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世明 副主任醫師 建德市第二人民醫院
臨近下班,醫院消化科來了一位78歲的李奶奶,趁著陪護住院的老伴,抽空來咨詢她自己吃東西容易吞咽不適的問題。
李奶奶在5年前就開始出現吃東西卡住的情況。食物哽咽在喉嚨里下不去,多數是吃米飯等稍硬一些的食物時容易發生,吃稀飯、餛飩等軟流質類的食物沒有吞咽困難的現象。
醫生仔細查看了李奶奶曾經的胃鏡檢查結果,發現她食道下段賁門處閉合較緊,通俗地說就是食管和胃的連接處通道比較狹小,結合奶奶的進食特點,初步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
醫生建議李奶奶做個食道造影拍片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影像報告顯示:食管下段擴張,下端賁門口呈漏斗狀、鳥嘴樣改變,考慮賁門失弛緩。
這下,李奶奶5年來反復持續存在的吞咽不適感總算找到了原因。幸運的是李奶奶的癥狀還不嚴重,進食流質、半流質的食物還是能順利通過食道,只是進食白米飯等食物容易出現吞咽哽咽的癥狀,還沒有出現嚴重的賁門失弛緩導致的吞咽困難、胸痛、反酸、嘔吐食物、誤吸、咳嗽,合并消瘦、營養不良等情況。
醫生告訴李奶奶,此病不是惡性疾病,但目前所見食管下段已經開始出現擴張、扭曲現象了,建議李奶奶選擇半流質食物,要細嚼慢咽,少量進食,進食時、進食后避免臥躺。此外,盡早安排內鏡下微創治療,解除賁門處的狹窄,今后就可以正常進食了。

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原發性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特點是食管體平滑肌無效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障礙。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明確,可能與感染、自身免疫及遺傳因素相關。
患者常表現為吞咽哽咽不暢感或有吞咽困難,進食后胸痛、悶脹感,嚴重時伴反流、嘔吐、燒心感,反流導致吞咽嗆咳,長期進食困難導致體重減輕。流質飲食容易通過狹窄口,癥狀可稍輕。
治療方法主要有口服藥物治療(臨床療效短暫,并不能阻止疾病進展,且易產生較多副作用,因此僅推薦用于拒絕接受或無法行內鏡或手術治療的患者,或內鏡及手術治療失敗的患者);內鏡下肉毒桿菌毒素注射(EBTI)、氣囊擴張術(PD)、腹腔鏡Heller肌切開術(LHM)和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外科食管切除等。
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治療成功率高。符合“超級微創手術”的理念,即治療過程中僅祛/剔除病變,不切除器官,保持了解剖結構的完整性與功能性,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基本不受影響,是目前大規模開展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