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博
(中寧縣良種繁育場,寧夏 中衛 7551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增長,農業生產種植領域發展迅速。近年來,社會各界十分關注小麥種植領域。小麥種植人員要意識到處理技術對小麥種植的積極作用,通過應用有效的技術提高小麥產量,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種植效率。同時,需明確認知小麥種植的發展趨勢,迎接時代挑戰。
第一,有利于防治病蟲害。小麥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有地老虎、金針蟲等。種植人員在小麥播種前有效處理小麥種子可以達到解毒、避毒的作用。同時,地面上的害蟲有蚜蟲、稻飛虱等,使用種衣劑可以有效驅趕害蟲,避免感染季節性害蟲[1]。
第二,有利于提高小麥種子的抗逆能力。種植人員對小麥種子拌種能為小麥生長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促進小麥長出強壯的根系,有利于小麥抗寒、抗倒伏等。同時,后期合理規劃小麥的種植模式,優化小麥的種植栽培技術,有利于提高小麥產量,增強小麥種植的科學性[2]。
種植小麥前,種子的選擇十分關鍵。優質的小麥種子能為后期增收提供保障。劣質的小麥種子會降低產量,對小麥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誘發病蟲害,導致小麥枯萎死亡。
選擇良種對提高小麥產量具有十分顯著意義。我國地域遼闊,種植小麥的地區較多。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存在差異,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不同。種植人員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小麥種植者除憑借自身經驗判斷外,還可以向當地小麥種植專家學習挑選小麥種子的具體措施,保障小麥產量與質量[3]。
選擇小麥種子的過程中,種植者要仔細甄別,注重小麥種子的質量檢查工作,確保種子沒有發霉。盡量不要在一家購買小麥種子,可以對比挑選多家生產商,比較不同商家的小麥種子價格及質量,挑選品質高、口碑好、性價比高的小麥種子。在保障小麥種植質量的同時,有效節省經濟成本,保障小麥增收[4]。
種植小麥前,為有效保障種子的實際出芽率,要對種子進行晾曬及拌種處理??茖W的拌種處理技術可避免小麥出現爛根、倒伏等情況。種植者需強化對小麥種子處理技術的應用,保障小麥產量,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在正式播種前需將小麥種子攤放在涼席上,堆放的厚度以5~7 cm 為佳,連續暴曬24~48 h,直至觸碰種子發出響聲。在曬種過程中,要經常翻動小麥種子,確保所有種子均勻吸熱,進一步提高種皮的通氣效果,達到提高小麥種子活力、提升發芽率的目標。曬種的地點不能選擇鐵板或瀝青路面,否則會因溫度過高傷害小麥種子,影響種子發芽率[5]。
2.3.1 藥物處理
第一,種衣劑拌種。種衣劑具有綜合效果,可起到防治病蟲害與殺菌的作用,實現增產目的。將小麥種子和種衣劑按照50∶1 的比例拌勻后即可播種,在拌種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藥劑、小麥種子與水的比例,使小麥種子表面形成較為均勻且牢固的藥劑薄膜。為此,在種衣劑拌種過程中要選擇功能性較強的專用機器,拌種完成后需晾曬一段時間,再將種子放入透氣性較好的袋內保存。實踐表明,應用種衣劑拌種會對種子發芽率產生一定影響,為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播種量[6]。
第二,助壯素拌種。通常50 kg 左右的小麥種子可用20 mL 左右的助壯素拌種,并噴水2~3 kg,均勻拌種后即可晾干播種。另外,可選擇助壯素溶液浸泡種子,1 kg 小麥種子可選擇100 mL 的溶液,浸泡5~10 h后撈出晾干,等待播種[7]。
第三,矮壯素拌種。應用此種拌種方法可起到較好的抗倒伏效果。在正式播種前,應均勻噴灑矮壯素溶液,之后堆悶,觀察到小麥種子完全吸收藥液后即可播種。
第四,多效唑拌種。種植人員可根據小麥種子與種植地的實際情況,選擇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拌種。若選擇的小麥種子為100 kg,需堆悶5 h 左右,待完全晾干后即可播種,確保小麥幼苗在生長過程中具有較好的抗旱性能、耐寒性能,起到促矮抗倒的作用。
第五,微生物菌劑拌種。播種小麥種子前,可根據種植面積選擇適量的微生物菌劑兌水拌種,劑量為22.5~30 kg/hm2。將微生物菌劑與小麥種子均勻混合播種,起到促進小麥種子根系生長的效果[8]。
第六,氯化鈣浸種。將小麥種子均勻放置在0.25%氯化鈣溶液中浸泡24 h 后撈出晾干,達到最佳出苗效果,提升小麥種子的耐旱能力。
第七,小蘇打浸種。將小麥種子均勻放置在0.1%小蘇打溶液中浸泡48 h 后撈出晾干,縮短小麥成熟時間,達到高產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小蘇打浸種不適用于鹽堿地,使用范圍受到限制[9]。
2.3.2 肥料處理
第一,磷酸二氫鉀浸種??蓪⑿←湻N子均勻放置在0.5%磷酸二氫鉀溶液中浸泡6 h 后撈出晾干,加強小麥幼苗期獲取營養物質的能力,促進幼苗生長,達到安全越冬的效果。
第二,硫酸鋅浸種。以50 kg 的小麥種子為例,取用50 g 硫酸鋅與適量水融合,將硫酸鋅溶液均勻噴灑在小麥種子上堆悶4 h,有效避免小麥生長過程中長時間缺鋅。另外,可將小麥種子均勻放置在1%硫酸鋅溶液中浸泡12~24 h[10]。
第三,硼砂(硼酸)浸種。以50 kg 的小麥種子為例,可取用10 g 硼砂與5 kg 的水融合,形成0.2%硼砂溶液,均勻噴灑在小麥種子上,或將小麥種子放置在溶液中浸泡12 h。
