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澤林 萬 俊
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農村人居環境是人居環境在農村區域的延伸,是指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所面臨的集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環境于一體的綜合經濟社會系統[1-3],包括環境衛生、住宅狀況、基礎設施、教育、文化娛樂及醫療服務等多個方面[4-5],是衡量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僅可以直接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促進農村的綜合發展和社會穩定,而且可以推動農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具有至關重要的綜合性作用[6]。然而,當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仍存在住房條件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環境衛生較差、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等諸多問題[6-7]。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性和面臨的重大挑戰早已成為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筆者運用CiteSpace 軟件,深入分析農村人居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為今后其他學者開展相關研究及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CiteSpace 軟件是一款強大的文獻可視化分析工具,可用于幫助研究人員分析學術文獻,發現研究領域的趨勢和關鍵知識點,以及探索學術網絡[8]。CiteSpace 軟件的主要用途包括以下3 方面。第一,文獻分析與可視化。CiteSpace 允許用戶導入大規模的文獻數據,然后以直觀的可視化方式展示文獻之間的引用關系、關鍵詞的演化趨勢及研究主題的變化。這有助于研究人員更深入地了解他們所研究的領域。第二,發現知識網絡。通過構建引文網絡,CiteSpace 可以幫助用戶發現關鍵的知識節點、研究熱點及學術合作關系。這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定位他們的研究在相關學術領域中的位置,找到合作伙伴并擴展研究領域。第三,趨勢預測與決策支持。CiteSpace 不僅可以分析過去的學術研究趨勢,還可以幫助用戶預測未來的研究方向。這對于科研機構和政策制定者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可以指導未來的研究和決策制定。
筆者以CiteSpace軟件為分析工具,采用按年劃分的時間切片方法,對農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的文獻發表趨勢、來源期刊、關鍵詞等進行詳盡的統計分析,并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和時間線圖,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該領域的關注焦點、研究演進路徑和發展趨勢,進而準確把握相關研究的發展方向。
筆者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為文獻來源,以“農村”和“人居環境”為主題,將時間跨度設為2019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9 月18 日,檢索得到283 篇有效樣本文獻。筆者以這283 篇文獻為基礎數據,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
2019—2022 年農村人居環境研究發文量分別是57、50、72、73 篇,2023 年1 月1 日至9 月18 日發文量是31 篇(見圖1)。盡管2023 年發文量數據不足,但是從2019—2022 年的發文趨勢來看,農村人居環境研究年發文量整體呈增加趨勢,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的發文量均超過70 篇。這一趨勢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問題逐漸凸顯,人們對農村生活質量和環境改善的需求日益增加,社會對農村人居環境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促使更多研究人員深入探討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的問題。第二,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農村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提供了研究資金和支持,這也刺激了相關研究的開展。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對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需求促使更多研究機構和學者積極參與這一領域的研究。第三,科技的進步為農村人居環境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例如,遙感技術、大數據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和文具,使研究人員能夠更準確地監測和評估農村環境,并提出更有效的改善措施,也促進了相關研究的蓬勃發展。

圖1 農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發文量
通過對來源進行分析,發現關于農村人居環境研究的文獻主要刊登在一些特定的期刊上。其中,《環境保護》刊登的與農村人居環境相關的文章多達24 篇,這表明該期刊在這一領域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除了《環境保護》之外,一些其他期刊也刊登了與農村人居環境相關的文章,如《裝飾》《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人民論壇》《規劃師》等。這些期刊都刊登過5 篇左右的農村人居環境相關文章,說明農村人居環境研究涉及多個學術領域,反映了農村人居環境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農村人居環境問題不僅涉及環保領域,還涉及裝飾、社會科學、規劃等多個領域。各領域學者在不同期刊上發表相關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期刊的選擇可能與特定研究方法、重點和立場有關,不同期刊可能更適合特定類型的研究。這也體現了學術界對于農村人居環境問題研究的多元視角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關鍵詞是對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其頻次、關聯度、突現性等可以揭示該領域研究熱點、內在聯系及重要程度。開展關鍵詞聚類分析有助于直觀了解該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探討研究熱點問題、主題方向等。筆者對樣本文獻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到關鍵詞聚類圖譜,其聚類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人居環境相關研究的主題和熱點,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農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圖譜
