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遼
1月21日是農歷除夕,北京市民郭文廣本想帶著全家錯峰游玩北京環球影城,但在舉家團圓的日子,環球影城竟人滿為患,熱門項目均需排隊兩小時以上。他告訴《法人》記者,住在北京通州的他經常來環球影城,但這樣的排隊場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去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熱門項目只需排隊十幾分鐘,環球大道上也看不見幾個人”。春節期間,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期盼已久的復蘇景象如期而至。
今年春節假期是中國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為“乙類乙管”后的首個長假。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春節假期,全國交通網絡共發送旅客約2.26億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71.2%;國內旅游收入實現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1%;電影票房67.58億元,位居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第二。一開年,中國經濟的開門紅,給世界帶來更多遐想。
過去三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給全人類造成巨大沖擊,這不僅是一場全球衛生健康危機,更是一場全球經濟危機,全球化發展停滯甚至逆行。
經濟全球化讓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流動,全球供應鏈將龐雜的企業、產品和服務網絡連接起來,使世界交織成相互融合和依存的整體。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統計,截至2018年,全球中間產品出口貿易量已達到9.7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出口貿易量的52%。中國、美國和德國分別成為東亞、北美和西歐的產業鏈中樞,日本、韓國、英國和印度也是全球產業鏈的深度參與方。在這個鏈條上,任何國家的經濟暫時停擺或外貿受限,都將嚴重影響他國經濟。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后,各國相繼采取限制人員流動和封鎖交通的措施,導致消費需求減少,工業生產量和進出口量隨之降低,中間產品主要供給國的生產和運輸能力顯著下降,全球供應鏈大幅受損,極度脆弱。
疫情期間,全球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通,生產、銷售、物流、回款等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干擾,企業停工減產甚至被迫退出市場。制造業、房地產、基建投資短期基本停滯,大量項目擱置;旅游、交通、餐飲和酒店業消費大幅下降,影片撤檔、院線暫停營業;農林牧漁行業物流難以正常運轉,貨物供給不暢;國際金融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從主要經濟體開始,各國股市和債市先后驟然下跌,隨后大幅震蕩;金融業不良率大幅上升。

百萬游客涌入長沙 ,春節旅游市場穩步復蘇 CFP
供給困難、缺乏需求使全球大部分企業受到兩頭夾擊,各國政府采取降息、補貼等紓困政策使一些企業避免了“驟然死亡”,但難以獲得“強身健體”的機會,由企業傳導給員工的負能量加劇民眾恐慌。
在相互連通的全球經濟中,每個國家都承受著不確定的代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廖群曾撰文表示,新冠疫情導致世界經濟于2020年陷入了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和2017年至201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三年,全球GDP的增長速度比疫情前下了一個大臺階。2022年12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2年統計手冊》顯示:2020年全球經濟遭到重創,大幅收縮3.4%,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在負值區間;2021年全球實際GDP增長5.7%,但預計2022年GDP增長將放緩至3.3%。
雖然新冠疫情給人類帶來巨大危機,但一些學者也將其看作是全球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
進入2021年,世界經濟復蘇步伐加快,但該趨勢在2022年初俄烏沖突發生后遭受阻礙。之后,能源與糧食危機加劇,通脹飆升,全球經濟發展處于不確定性之中。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孫彥紅2022年10月在《歐洲經濟:復蘇前景黯淡》一文中表示,全球經濟復蘇勢頭趨弱,歐洲經濟首當其沖。作為受俄烏沖突影響的重災區,歐洲經濟面臨的首要難題是通貨膨脹難以遏制,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他提到:“全球供應鏈趨于緊張,能源與糧食價格持續上漲。歐洲因能源與糧食高度依賴進口,價格波動更為劇烈。歐元區通脹率由5.1%大幅升至9.1%,不斷突破歐元誕生以來的最高紀錄。2022年8月,歐盟主要經濟體德國的通脹率為8.8%,法國為6.5%,意大利為9.0%,西班牙為10.3%,均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2022年以來,美國CPI通脹率一度打破9%,實際GDP連續兩個季度環比萎縮,經濟的滯脹特征更加鮮明,資本市場經歷了大幅波動。美聯儲的連續加息,引發了國際社會普遍擔憂。同年10月,《人民日報》發文稱,在新冠疫情延宕反復、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的當下,美國不思從源頭解決問題,而試圖通過一再加息向全球轉嫁通脹壓力和風險,拖累世界經濟復蘇。
世界銀行等21家國際機構近期發布的國際經濟報告顯示,2022年、2023年兩年全球經濟將出現2001年以來的最低迷表現。經濟學人智庫將2022年美國、歐盟的經濟增速分別下調至2.3%、2.2%,并預計2022年、2023年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降低至2.6%和1.7%,同時還認為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將在2022年末或2023年初出現“技術性衰退”。前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人表示,2023年全球1/3的經濟體或將受到衰退風險沖擊,美國、歐洲都經歷了經濟活動減弱現象,新一年將“比過去一年還要艱難”。
在歐美等經濟體物價飛漲、深陷加息潮和經濟衰退危機之時,中國物價平穩,2022年全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0%,2020年至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平均為1.8%,年度漲幅始終低于預期目標。
