期233.0 d,較對照早熟1 d。幼苗半匍匐,葉片窄,最高分蘗1 092.0 萬苗/hm2,高于半冬性組分蘗均值(1 008.0 萬苗/hm2),分蘗能力較強,成穗率60.9%,低于冬水組品種成穗率平均值(64.7%)。耐倒春寒能力較強,在2021 年遭遇倒春寒情況下無缺粒突尖現象。株高75.0 cm,株型稍松散,抗倒性較好。旗葉上舉,整齊度好,穗層整齊,熟相較好。穗橢圓形,短芒、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有效穗數664.5萬穗/hm2,低于半冬性組品種有效穗平均值,有效穗數偏少;穗粒數41.2 粒,低于半冬性組品種穗粒數平均值,穗粒數偏少;千粒重55.3 g,千粒重較高,高于半冬性組參試品種千粒重平均值。
鄭麥129:全生育期235.0 d,較對照晚熟1 d。幼苗半匍匐,葉片窄短,葉色淺綠,分蘗能力一般,低于半冬性組分蘗平均值,成穗率70.3%,高于半冬性組成穗率平均值,成穗較多。株高78.0 cm,株型稍松散,旗葉窄短,耐倒春寒能力較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耐后期高溫,熟相較好。有效穗數734.5 萬穗/hm2,高于半冬性組品種有效穗平均值,有效穗數較多;穗粒數36.5 粒,低于半冬性組品種穗粒數平均值,穗粒數偏少;千粒重50.5 g,千粒重一般,低于半冬性組參試品種千粒重平均值。
鄭麥618:全生育期235.0 d,較對照晚熟1 d。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最高分蘗1 045.5 萬苗/hm2,分蘗能力較強,高于半冬性組分蘗均值,成穗率68.9%,高于半冬性組成穗率平均值,成穗較多。株高68.8 cm,株型松緊適中,蠟質重,莖稈彈性較好,旗葉較長,上沖,穗層較整齊。穗長方型,短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有效穗數720.0 萬穗/hm2,高于半冬性組品種有效穗平均值,有效穗數偏少;穗粒數44.3 粒,高于半冬性組品種穗粒數平均值,穗粒數較多;千粒重54.8 g,千粒重較高,高于半冬性組參試品種千粒重平均值。
平安0602:全生育期235.0 d,較對照晚熟1 d。幼苗半匍匐,苗期葉片寬短,葉色淺綠,冬季抗寒性較好。最高分蘗817.5 萬苗/hm2,旗葉寬大,下披,穗下節長。穗紡錘型,小穗排列稀,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有效穗數630.0 萬穗/hm2,高于半冬性組品種有效穗平均值,有效穗數偏少;穗粒數40.7 粒,高于半冬性組品種穗粒數平均值,穗粒數偏少;千粒重48.1 g,千粒重較低,低于半冬性組參試品種千粒重平均值。
由表2 可知,所有參試小麥品種白粉病輕度發生,但葉銹病較重,絕大多數品種的白粉病發生達4 級。由于春季氣溫回升較快,倒春寒發生很輕。生育后期沒有極端天氣發生,無倒伏現象。

表2 22 個小麥品種的抗性及容重調查
由表3 可知,與弱春性組小麥品種相比,半冬性組品種產量及成產三因素均高于弱春性組品種。其中,產量差值為490.5 萬kg/hm2,有效穗差值為34.5 萬穗/hm2,千粒重差值為4.7 g,穗粒數差值為1.7 粒。

表3 半冬性組品種與弱春性組品種產量及成產三因素比較
從2020—2021 年參試的22 個水澆地品種來看,半冬性品種的產量水平與成產三因素均高于弱春性品種,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較弱春性品種長,半冬性品種抗倒春寒能力也較強。
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棉花等晚茬作物品種種植比例越來越小,適宜早播的半冬性小麥品種種植面積越來越大[4]。據種子管理部門統計,自2012 年開始,河南省生產上統計面積的小麥品種有100 多個,其中豐產潛力大、廣適性好的半冬性品種占河南省麥播總面積的60%以上。除鄭麥9023、鄭麥113 等弱春性品種在生產上有一定面積外,其他弱春性品種面積很小,弱春性品種種植面積已不足全省播種面積的15%[5]。河南省小麥主導品種的地位非常突出,半冬性品種的種植面積已占絕對優勢。從本年度小麥新品種展示的結果來看,半冬性品種的產量水平明顯高于弱春性品種。
河南省小麥生育期內發生的病害較多。育種上關注最多的條銹病,在小麥育種過程中鑒定手段最完善,多數育種單位通常在育種過程中對其進行接種鑒定,因此多數品種特別是新審定的品種對條銹病具有一定抗性。生產上發生最普遍的是白粉病,育種過程對白粉病的選擇壓力較大。白粉病病原菌變異較快,多數品種在審定時抗病,但在生產利用數年后抗性減弱。葉銹病主要發生在小麥生長后期,多數年份局部發生,重發年份對產量造成較大影響。由于育種過程對其鑒定較困難,多數品種對葉銹病抗性不足[6]。從本年度結果看,所有參試的品種都受到白粉病和條銹病的影響,但影響較小。
從歷史上看,河南省小麥生育后期往往出現高溫,小麥易受干熱風危害,因此要求品種早熟,而早熟的品種春季發育較快,易受倒春寒影響[7]。春性較強的品種正是該類型。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試驗,目前河南省生產利用的品種多為中熟品種。從本年度的結果看,多數品種熟期為同一天,主要是品種灌漿后期受到干熱風危害的影響。
小麥品種對提高小麥產量、改善品質具有決定性作用[8]。河南省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之一,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總產量、商品量均居全國第一。同時河南省是小麥育種單位最多的省份,擁有一大批通過審定且已在生產上利用的小麥品種。從這些品種中選取豐產潛力大、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的品種進行展示示范,再從展示品種中選取表現良好的品種推薦給農戶和種子企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