第四,鉬酸銨浸種。根據小麥種子的重量配制對應比例的鉬酸銨溶液,1 kg 種子選擇4 kg 左右的鉬酸銨,用熱水溶解后加入適量水稀釋攪拌。將小麥種子放置在0.1%左右的溶液中浸泡12 h 后撈出晾干[11]。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于小麥種植生產領域的科學技術逐漸優化。小麥種子包衣技術能有效提升小麥種子活力,防止或降低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做好小麥種子包衣配套種植技術的宣傳推廣工作對小麥種植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國應大力發展小麥種子包衣處理技術,有效提高小麥產量[12]。以寧春4 號小麥品種為例,控制播種量為375 kg/hm2,在同一管理水平下,包衣處理和沒有包衣處理的種子表現如表1所示。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種植人員要想切實保障小麥種子的包衣技術,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表1 包衣處理和沒有包衣處理的種子表現對比
第一,精心挑選小麥種子,做好包衣處理準備工作。應用包衣技術處理的小麥種子要經過晾曬、挑選、檢驗等幾個階段,保障包衣種子中的水分含量適宜、無雜質,確保種子清潔程度。
第二,在包衣技術處理中,種植人員要使用正確的種衣劑。相關調查報告顯示,應用有效含量充分、藥效強、種衣成膜性較好的種衣劑能發揮小麥包衣技術的實際作用,一方面能夠降低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小麥產量。此外,在種衣劑的使用上,要科學確定用量。種衣劑使用劑量較小,會導致小麥包衣效果降低;使用劑量較大,會對小麥種子的發芽率與出苗率產生影響[13]。
第三,小麥包衣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做好包衣之前的加工處理工作,提前十幾天準備好包衣所用的材料,檢查后按照配比調測??梢詫⒎N衣劑注入貯存桶中,把用于包衣的種子放入種箱,按照規定比例調配,檢查包衣情況。如果用于測試的種子包衣情況良好,可以批量包衣,否則需重新調試。
需要注意的是,包衣后的小麥種子不能隨便挪動,要待種子結膜后再運送。運送時要注意種子的穩定性,仔細檢查種子的貯存環境。選擇透氣性較好、濕度適宜的貯存地點,做好種子貯存時間規劃,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小麥包衣種子后要防止誤食,操作過程中不可直接接觸皮膚,需佩戴好護具,種植方法與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小麥種植方法與流程
近年來,我國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完善,進一步提高了小麥種植效率,保障了小麥產量和質量,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處理小麥種子時,小麥種植者需重視整地工作,精細化處理土地,為小麥種植提供良好的環境。
在具體的整地過程中,種植人員可借助秸稈還田優勢,充分應用有效物質,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為小麥生長構建良好的土壤環境。同時,秸稈中具有小麥種子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秸稈還田可有效改善土壤活性,為小麥種子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在改變土壤活性的基礎上,提高土壤中的透氣性及透水性,促進小麥種子健康生長。
種植人員需了解種植地的地質條件、環境變化,結合小麥種子的特點和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保障小麥種子順利出苗。一般來說,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需保障土地中的水分含量大于50%。小麥播種數量直接影響小麥的出苗情況,種植人員需科學選擇小麥品種,確定好小麥播種量,切實提高種植效率。
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區域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關鍵因素。種植人員要完善小麥種植區域的管理標準及制度,切實保障小麥健康生長。在開展小麥種植區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做好除草工作,用生物除草劑代替傳統的人工除草,大大提升種植區域的除草效率。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種植領域已廣泛應用先進的科技設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大豐收,為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綜合來看,小麥種子的機械化處理前景較好,未來小麥種植領域應盡可能采取農機設施,降低人工種植成本,提高機械化生產種植程度。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除草、施肥、澆水、噴灑農藥等可以采取機械化方式,降低種植成本,減少勞動力介入,增加小麥種植產量。
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種植領域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業生產種植需要與時俱進,相關人員需結合時代發展特征改良小麥品種,這也是實現小麥高產的關鍵。
為有效適應未來小麥品種改良的適配階段,相關人員要做好小麥處理栽培技術的更新工作,不斷積累先進經驗,注重對小麥新品種的研發。盡可能培育出抗病、抗澇、抗干旱的小麥品種,應用種植技巧,結合先進經驗,研究適配改良品種的小麥種植策略,提升小麥種植產量,促進小麥種植持續健康發展。
為有效促進小麥種植業持續發展,提高小麥種植質量和產量,擴大內需,提升種植者的經濟效益,種植者需研究小麥種子的處理技術。在播種過程中,種植者要做好播種工作,提升小麥種植效率,科學管理種植區域,注意小麥種子的改良優化工作,保障小麥種植的產量。針對小麥種植的未來發展趨勢,相關人員要結合實際經驗,加快小麥品種改良進程,應用機械化生產種植,促進農業生產種植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