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平,朱瑜,吳文雄,黃美玲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公共衛生醫院,廣東 佛山 52825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臨床表現為患者認知、情感和行為發生障礙的精神類疾病,其病因不明且多發于青壯年[1]。目前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作用原理為通過精神藥物來改變患者病態行為、心境和思維,利培酮(risperidone,RISP)便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藥物。RISP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是較經典的抗精神類藥物,該藥物運動功能抑制作用少且副作用小[2]。有研究表明[3],RISP進入體內后在CTP2D6酶代謝作用下分解為活性代謝產物9-羥基RISP(9-hydroxykirisperidone,9-OH-RISP)發揮作用,而精神病患者的年齡、服用劑量與RISP的血藥濃度以及療效之間的關系尚未明確,且現階段臨床上對于RISP血藥濃度與療效的監測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對精神病患者口服RISP的血藥濃度、療效監測及其與患者年齡、日劑量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3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應用指導手冊》[4]中精神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患者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5]>60分;排除標準:①對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②哺乳或妊娠期患者。根據RISP血藥濃度達標情況將患者分為達標組(血藥濃度:20-60ng/ml,n=48)與未達標組(血藥濃度:<20ng/ml或>60ng/ml,n=45)。患者或家屬知悉本試驗內容并簽署同意書。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①RISP治療:入組后所有患者均給予RISP治療,RISP服用劑量與頻率需視患者自身情況而定,多數患者為2-3mg/天,2次/天,可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酌情增加用量,直至10mg/天。所有患者連續治療12周;②血藥濃度檢測:采用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測定患者RISP血藥濃度。色諧柱:XtimateTMC18(150 mm×2.1mm,3μm),流動相:乙腈-0.01mmol/L醋酸銨溶液,流速:0.25ml/min,柱溫:40℃,進樣量:6μl。采用反應監測(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進行掃描,電噴霧電離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檢測方式:正離子方式,碰撞氣:氬氣,毛細管電壓:300V,錐孔氣體流速:50L/h,干燥氣體流速600L/h。用于定量分析的離子對為m/z411.21→191.06。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6]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定,BPRS共18項,每項分值范圍為1-7分,總分為126分,<35分則表示有明顯的精神癥狀,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治療12周后,以BPRS評分減分率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其中減分率>60%則判定為顯效,30%-60%判定為有效,<30%判定為無效。治療有效率=1-治療無效患者數/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組內及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達標組治療有效率93.75%(45/48)高于未達標組的80.00%(36/4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3 血藥濃度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血藥濃度(未達標=1,達標=0)為因變量,將臨床療效(顯效=0,有效=1,無效=2)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結果顯示:臨床療效與RISP血藥濃度相關(OR=3.827,95%CI:1.259-11.627,P=0.018)。
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與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病患者比例逐漸呈上升趨勢,WHO數據調查顯示: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的每年患病率為2%-4%[7]。精神病患者多表現為思維、情緒、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與不協調[8],不僅對患者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而且給家屬及社會帶來巨大壓力。精神病患者的就診率和治療率普遍較低,但早發現、早治療能有效減少患者的負擔和疾病對患者的摧殘[9]。
臨床上對于精神病患者通常采用藥物治療,但部分患者對藥物有不良反應,服藥后會出現體重顯著增加、肢體不靈活、血壓及血脂升高等[10],因此患者常會因為服藥后的不良反應而停止用藥。現階段臨床上主要應用第二代抗精神類藥物[11],如采用RISP進行治療,這類藥物療效好、不良反應小,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實用性。本研究則采用RISP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治療,并對患者服用RISP后的血藥濃度達標情況進行統計與分組,結果顯示:93例患者中共48例患者血藥濃度達標(達標組),45例患者血藥濃度未達標(未達標組),兩組年齡、日劑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提示患者年齡及日劑量不會對患者血藥濃度水平造成影響。但2021年周謝海[12]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段患者受肝血流量等的影響,其血藥濃度值存在差異。本研究與既往研究存在一定差異,分析可能與研究所用樣本量較少有關,后續將通過擴大樣本量作進一步探究。兩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達標組治療有效率93.75%(45/48)高于未達標組的80.00%(36/45),提示RISP血藥濃度達標(20-60ng/ml)時可快速被人體吸收并發揮作用,提升治療有效率。RISP可與患者體內α1受體結合,較常規精神類藥物治療陰性癥狀、情感等臨床療效更好[13]。血藥濃度是測定藥物效果和監測不良反應的重要指標,血藥濃度的監測以藥代動力學原理為指導,通過現代化技術進行分析,測定血液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以指導用藥[14]。為探究RISP血藥濃度在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進一步對血藥濃度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臨床療效與RISP血藥濃度相關,究其原因:RISP作用原理為通過P450酶轉化為9-OH-RISP,其與RISP存在同樣的藥理作用,9-OH-RISP在肝臟中產生并作用于人體,在9-OH-RISP進入人體后1h內RISP血藥濃度達峰值,3h左右9-OH-RISP血藥濃度達峰值在人體內迅速發揮作用,因此療效可得到改善[15]。
綜上所述,RISP易于患者吸收,治療效果顯著,其血藥濃度與療效相關,因此臨床上對于精神病治療應注重對患者服藥劑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