由圖2 可知,在農村人居環境學術研究中,有五大主題方向備受關注,分別為人居環境、傳統村落、共同富裕、鄉村建設及美麗鄉村。其中,人居環境方向涉及對鄉村振興策略、城鄉差異及鄉村的公共性和共同體構建的深入挖掘研究;傳統村落研究則側重于人居環境與合作治理的關系,探討如何在保持農村傳統特色的同時實現內外協同和村民廣泛參與;在共同富裕的研究范疇內,生態、人才和產業三重振興并重,結合脫貧攻堅及“三農”議題,探索實現農村地區全面繁榮的路徑;鄉村建設領域則聚焦于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提供優質公共產品、推動城鄉融合,增強農村社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在美麗鄉村的研究中,除了對鄉村美學與生態的關注,更多的是從鄉風文明和基層治理的角度,思考如何實現鄉村文化與環境的持續共融。
關鍵詞時間線圖可展示文獻中關鍵詞隨時間的演變趨勢,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發現學術領域的研究熱點、了解學科的發展歷史及評估學者、團隊或機構在特定領域內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等。因此,筆者根據樣本文獻關鍵詞分析,結合網絡聚類時區分布,繪制農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關鍵詞時間線圖(具體如圖3所示),以清楚了解農村人居環境研究熱點的演進脈絡。

圖3 農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關鍵詞時間線可視化圖譜
由圖3 可知,2019 年農村人居環境研究主題聚焦于“鄉村振興”“人居環境”“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等,表明該時期研究人員主要針對這些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2020—2021 年,在農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公共精神”“城鄉差距”“合作治理”“生態振興”“人地關系”及“城鄉融合”等新議題不斷涌現,拓展了該領域的研究深度與寬度。2022 年及以后,農村人居環境研究主題更是持續擴展,涉及“合作行為”“政策演進”“共同體”“產業振興”“脫貧攻堅”“共同富?!薄爸贫葍灮薄稗r村社區”“價值邏輯”“生活治理”及“基層治理”等多個新領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研究主題大多與初期的主題如“鄉村振興”“人居環境”“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等密切相關。綜合來看,農村人居環境領域研究關鍵詞的演變不僅反映了研究領域的深入和擴展,而且凸顯了該研究領域對某些議題的長期持續關注和理論演進。
農村人居環境研究在2019—2023 年經歷了顯著的發展和轉變,從初期關注的“鄉村振興”“人居環境”“鄉村建設”到涉及更為復雜、多維度的議題,該領域的研究顯然已從一個初步階段走向了更深入、更廣泛的探索階段。農村人居環境領域早期的研究著眼于農村的硬基礎設施和基本治理,反映了對鄉村建設和管理的基礎性考慮。隨著時間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開始涉及更多與農村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有關的議題,如“公共精神”“城鄉差距”和“生態振興”,這種轉型意味著對農村人居環境的研究從關注物質空間治理轉向了更為抽象的社會文化和生態議題。因此,農村人居環境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可能會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公共空間與社交行為的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間設計及其日常使用、社交網絡和人際互動,對于農村公共空間與社交行為的內在作用機制、演化過程、時空特征等關鍵性問題缺乏深入研究。然而,農村公共空間如何影響社交行為的微觀個體層面、中觀社交網絡層面與宏觀社會環境層面,相對城市公共空間能夠產生哪些差異性的社交效應,這些問題關系到農村居民社交行為與空間利用的特殊性、復雜性,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回答。未來,針對農村人居環境的研究一方面需要考察農村公共空間對農村居民個體社交行為的影響效應,包括回答如何塑造農民的社交網絡、為社交行為提供合適的場所和條件;另一方面,應當研究農村公共空間與農村居民社交行為對整個農村社交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基于跨層分析的研究方法實證探索整個農村社交生態系統的時空變化。此外,對農村公共空間與農村居民社交行為的時空演化機制研究還應置于整個社會場域,探索構建農村公共空間與農村居民社交行為的社會效應測度與評價體系,衡量農村公共空間對于農村居民社交行為的推動和限制,分析時空演化的影響因素,以及這一演化如何影響農村社區的凝聚力、農村居民社交質量和社區治理參與等。
農村循環經濟與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強調了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村地區的應用,以及人居環境的持續優化。農村地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環境污染,通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產等手段,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優化人居環境是確保農民生活質量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未來研究的方向可以聚焦于:①探討農村循環經濟體系結構的設計與優化,包括制定合理的法規和支持政策體系;②分析循環經濟模式下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路徑,如何通過教育、技術創新等促進環境質量的提高;③評估循環經濟在農村地區推廣的可行性和效益,尤其是在不同地區和社區環境下的適用性;④從社會、經濟和環境3 個維度研究農村循環經濟的綜合效益,以確保其對整個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農村社區發展與人居環境優化研究關注的是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社區發展與環境改善的協同過程。在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下,農村社區正面臨轉型需求,現代農業技術、教育和醫療資源的普及、鄉村旅游的興起都在改變農村的傳統結構。同時,針對農村人居環境的優化不僅需要完善硬件設施,還需要在社區治理、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提升。社區發展與人居環境的協同優化應成為核心關注點,構建良性循環機制。技術創新和政府政策支持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如現代化農村規劃、智能化管理系統、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等。此外,社區成員的積極參與和利益共享也是實現農村社區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總的來說,農村社區發展與人居環境優化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個層面,研究人員需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探討,以提供全面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