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齊盛學校 譚魯玉 孫藝瑄
項目式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在該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將知識應用于現實解決復雜問題。項目式學習是促進深度學習的一種實踐模式,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有益嘗試。摒棄傳統教學觀念,結合學生學習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打造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探索型生物課堂是未來的主要趨勢,教師應將項目式學習與初中生物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的參與度,指引學生親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獲得良好發展。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動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現已在歐洲、北美等地區被廣泛采用。所謂項目式學習,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由學生選擇、計劃、提出一個項目構思,再通過多種形式解決實際問題,旨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與傳統教學不同,項目式學習不要求學生機械式地識記、理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具體應用,項目式學習為學生帶來了豐富的課堂體驗,也使學生感受到通過自身努力獲取知識跟經驗的現實意義,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收獲成就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在項目式學習中,各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雖然由學生完成項目,但是教師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除觀察他們的課堂表現外,還要加以指導,協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
應用項目式學習的目的在于擺脫原來的填鴨式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變得多元,且充滿活力與激情,進一步挖掘內在潛能,促進認知和思維的不斷發展。初中生物知識體系十分豐富,學習生物的過程就是認識——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探究過程,應用項目式學習進行生物教學,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了充足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空間,引導其不斷探索與發現,從而吸收知識,經歷問題探究和研討,領悟并內化知識,使課堂學習效果更加顯著。學生能夠在項目式學習中準確把握學習的方向,通過真實問題的情境感知,靈活地運用理論知識,進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發現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
項目式學習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形式,學生通過合作、研討、交流等方式建構知識體系,全方位梳理教材內容,獲取重要信息,并通過上述方式發現理論知識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要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將其作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需要教師革新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深化課程改革,探尋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中學生處于認知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要鼓勵學生圍繞項目主題進行猜想、假設、質疑、反思、驗證,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敢于批判的學習態度。經歷一系列思維活動,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現階段要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項目式學習在課程目標、內容設計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都與傳統教學有著很大的區別,前者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方法的引導。不僅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還進一步調整了教學思路,完善了課程體系,是推動初中生物教學改革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要想在初中生物課堂上應用項目式學習,就要對項目式學習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在實施項目式學習的時候,必須明確兩個關鍵點,第一,圍繞某個引發活動的問題開展探究活動,這個問題是學生發起的;第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創造一個成果用來回答或解決問題,因而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改善課堂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采取有效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課前導入是構建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每堂課的初始和開端,教師應充分利用和掌控課前導入環節,梳理生物教材內容,從中挖掘生活素材,將生物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加強生物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產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并發現生物與生活的關聯性,養成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會專注在生物學習中,還能提前了解本堂課研究的主題,明晰學習的大致方向。
以魯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一章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現代人類與森林古猿的對比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異同,通過這種方式引發對人類起源的各種猜想;緊接著,向學生介紹達爾文進化論,引導學生自發地搜集實證支持或者反對達爾文關于物種起源的觀點。通過課前互動自然而然地引出生物教學的主題,與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與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有所提高,在教師的鼓勵下暢所欲言,分享各自見解,比如部分學生認為森林古猿是人類祖先,另一部分學生可能持有相反意見,并將現如今猿類動物不再進化這一客觀事實作為反駁的主要論據。問題意識是項目式學習的必要條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對靈活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助其找到項目式學習的切入點。在濃厚的、民主的、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各種各樣的想法交融在一起,學生的靈感得以迸發出來,這樣便會不間斷提出各類問題,為項目式學習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內在驅動力的重要來源,由于項目式學習是自發的,因而必須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育。學生之所以缺乏自主性,很大程度上與傳統教學方式有關,因為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單一,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好奇心。生物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實際教學時要避免脫離教材和現實,積極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組織多樣化教學活動,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參與熱情。
