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芳 (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院,湖南 邵陽 422000)
頸椎病是臨床骨科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與頸椎間盤退變、突出、頸椎骨質增生等因素存在關聯,因脊柱內外平衡性受損,導致周圍神經、血管、脊髓受到刺激、壓迫,從而產生頸肩部疼痛、麻木酸脹、活動受限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頸椎病在臨床可分為6種類型,即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頸型、混合型,常見類型主要有兩種(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癥狀也最為明顯[3-4]。神經根型頸椎病以及脊髓型頸椎病的影像學征象較為典型,表現為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脊髓變性等[5]。臨床診斷頸椎病的常用方法包括X線片、CT、MRI等。但相比CT、MRI,X線僅僅只能對患者實施初步診斷,效果欠佳。本文就CT、MRI在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頸椎病、5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脊髓型頸椎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為22-78歲,平均(54.52±2.42)歲。病程為2個月-6年,平均病程為(2.12±0.22)年。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為21-77歲,平均(55.12±2.46)歲。病程為3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20±0.24)年。以性別、年齡對組間差異性進行分析,符合可比性標準。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選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解讀》[6]提出的關于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1.2.2 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確診為頸椎病,均出現頭頸部疼痛、上肢麻木、臂叢神經疼痛等癥狀;②患者均能夠配合檢查工作的開展;③患者對此研究知情且表示同意參與。
1.2.3 排除標準 ①伴有顱內占位性病變;②接受過心臟金屬瓣膜置換手術;③伴有晚期惡性腫瘤;④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⑤存在酒精、精神類藥物依賴;⑥伴有對患者精神、交流、意識功能存在影響的相關病變。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依次接受螺旋CT檢查、MRI檢查。
螺旋CT檢查:設備選擇產自西門子公司制造的16排螺旋CT掃描儀,檢查的過程中指導患者保持頭部后仰,從橫斷位、冠狀位、矢狀位開展常規頸椎掃描,管電壓設置為120kV,管電流設置為400mA,掃描層厚、掃描間距均設置為5mm,螺距設置為1.0mm,依次獲取骨窗、軟組織窗的影像學圖像,并將圖像依次開展薄層重建,重建層厚設置為0.5mm,并將椎間盤相關影像借助三維后處理技術實施重建,并由影像學醫師進行閱片和商討分析。
磁共振成像技術檢查:設備選擇產自飛利浦公司制造的1.5T MRI掃描儀,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仰臥,保持頭部自然伸直,采用頸部專用線圈,長度設置為36cm。T1WI序列應用常規自旋回波(SE)序列,掃描參數設置如下:SE序列T1WI參數,射頻脈沖重復時間(TR)為400ms,回波時間(TE)為9ms,掃描視野(FOV)設置為32cm×32cm,層厚設置為4mm,層間距設置為1mm。矢狀位T2WI序列應用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掃描參數設置如下:TR/TE為2500ms/90ms,FOV設置為32cm×32cm,層厚設置為4mm,層間距設置為1mm。橫軸位T2WI序列應用TSE序列,掃描參數設置如下:TR/TE為2570ms/102ms,FOV設置為32cm×32cm,層厚設置為4mm,層間距為1mm。完成檢查后對圖像實施后處理,并由影像學醫師進行閱片和商討分析。
1.4 觀察指標 ①CT、MRI的脊椎病檢出情況。組織兩位資深影像科醫師實施雙盲法閱片,脊髓型頸椎病初步判定標準為伴有脊髓受壓、脊髓變性征象;神經根型頸椎病初步判定標準為伴有神經根受壓征象。兩位醫師若存在不同意見,則互相商討得出共同結論,同時以術后病理檢查為標準,對兩種檢查方法的初診結果進行分析。②CT、MRI的異常征象檢出情況。以10種頸椎病影像學征象(椎間孔狹窄、椎小關節骨質增生、椎間盤鈣化、椎間盤積氣、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椎管狹窄、硬膜囊受壓、脊髓變性、神經根受壓)為代表,對兩種影像學技術的征象檢出情況予以對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以%和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檢出情況 兩種影像學方法(CT、MRI)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檢出方面準確率接近(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檢出情況
2.2 兩種檢查方法對脊髓型頸椎病的檢出情況 MRI的脊髓型頸椎病診斷準確率較CT高,統計學意義明確(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法對脊髓型頸椎病的檢出情況(n,%)
