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順,王雪晴 (.江蘇省句容市天王中心衛生院,江蘇 句容 44;.江蘇省句容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江蘇 句容 44)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目前臨床常用抗菌藥物類型之一,其作為青霉素衍生物,能夠有效預防、控制、殺滅致病菌,具有效果好、抗菌譜廣等優點[1]。然而,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頭孢菌素類藥物種類、數量增多,使用頻率提升,藥物亂用、濫用問題凸顯,引起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情況頻出。據2018年調查顯示,抗菌藥物引起患者不良反應的概率高達26.89%,其中頭孢菌素類藥物致敏率僅低于青霉素類,位列第二位[2]。頭孢菌素類藥物一旦使用不當,輕則造成患者出現皮疹等過敏癥狀,重則存在生命危險。因此,重視頭孢菌素類藥物管理至關重要。此次研究針對我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藥劑科內5000份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處方進行回顧性研究,歸納總結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誘發患者不良反應問題的相關原因,同時提出預防處理對策,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針對我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藥劑科內頭孢菌素類藥物處方5000份進行回顧性研究,處方內患者信息中,男性2595例,女性2405例,年齡6-75歲,平均年齡(42.95±5.21)歲,疾病診斷信息中,1283例患者診斷為呼吸系統疾病,1103例患者診斷為泌尿系統疾病,1322例患者診斷為胃腸道疾病,834例患者診斷為外傷,458例患者為其他疾病。納入標準:①所有藥物處方中均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疾病治療;②患者均自愿接受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②明確對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的患者;③中途退出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結合患者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制定患者用藥不良反應記錄表,內容包括患者飲食習慣、飲酒情況、過敏史、合并基礎性疾病等信息,同時總結患者出現較重不良反應的具體表現,對應處理方法等。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用藥后出現較重不良反應的具體情況與概率,結合患者個人因素、藥品種類、給藥途徑等情況,歸納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作為研究數據統計學分析的系統,n(%)作為計數資料結果記錄標準格式,行χ2檢驗,(±s)作為計量資料結果記錄標準格式,行t檢驗,P<0.05表示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用藥后出現較重不良反應的具體情況與概率 此次5000份頭孢菌素類藥物處方中,共計15例患者出現較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30%,患者主要癥狀表現包括變態反應(皮膚瘙癢)、消化系統反應(惡心嘔吐)、心血管系統反應(心慌、頭暈),如表1所示。
表1 用藥后出現較重不良反應的具體情況與概率
2.2 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 分析誘發不良反應的具體原因顯示,飲酒,第二、三代頭孢菌素藥物及靜脈用藥更易誘發不良反應,如表2所示。
表2 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
3.1 頭孢菌素類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情況 ①變態反應。變態反應是炎性癥狀產生后常伴有的臨床癥狀,對病灶周圍的軟組織會形成一定的創傷,也是頭孢菌素使用后發生率較高的不良反應之一。通常情況下,由頭孢菌素所導致的變態反應表現為過敏癥狀,以皮疹、皮炎等表皮癥狀為基礎,病情較輕的群體會在給藥后感覺皮膚瘙癢,且抓撓后并未見明顯好轉,還可能加重瘙癢感[3-4]。病情較重者則可見明顯皮疹和炎性病灶,甚至出現皮下疼痛感[5]。根據大數據臨床研究顯示,使用頭孢菌素后發生變態反應的幾率可達到0.5%-10%,也是不良反應中較為常見的類型[6]。
