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蓓紅

2月恰逢立春,俗話說:“立春一日,百草回芽。”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但是此時氣溫仍較低,在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暖;春節假期結束,及時調整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冬春季節是傳染病的多發季節,要注意預防傳染病。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廣大居民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繼續保持警惕防;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婦等人群不建議出行;春節后,陸續復工復學,要注意:
●加強自我防護,做好日常健康監測,科學佩戴口罩,掌握個人防護技能,注意手衛生。公共場合應盡量與人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離。
●如到醫療機構就診時佩戴好N95口罩,盡量通過線上方式獲得醫療機構的健康教育和咨詢指導。建議老年人、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及時全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家庭和辦公場所注意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日至少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治療:(1)呼吸困難或氣促;(2)經藥物治療后體溫仍持續高于38.5℃,超過 3 天;(3)原有基礎疾病明顯加重且不能控制;(4)兒童出現嗜睡、持續拒食、喂養困難、持續腹瀉或嘔吐等情況;(5)孕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憋氣等癥狀,或出現腹痛、胎動異常等情況。

“節后綜合征”是指人們在假期結束后出現的各種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如在假期后的兩三天里感覺厭倦,提不起精神,導致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惡心、眩暈、腸道反應、神經性厭食、焦慮、神經衰弱等。那么,春節假期結束,我們該如何克服“節后綜合征”呢?
合理安排起居,生活有規律。春節假期結束后,盡快調整回正常的起居時間。晚上不要熬夜,早上鬧鐘響了就起床,快速讓自己清醒過來。另外,睡前不要讓大腦過度興奮,可播放輕音樂或喝一杯熱牛奶助眠。
春節的餐桌上少不了大魚大肉,很多人因此腸胃負擔過重,節后要及時調整飲食結構。節后幾天喝點雜糧粥有助于受損腸胃的恢復,小米南瓜粥、百合蓮子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吃得過于清淡,也會造成微量營養素和優質蛋白質攝入量不足,因此,應注意營養搭配。
有些人假期一結束,就迅速投入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中,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這樣做反而容易焦躁不安,難以集中精力。其實,節后短時間內不宜開展強度過大的學習和工作,應列好計劃,循序漸進,慢慢調整狀態。每天工作一段時間后,還可以通過閉目養神、聆聽一些舒緩的輕音樂等方式調整身心。
運動不僅能使人心情愉悅,還能消除疲勞、提神醒腦、改善睡眠,可以有效地幫助調節假期后的精神狀態。可以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如輕快地步行、慢跑、打羽毛球等,使疲勞的身體狀態得到調整,更有活力地開展節后工作。
冬春季節是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常見的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這些傳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傳染病,可通過短距離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徑傳播。

該病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癥狀。
該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3~15歲的兒童。患兒在發病初期常有發熱、倦怠、肌肉酸痛、食欲減退、嘔吐、頭痛、結膜炎、咽炎等癥狀,整個病程需1~2周的時間。
該病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性很強。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征。冬春兩季多發,其傳染性強,接觸或飛沫均可傳染。
預防冬春季傳染病,要做到:
避免受涼。人體受涼時,呼吸道血管收縮,血液供應減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應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讓陽光射進室內。傳染病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
注意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流行期間如出現流感樣癥狀及時就醫,并減少接觸。
增加營養。補充營養,增加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飲食注意營養均衡、易消化,發病前期以清淡為主,同時應注意多飲水,以白開水為主。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多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可增強血液循環,提高身體抗病能力。
講究衛生,加強個人衛生和個人防護。飯前便后、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以及外出歸來一定要按規定程序洗手,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咳嗽、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避免飛沫傳播;勤換、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不隨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