2.3 兩種檢查方法在頸椎病影像征象的檢出情況 在兩組類型頸椎病影像征象檢出方面,CT有3項征象(椎小關節骨質增生、椎間盤鈣化、椎間盤積氣)檢出率較MRI高,MRI有5項征象(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硬膜囊受壓、脊髓變性、神經根受壓)檢出率較CT高,統計學意義明確(P<0.05);兩種檢查方法的椎間孔狹窄、椎管狹窄檢出率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法在頸椎病影像征象的檢出情況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退行性病變,病理特點表現為頸椎間盤變性突出、頸椎體以及附件的骨質增生、脊髓受壓損傷等[7]。目前,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身心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加,這也導致頸椎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且趨向年輕化發展。頸椎病的發生與患者長期勞累和伏案存在關聯,病理改變表現為頸椎勞損、骨質增生、韌帶增生、椎間盤突出,頸椎脊髓、椎動脈、神經根受壓迫作用影響,可使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出現異常,導致日常生活受到影響[8-9]。頸椎病患者早期階段以頸背部酸痛感、手指麻木、行走不便、肢體乏力等為癥狀表現,癥狀程度與病變部位、個體差異存在聯系。頸椎病患者若治療不及時,病情將進一步發展,引起大小魚際、手掌部骨間肌萎縮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0-11]。
脊髓型頸椎病以及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兩類頸椎病,其中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占10%-20%,臨床以脊髓病癥狀、長束損傷體征為表現,主要因頸椎椎體退化、相鄰軟組織退變導致脊髓受到壓迫,以及長期劇烈運動等原因而引起。頸椎病患者中神經根型頸椎病占比最高,是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其主要因頸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化、繼發病理改變,導致神經根穿出椎間孔期間受骨刺壓迫、周圍擠壓[12]。
頸椎病臨床常見檢查方法包括X線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但不同檢查方法在頸椎病診斷中的效果也存在差異。其中X線檢查能夠顯示多數頸椎病的臨床征象,主要經正側位、雙斜位進行掃查,費用實惠且操作簡單,但X線檢查難以顯示頸椎軟組織的病變情況,對臨床診斷準確性會造成影響[13]。
神經根型頸椎病病理特點為脊神經根受壓,這與頸椎椎間孔狹窄、頸椎間盤突出關聯緊密,因此在影像學檢查方面,神經根是否受壓是判斷該類型頸椎病的主要特征[14]。我院采用CT、MRI對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檢查,結果得出,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方面,CT、MRI的診斷準確率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CT以及MRI均能較好地顯示神經根受壓征象。而脊髓型頸椎病病理特點為脊髓受壓,這與頸椎椎管狹窄、頸椎間盤突出關聯密切,特征表現為頸段脊髓壓縮以及生物損傷,因此影像學征象主要體現為脊髓變性。我院得出,在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方面,MRI的診斷準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脊髓變性方面的診斷上,MRI具有更大優勢。分析認為,MRI檢查在組織分辨率、空間分辨率方面優勢明顯,且可實現多序列、多參數成像,因此可避免因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鈣化導致的偽影影響檢查結果,能夠清晰顯示脊髓的細節以及生物學變化,因此相比CT檢查更具優勢。而CT診斷結果容易被骨骼偽影影響精確性,且在頸段脊髓的影像反映上,細節顯示不如MRI,一般需間接對脊髓形態、受壓情況進行觀察,從而做出診斷。由于CT檢查是間接對頸椎骨質、相鄰軟組織變化進行觀察而做出判斷,并不是直接觀察頸段脊髓變性情況進行診斷,診斷結果容易受放射科醫師自身經驗以及主觀性影響,因此診斷結果準確率不高[15]。
本研究得出,在兩種類型頸椎病影像征象檢出方面,CT有3項征象(椎小關節骨質增生、椎間盤鈣化、椎間盤積氣)檢出率較MRI高,MRI有5項征象(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硬膜囊受壓、脊髓變性、神經根受壓)檢出率較CT高,統計學意義明確(P<0.05);兩種檢查方法的椎間孔狹窄、椎管狹窄檢出率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CT、MRI在不同頸椎病影像學征象檢出方面各具優勢。
此次研究在研究樣本數量上相對有限,這主要受時間因素、人力因素影響,且樣本的來源缺乏對多中心研究的考慮,均為同一家醫院收治的患者。因此在后續研究中,需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完善研究樣本的來源和數量,為研究的結論做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綜上所述,CT、MRI在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中均有顯著優勢,但在脊髓型頸椎病診斷中,MRI更為出色。兩種檢查方法在頸椎影像征象檢查中各有優缺點,臨床可將兩者結合,進一步提升頸椎病的診斷準確率。