②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根據大數據研究顯示,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造成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率約為3.6%-10.8%,且其中以兒童、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較大,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便是兩類人群的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消化功能等均相對較低,對藥物的耐受性也相對中青年人群更低,因而更容易產生胃腸道不良反應[7-8]。
③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根據臨床用藥研究發現,如采取靜脈滴注的方式提供頭孢菌素(如頭孢唑林、頭孢曲松鈉等),則給藥過程中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慌、頭暈等癥狀,病情嚴重的群體甚至可能產生房顫癥狀,針對這一不良反應必須立即停止給藥,并為其注射硫酸鎂制劑進行緩解。該不良反應的程度最為嚴重,可直接影響心血管、心臟功能,從而在短時間內產生癥狀,如不及時處理很容易引發嚴重后果。根據大數據調查顯示,頭孢菌素引發的心血管不良反應率相對較低,但卻是所有不良反應中最嚴重的類型,甚至可能誘發血糖代謝障礙、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等[9]。臨床采取及時、有效的藥物干預后,病情可快速緩解,但所產生的不適感卻可能影響后續治療的依從性。
3.2 引發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 ①不同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根據臨床統計顯示,第二代、三代頭孢菌素產生的不良反應率明顯高于第四代藥物,這是由于第四代藥物是以前兩代藥物為基礎進行研發,在研發過程中不僅將提升抗菌效果作為核心標準,同時也在安全性上給予考量,使其穩定性、安全性進一步提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第二代不良反應率為0.10%,第三代不良反應率為0.12%,而第四代不良反應率僅為0.04%。由此可見,第二代、第三代頭孢菌素更容易在使用后產生不良反應,而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與醫療機構臨床藥物應用比例有關,各醫院內對于抗菌藥物的使用限制規范存在一定差異,而臨床對于第二代、第三代頭孢菌素的使用多存在不合理情況,也是導致其不良反應率較高的原因[10]。
②不同用藥方法引發的不良反應。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選擇靜脈滴注方式給藥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率高于經口服用藥方式。這是由于靜脈滴注給藥是直接將藥劑注入循環系統內,因而見效速度更快,血藥峰值達到的時間也相對更短,如未嚴格控制給藥濃度、滴注速度等問題,則會導致短時間內血液中藥物濃度異常,即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同時,由于部分患者自身合并基礎性疾病,尤其是腎臟、肝臟等代謝器官功能障礙,其對于藥物的代謝、水解等功能降低,用藥后不良反應率也會有所上升。此外,如患者自身屬于過敏體質,或給藥前短時間內存在大量飲酒的情況,則在使用頭孢菌素方面應慎重考慮[11]。
3.3 頭孢菌素藥物不良反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在為患者提供頭孢菌素前,需詳細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確認其是否存在遺傳病史、過敏史等,以判斷是否在用藥后會產生不良反應。在藥物應用前還需開展試敏檢查,定時觀察試敏位置皮膚變化,并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需在患者病歷中注明是否存在過敏史,如屬于過敏體質,則在藥物種類、用藥劑量等方面的選擇需更加謹慎。藥物注射過程中,需由醫護人員向患者、家屬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類型,并采取定時檢查的方式,對生理指標、外在癥狀給予觀察。如患者為住院群體,則需定期對肝、腎功能進行檢查,如存在腎損傷、凝血功能障礙、肝代謝障礙等,則需重點對患者進行觀察,詢問其是否產生皮膚瘙癢疼痛、胃腸道不適、呼吸不暢等癥狀[12]。如采取靜脈滴注方式給藥,則需觀察穿刺部位皮膚是否出現紅腫、腫脹等,一旦發現須立即停止給藥;如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則需立即通知急救科室進行處理,連接設備實施機械通氣,并給予輸血、降壓等常規處理。同時,在治療前需詢問患者短時間內是否飲酒,在用藥期間也需叮囑患者戒煙禁酒,并嚴格調控飲食結構,避免對藥物治療產生影響。為其說明乙醇和頭孢菌素間的不良作用,提醒家屬從旁監督,在給藥的1周內不可飲用或食用任何含有酒精的飲品或食品,也不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消毒制劑處理創面,可選擇碘伏消毒。如患者未聽勸告而擅自飲酒,則需立即對其臨床癥狀給予評估,如存在不良反應,需立即開展催吐、洗胃等干預,并依照臨床癥狀實施藥物治療。
總之,頭孢菌素類藥物使用不當容易誘發多種不良反應,臨床用藥前應叮囑患者禁飲酒,同時合理選擇藥物種類及給藥途徑,保障患者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