以魯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三章第三節“空氣質量與健康”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完成憋氣小游戲,看誰堅持得時間最長,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質量對人身心健康的直接影響;熱身活動結束之后,設計“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的教學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這樣學生便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進行互動,經過觀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即塵埃粒子是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升華主題,圍繞“如何改善空氣污染現狀?”這一議題引發學生展開組內討論,提交各組的討論成果,從而得出改善空氣質量的有效方法。初中生物教材內容具有基礎性特征,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還要開發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例如,在“物質運輸的載體”教學時,為使學生準確區分血液、血漿和血細胞,知道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不妨用多媒體播放血液凝固實驗視頻,將血液成分相對直觀地展示出來。師生互動是常見的教學方式,也是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的主要手段,項目式學習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在學生觀看視頻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進行點撥,如“為何要在實驗中加入檸檬酸鈉?”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和資料了解檸檬酸鈉的特點和功能;加入檸檬酸鈉之后試管中的液體發生了分層,教師這時再讓學生試著猜想各個層分別是什么,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和多媒體教學的作用下,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學習的熱情有所提升。
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基于明確的主題和清晰的目標,在課前熱身和課中互動環節,學生已經對學習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要想保證項目式學習有序推進,必須對項目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便于項目執行。項目式學習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基于現實情境,解決實際問題,延展課堂教學的廣度,拓寬學生學習的深度,通過結構化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
以魯教版八年級上冊教材第三章第一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為例,通過對教材的梳理,可以明確項目式學習的目標,即結合圖片、視頻、學習資料分析、討論、認識動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建立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為使項目式學習效果更加顯著,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依托情境滲透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描述動物特征,并從這個角度深入分析它們對維持生態系統的作用。
多姿多彩的實踐探究活動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使學生真正融入生物學習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相對真實、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思考和觀察現實世界,運用所學知識有效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規劃完項目方案之后,就要組織和開展實踐探究活動,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集中解決問題的條件。實踐探究活動中,學生主要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共同合作完成學習項目,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和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
例如,在“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教學時,學生便可以親手制作植物葉表皮的臨時裝片,通過觀察實驗理解并描述氣孔的組成和開閉原理,對蒸騰作用展開深入分析和研究,進而掌握綠色植物是如何進行水循環的。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主要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實踐探究的主體,教師要賦予學生更多話語權,注意觀察學生的具體表現,以此為依據對教學計劃和項目方案不斷進行調整,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盡情展示和表現,進一步發展創造性思維,使生物學習更具可能性。
通過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遷移和運用知識,可以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生物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廣泛運用,學科知識的有效運用不僅可以改善人們的現實生活,還能達成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基于此,教師平時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全方位滲透生活教育理念,將知識置于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中,通過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來幫助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進而內化和吸收生物知識。生化教學主題,是項目式學習的最后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找到聯系現實的突破口。
以魯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七章第一節“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教學為例,學生需要知道不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除強化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引導學生不斷進行自我反思,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正確看待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具備批判意識與反思能力。教師可以布置課后探究任務,要求學生翻閱報刊、書籍,或者從互聯網中搜集相關信息,舉例說明哪些人類活動有利于生態環境,哪些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有害,并聯系現實情形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分享環保建議,將項目式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維護身為公民的權益,分析和解決與生物有關的現實問題,有效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逐漸增強責任意識與公民意識。
教學評價是項目式學習中的重要一環,在關注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同時,還要優化教學評價方式,發展學生的自我認知。在認識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校園的池塘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讓學生借助生活材料DIY 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以此發散思維,鍛煉動手能力,遷移和運用知識。為使教學評價效果更客觀更真實,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闡述自己的設計思路,當學生展示完畢,教師再進行評價,使學生可以準確了解和認識自己的不足,及時查缺補漏,實現生物深度學習。教學評價是了解項目式學習效果的方式,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在各個環節、各個維度的表現,對他們進行全面的、綜合的評價,不斷優化生物教學結構。
近年來,項目式學習已經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評,應用項目式學習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也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有效方式,廣大教師要深刻解讀項目式學習的內涵,掌握項目式學習的特征,從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探尋項目式學習與課堂教學的融合路徑。初中生物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社會競爭愈發激烈,對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在進行生物教學時,不能單純地灌輸書本上的生物知識,而是通過項目式學習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實用性人才。而只有不斷精進教學能力,順應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才能突破傳統觀念的桎梏,引領學生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