202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40.2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均居世界首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定在44萬億元左右,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到了12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突破5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1%,增速比2021年加快0.2個百分點,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明顯反彈。近期,隨著中國優化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不少國外投資機構普遍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2.3%左右的同時,預測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在4.5%至5.0%之間,好于發達經濟體。對于審慎樂觀的全球經濟版圖,中國有望“領漲”。

▲2023年1月16日,游艇魚貫駛入三亞港 CFP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出臺了多項穩經濟的舉措,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力度,為中國經濟的復蘇奠定了堅實基礎。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兩次降準,為實體經濟提供了超1萬億元人民幣的長期流動性。同時,中國發布了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出臺了促進制造業引資、鼓勵外資研發中心發展等一系列專項政策。中國經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平穩發展,表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潛力和活力。
為確保實現2023年一季度“開門紅”,中國各地密集出臺計劃,加快恢復和提振消費,著力擴大有效投資。開年,上海市連續發布《上海市加強集成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和《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多措并舉推進經濟復蘇和發展;山東省印發《關于促進經濟加快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暨2023年“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政策清單(第二批)》,加大援企惠企力度,全力穩住外貿外資;甘肅省印發《促進經濟穩中有進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大財稅扶持力度。
2023年1月的PMI(采購經理指數)數據成為開年經濟數據的“首秀”。國家統計局公布,1月份制造業PMI為50.1%,比上月上升了3.1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以上,景氣水平明顯回升;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比上月上升了12.8個百分點,景氣水平觸底回升,反映出開年經濟修復勢頭超預期。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18個行業景氣度改善;生產經營預期、采購量指數分別較前值上升3.7和5.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還顯示,2022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定在44萬億元左右,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依然明顯。2月3日,京東消費與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劉暉告訴記者:“從‘年貨節’到春節,我們已經看到了2023年消費市場的溫度和活力,更長期、更豐富的價值型消費將是未來的持續趨勢。”
如今,暖春已至,更多消費潛力靜待釋放。他稱:“創新產品將朝著更加實用的方向發展,購物人群與使用場景會更加聚焦;更多產業的制造能力將更直接、順暢地鏈接到消費者;更多實物及服務產品將通過線上拓展走向價格公平;服務將向著更透明、更便捷、更全鏈路的方向發展,以滿足消費者對購買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定,讓食品企業對于未來也持樂觀態度。近日,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部分快消品企業都加大了2023年的整體投入預算以及產品技術創新升級的速度。
由于看好經濟走勢,中國企業年后忙于招兵買馬。杭州一家人才咨詢公司的獵頭Vic對記者稱,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春節前,很多企業的HR開始主動聯系我們,要求招人,他們整天被用人部門催促,壓力很大”。
“高級材料、半導體、智能制造、數字科技等領域人才需求強勁,開出的條件也很誘人。”Vic介紹,總部在深圳的一家新能源材料企業,計劃招聘的產品總監、運營總監等崗位年薪都在百萬元以上。
智聯招聘2月3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周,酒店餐飲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40%;由于運輸物流業業務繁忙,客貨運司機以及飛機和火車乘務人員也虛位以待,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85.2%;在節日期間需求恢復的情況下,旅游服務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58.9%。同時,有71.9%的企業看好經濟走勢,對中國經濟發展具備信心。
2月4日,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國土所國土經濟研究室主任黃征學對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復蘇有三大重點。第一,恢復并擴大消費需求。2013年以來,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在60%左右,但2022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僅32.8%,拉低經濟整體增速,2023年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第二,在落實“保交樓”的要求下,穩定房地產投資和消費。第三,提振市場信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盡管世界經濟仍面臨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已開始快速復蘇。經歷三年風雨,中國經濟仍將繼續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