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代一合
很多家長吐槽自家孩子,小時候挺聰明的,打球、跑步、跳繩的水平都不錯,接受信息也快,對社會上流行的東西、網上爆款的視頻、最近熱播的影視劇如數家珍,跟小伙伴參加集體活動時的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自主能力也是杠杠的,可為什么一到學習上就瞬間智商減半,一道數學題老師講一遍、家長講兩遍,按步驟一步步都給寫好了,結果還是算不對呢?
于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橋段在家里屢次上演,家長氣得干瞪眼,輔導孩子時甚至氣得犯心臟病,可孩子依然一臉無知、眼神懵懂、茫然無措,就好像一切都是家長“自導自演”的鬧劇,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系。
于是,有的家長懷疑孩子是故意裝傻給家長添堵,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的心思根本就沒用在學習上,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也許壓根兒就不是學習的材料。殊不知,很多家長誤解了孩子。作為一名教師,我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孩子出現這些問題,不是有意氣人、漫不經心、生性愚笨,而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產生了學習障礙。孩子其實并不是假裝無辜,而是真的很無辜。當然,孩子遇到了學習障礙,家長不應該將之視為“洪水猛獸”,而應該及時行動起來。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對孩子的學習格外重視,除了在家中陪伴孩子做作業,還經常在孩子努力做題時呵斥孩子:“橫平豎直懂不懂?都給我擦了重寫!”“你寫的數字怎么一個大一個小呢?”“字母的大小寫怎么到現在都分不清楚?”孩子寫作業時本來很是認真賣力,卻被家長一盆冷水潑過來,不禁打了一個激靈,忙不迭地修改重寫,寫成了標準的、正確的答案。家長不可能在上學時、考場上時時刻刻監督孩子,于是造成了孩子寫完作業后習慣性地不再自行檢查,學習有障礙可想而知。還有的孩子,家長盯著的時候規規矩矩,一旦脫離了家長的視線就開始自由發揮、隨心所欲了,于是常被老師批評,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
孩子上小學時,家長應該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為主,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陪孩子寫作業上。當然,孩子年紀小、自制力差,家長擔心孩子邊寫邊玩,在旁陪伴會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但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家長不要指手畫腳、肆意評論,而要讓孩子先完成、再完善,同時培養孩子獨立檢查的好習慣。為了讓孩子取得進步,家長可以把孩子班上字寫得好的同學作業拍下來,讓孩子參照和學習,力爭讓孩子像小伙伴學習。家長還可以讓孩子比較現在與以前寫的作業,從字體、完成度、正確率等方面,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只有家長接受了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能突破瓶頸。
有的孩子學習困難是因為無法安靜地坐下來,踏踏實實、心無旁騖地學習,究其原因,除了孩子自身缺乏自覺性、不夠自律、遇到困難就逃避等,家長也有一部分責任。比如,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學習的時候渴了、餓了、困了,一會兒給孩子切一盤水果,一會兒給孩子端一碟小點心,一會兒給孩子倒一杯牛奶,而且還不忘囑咐孩子幾句。孩子好不容易集中起來的注意力一次次被家長“好心”打斷,再也難以一鼓作氣將學習進行到底。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學習時大聲地追劇、打電話、玩游戲,這些噪音很容易讓孩子分心、分神,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有學習障礙。
家長不妨根據孩子的年齡設置鬧鐘,每隔40分鐘或一小時鬧鐘響起時,孩子可以站起來伸個懶腰、眺望遠處、走動一下,吃個水果、喝點兒水、上個廁所,休息15分鐘后繼續學習,既有效地保證了孩子的專注度,又讓孩子不至于時不時被打擾。在孩子學習時,家長可以戴著耳機追劇、玩游戲,去其他房間打電話,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當孩子在休息時出入房間,家長不要一直沉迷于娛樂,可以適當和孩子交流一下,說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在孩子學習期間,家長也可以安靜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練書法、看書等,這對孩子也是無形的影響和激勵。
有的家長在單位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對自己和屬下要求嚴格,凡事都爭第一、講效率,并把這種工作作風帶到家中,對孩子也要求嚴格,每天幾點干什么、成績達到什么標準、言行舉止有哪些規范都有嚴格的規定……家長的事無巨細和嚴格把控無形中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讓孩子脆弱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孩子學習或表現欠佳,輕則遭到家長的呵斥,重則打罵,讓孩子一沾學習就怵頭,生怕自己做不好讓家長失望,于是就越發裹足不前,一寫作業就頭疼、胃疼,想去衛生間,甚至產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反應。
家長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也許孩子目前的成績不是特別棒,但只要教導有方,一樣可以成為有用之才。家長對孩子作業的疏忽、成績的起伏不要過于苛責,應本著耐心、理解、支持的態度,寬容孩子的小小失誤和暫時性失敗。家長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的學習經歷、經驗,指導孩子鼓起勇氣、提高自信,邁過學習上的一道道坎兒。面對孩子的無心之過和重復犯錯,家長應該做到有耐心、沒脾氣,否則就是把孩子往“學習障礙”的路上越推越遠。
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對此視若無睹,覺得讓孩子提高成績是學校和老師該做的事,家長只要給孩子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就夠了,至于學習不需要家長操心,而且也幫不上什么忙。家長這種“偷懶”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因為缺乏必要的指導而放任自流、破罐破摔,等到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家長再想通過輔導、補課等去彌補,早已錯失了打下良好學習基礎的最好機會。
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家長應該及時觀察并進行干預與必要的指導。比如,上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總是記不住老師留的作業,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小本子,在老師留作業的時候及時記錄,或者用孩子自己能夠理解的符號記下來,回家后對照著完成。家長還可以和其他家長建立聯系,私下詢問對方老師留了哪些作業,幫助孩子查漏補缺。孩子在閱讀理解方面得分很低,家長可以指導孩子一邊讀一邊用筆在關鍵詞或重要語句下面畫橫線,這樣能幫助孩子抓住重點,邊讀邊思索,讓孩子更專心致志。如果孩子抄寫、審題的時候總是漏字漏詞,家長除了要讓孩子慢下筆、心要細、多檢查,還要想辦法通過玩玩具、做游戲、做運動等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多角度幫助孩子克服學習障礙。
當然,孩子的學習障礙分為很多種,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還受到很多后天因素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但無論是哪種學習障礙都是有計可施的,只要家長認真分析、理性對待,并通過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努力克服、逐個攻破,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終將因“有愛”而變得“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